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波,池再香,黃 艷
(1.貴州省防雷中心,貴州 貴陽 550002;2.貴州省六盤水市氣象局,貴州 六盤水 553001;3.貴州省黔東南自治州氣象局,貴州 凱里 556000)
貴州夏季雷暴的氣候變化特征分析
謝 波1,池再香2,黃 艷3
(1.貴州省防雷中心,貴州 貴陽 550002;2.貴州省六盤水市氣象局,貴州 六盤水 553001;3.貴州省黔東南自治州氣象局,貴州 凱里 556000)
利用貴州84個氣象觀測站1961—2007年歷年夏季(6—8月)逐日雷暴資料,分析貴州夏季雷暴的時空分布特征。結果表明:47a來貴州夏季雷暴分布具有明顯的區(qū)域性、時間性和年際分布等特征;且21世紀6月份雷暴日數偏多地區(qū)具有明顯增多趨勢,偏少地區(qū)具有減少趨勢,而7月和8月,雷暴日數偏多地區(qū)具有明顯減少趨勢,偏少地區(qū)無明顯變化。
貴州;雷暴;時空分布;氣候特征
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極端氣候事件的變化已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IPCC第四次科學評估報告指出[1],隨著全球變暖,極端高溫、強降水、強雷暴等極端事件的發(fā)生將變得更頻繁。
雷暴是積雨云內云與云之間或云與地之間因產生一定的電位差,發(fā)生放電并伴有雷聲的天氣現象,是一種局部的但很猛烈的災害天氣,它常伴有暴雨、大風、冰雹,甚至龍卷風等惡劣天氣,造成人畜因雷擊死亡、毀壞建筑物,釀成森林火災,或者毀壞電力、電信設施,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嚴重威脅和損失。而且由于雷暴中有強烈的對流、閃電、大風和下?lián)舯┝鳎矅乐赝{飛行安全。雷暴和其它災害天氣相比,具有時間的瞬時性和季節(jié)性強的特點。因此,許多氣象工作者對雷暴氣候變化特征作了不少研究[2-5],如:張潤瓊等[6]利用六盤水市1960—2004年雷暴日數資料,分析得出六盤水市雷暴主要集中出現在夏季,以8月為最多,7月次之;李洪彪等[7]利用天柱縣1970—2008年雷暴資料,分析得出了天柱縣夏季出現雷暴為最多;陳偉昌等[8]利用丹寨縣1978—2008年逐日雷暴資料,分析得出了丹寨縣雷暴主要集中在夏季,以8月為最多,年平均出現10d,7月次之,年平均出現9d。
由此可知,貴州一年中的大多數雷暴主要集中在夏季,研究貴州夏季雷暴的長期變化和空間分布特征,可以為長、中、短期天氣預報以及防災減災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本文利用貴州1961—2007年夏季雷暴資料,對貴州夏季雷暴的月、年際變化以及空間分布特征進行分析。
采用貴州84個氣象觀測站1961—2007年夏季(6—8月)逐日雷暴資料(由貴州省氣候中心提供),在分析夏季雷暴的月、年際及空間分布特征時,采用數理統(tǒng)計方法,基于GIS系統(tǒng)進行區(qū)域劃分。
由47a全省84個站雷暴年平均日數分布可知,以8月的9.9d為最多,7月的9.7d次之,6月的7.3d為最少。從區(qū)域分布來看,6月以黔西南州的9.1d為最多,六盤水市的7.9d次之,以安順地區(qū)的6.4d為最少;7月以六盤水市的10.8d為最多,黔西南州的10.7d次之,以遵義地區(qū)的8.7d為最少;8月以黔西南州的10.9d為最多,六盤水市的10.4d次之,以遵義地區(qū)的9.4d為最少。
貴州47a夏季雷暴主要集中在7、8月,因此,本文重點分析7、8月各年代各區(qū)域雷暴的分布特征。
3.2.1 6月雷暴年際變化 由貴州47a來6月出現雷暴日數的年際變化分布(圖略)可知,20世紀60年代,六盤水市、黔西南州在10d以上,以12.4d為最多;遵義大部、銅仁大部、貴陽市局地和黔東南州局部在5d以下,以3.3d為最少;雷暴出現日數最多與最少相差9.1d。70年代,六盤水市、黔西南州、黔南州的西南部在12.5d以上,以14.6d為最多;貴陽市以北、以東地區(qū)在10d以下,以5d為最少;雷暴出現日數最多與最少相差9.6d。80年代,六盤水市、黔西南州、黔南州的西南部在 10d以上,以12.7d為最多;遵義大部、銅仁大部和黔東南州局部在5d以下,以3.7d為最少;雷暴出現日數最多與最少相差7.7d。90年代,六盤水市、黔西南州大部和安順西部在10d以上,以11.9d為最多;遵義大部、銅仁大部在5d以下,以3.8d為最少;雷暴出現日數最多與最少相差8.1d。21世紀初,六盤水市、黔西南州在12d以上,以15.3d為最多;遵義地區(qū)、銅仁地區(qū)和黔東南州的東部地區(qū)在6d以下,以3.7d為最少;雷暴出現日數最多與最少相差11.6d。
