□文/張嘆鳳(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中文教授、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方向碩士生導師)
大愛無疆,領異標新
——抒情散文《江山紅葉》欣賞
□文/張嘆鳳(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中文教授、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方向碩士生導師)
首發(fā)于《今日重慶》的周勇先生的抒情散文作品《江山紅葉》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與好評,作品流傳開來,并被收入中學語文教材作為范文,反映長江三峽文化的電視節(jié)目亦將其制作為專題風光片,聲畫并茂,引人入勝。
前人有詩詠:“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二月花”在春寒料峭中綻開姿媚,于堅強中透出風華,故人們將“領異標新”四字贈予。讀了抒情散文《江山紅葉》,我們同樣感到,三峽紅葉,姿媚不讓二月花,堅強更過春天樹,用“領異標新”四字授予,同樣形象傳神。正如作者所云:“文人墨客關于三峽的歌賦詩詞何止千百,名篇佳作,流光溢彩。然而,吟詠冬日三峽的卻是不多,尤其是對三峽冬日精靈的評點和詠嘆,更是鳳毛麟角?!边@被作者稱為冬日“精靈”的東西即為“峽江紅葉”。作者不無傳奇色彩地抒寫了他對三峽紅葉的發(fā)現(xiàn)過程。我們知道,自古馭舟登船過三峽,多在春江水滿或秋色怡人之際,那時即如李白所述:“輕舟已過萬重山?!倍鸥λ悖骸扒啻鹤靼楹眠€鄉(xiāng)?!倍炜菟?,江石嶙峋,天寒地凍,急流暗礁犬牙交錯,倘稍有不慎即有可能舟毀人亡。故相對而言,冬天旅游或途經(jīng)三峽者少,發(fā)現(xiàn)與欣賞三峽地區(qū)紅葉并書諸文字者,就更是微乎其微了。作者不是旅游家也非途經(jīng)此處的過客,他開篇即道“生于斯,長于斯,耳鬢廝磨,再熟悉不過”,又多年工作致力于家鄉(xiāng),故而作者對紅葉的發(fā)現(xiàn),看似偶然,其實必然,不是浮光掠影,而是心領神會,故而特能把握其“精靈”,深得文心之旨。當然這和作者情感積淀和文化積累加之文學修養(yǎng)也是緊密相關的。這也是《江山紅葉》一文“發(fā)現(xiàn)”的基礎與可貴之處。
作者顯然采用擬人化的筆墨與象征的手法,令讀者見到大自然風光魅力,見到重慶長江三峽地區(qū)的獨特風貌,同時也看到并領略到一種人文精神—熱烈、坦蕩、堅強、純樸;或說是一種大愛無疆般的壯懷激情吧,從大千世界而得到的深刻感悟。作者以流蘇自然、氣勢磅礴加以精微描寫的文筆,點染繪制了一幅長江三峽冬日紅葉傲霜斗寒、擁抱天地的壯麗圖卷,并通過恰到好處的比較、烘托揭示了三峽紅葉獨特的風格,即為冬之精靈。這倘若沒有心懷天下、情系家鄉(xiāng)的胸襟,沒有豐富的知識與深厚的生活閱歷,即便雕蟲摘句、拈斷髭須,也是寫不出來這樣一篇活潑生動的美文的。
作者除“觀山則情滿于山”的激情風采外,駕馭清新自然、洗練含蘊的散文語言,功力獨到,將白描與點染相結合,白話與文言相迤邐,很好地體現(xiàn)了抒情散文的形象畫圖美與音樂節(jié)奏美,甚至不無駢賦金石交迸大器之美,如以下段落:
三峽紅葉有男兒的雄壯。嵐天北屏,清水龍缸,重巒迭嶂,莽莽蒼蒼,如長城連綿,逶迤千里;雖身在荒野,卻心雄萬夫,如斜陽西沉,鐵血雄渾。
三峽紅葉有女兒的柔美。紅,是她的本色;秋,是她的本季。卓爾不群,俏不爭秋,寒冬綻放,為肅殺的冬日挽住秋天的斑斕,為不舍的峽江擁留溫暖的光芒,翹首迎望新春的曙光。
昔人形容美人有:“裙拖湘江六幅水,髻挽巫山一段云。”讀《江山紅葉》,即頗感作者有寫生傳神的本領與多情氣質,這是一種修練,更是一種境界,說到底皆緣于愛—大愛。雖然有些話文中并沒有明說出來,但我們讀其文聽其聲,仿佛聽到:江山紅葉,你是祖國長江三峽沿岸動人的風采與自豪,你更是長江三峽兒女勤勞勇敢、動人的風致與堅貞誠信的品格象征。興許,《江紅葉》所要表達的主題,正在于此。
這是一篇雋永而精到、有力的美文,令人如置高地,攬?zhí)鞈训?、心曠神怡。自古傳誦:“長江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淚沾裳?!碑斘覀冏x了這篇采自巫山縣境的激情澎湃的《江山紅葉》后,不禁想借用古詩改一改為:“長江三峽巫峽長,霜天紅葉映蒼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