3.2.2 7月雷暴年際變化 由貴州47a來7月出現雷暴日數的年際變化分布可看出,20世紀60年代,六盤水市、黔西南州和黔南州的西南部在14d以上,以16.6d為最多;貴陽市、黔東南州大部、遵義局部和銅仁地區(qū)局部在10d以下,以6.4d為最少;雷暴出現日數最多與最少相差10.2d(圖略)。70年代,畢節(jié)西部、六盤水市、黔西南州、黔南州的西南部在13d以上,以15.9d為最多;貴陽市至遵義一線、銅仁地區(qū)局部和黔東南州局部在10d以下,以6.7d為最少;雷暴出現日數最多與最少相差9.2d(見圖1a)。80年代,六盤水市、黔西南州、黔南州的西南部在11.5d以上,以14.8d為最多;安順以東地區(qū)在10d以下,以4.8d為最少;雷暴出現日數最多與最少相差10d(圖略)。90年代,六盤水市南部與黔西南州北部之間、黔南州的西南部在14d以上,最大值為17d;貴陽市與黔南州之間、遵義局部、銅仁局部和黔東南州大部在10d以下,以5.2d為最少;雷暴出現日數最多與最少相差11.8d(見圖1b)。21世紀初,安順以西、以南地區(qū)在10d以上,以13d為最多;貴陽市南部、畢節(jié)地區(qū)東部、銅仁地區(qū)北部和黔東南州的東南部在7d以下,以5.4d為最少;雷暴出現日數最多與最少相差7.6d(圖略)。
圖1 貴州省1961—2007年7月各年代雷暴分布特征
3.2.3 8月雷暴年際變化 由貴州47a來8月出現雷暴日數的年際變化分布可知,20世紀60年代,畢節(jié)地區(qū)、六盤水市、黔西南州中部以西和黔南州的西南部在13.5d以上,以16.1d為最多;貴陽市、遵義地區(qū)、銅仁地區(qū)和黔東南州局部在10d以下,以6.8d為最少;雷暴出現日數最多與最少相差9.3d(見圖2a)。70年代,六盤水市、黔西南州、黔南州的南部在12.5d以上,以15.9d為最多;安順地區(qū)、貴陽市、黔東南州和銅仁地區(qū)局部在10d以下,以8d為最少;雷暴出現日數最多與最少相差7.9d(圖略)。80年代,畢節(jié)地區(qū)西部、六盤水市、黔西南州、黔南州的西南部在12.5d以上,以14.7d為最多;貴陽市南部和銅仁地區(qū)大部在10d以下,以7.6d為最少;雷暴出現日數最多與最少相差7.1d(圖略)。90年代,畢節(jié)地區(qū)西部、六盤水市和黔西南州在12d以上,以14.6d為最多;貴陽市以北、以東地區(qū)在10d以下,以6.3d為最少;雷暴出現日數最多與最少相差8.3d(圖略)。
21世紀初,六盤水市和黔西南州在10d以上,以11.7d為最多;貴陽市北部至遵義地區(qū)到銅仁地區(qū)一線,一般在5d以下,以4.1d為最少;雷暴出現日數最多與最少相差7.6d(見圖2b)。
圖2 貴州省1961—2007年8月各年代雷暴分布特征
綜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①近47a來貴州夏季雷暴分布具有明顯的區(qū)域性,即西部多東部少,南部多北部少的特征。
②近47a來貴州夏季雷暴分布具有明顯的時間性,8月多年平均雷暴日數(9.9d)最多,7月(9.7d)次之,6月(7.3d)最少。
③近47a來貴州夏季雷暴分布具有明顯的年際分布特征,即20世紀60年代平均雷暴日數偏多地區(qū)比偏少地區(qū)偏多9.5d為最大,90年代次之(偏多9.4d),而80年代平均雷暴日數偏多地區(qū)比偏少地區(qū)偏多8.3d為最小;與此相對應,60年代和90年代以洪澇為主,80年代以干旱為主有密切的關系[9]。21世紀,6月份雷暴日數偏多地區(qū)有明顯增多趨勢,偏少地區(qū)具有減少趨勢;而7月和8月,雷暴日數偏多地區(qū)具有明顯減少趨勢,偏少地區(qū)無明顯變化。
[1] IPCC.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of the Synthesis Report of the IPCC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M].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8-9.
[2] 張敏鋒,馮霞.我國雷暴天氣的氣候特征[J].熱帶氣象學報,1998,14(2):156-162.
[3] 徐桂玉,楊修群.我國南方雷暴的氣候特征研究[J].氣象科學,2001,21(3):299-307.
[4] 蔡新玲,劉宇,康嵐,等.陜西省雷暴的氣候特征研究[J]. 高原氣象,2004,23(增刊):119-123.
[5] 江曉華,賴順來,李建云,等.西昌發(fā)射場及川西南地區(qū)閃電氣候研究[J]. 高原氣象,2000,19(3):348-362.
[6] 張潤瓊,劉莉娟,李建成,等.近45a六盤水市雷暴日數的氣候特征分析[J]. 貴州氣象,2009,33(增刊):38-39.
[7] 李洪彪,宋小紅,王榮禮.天柱縣雷暴氣候特征初步分析[J]. 貴州氣象,2009,33(增刊):54-55.
[8] 陳偉昌,杜進才,楊紹洪,等.淺析丹寨地區(qū)的雷暴規(guī)律及觀測方法[J]. 貴州氣象,2009,33(增刊):58-59.
[9] 池再香,白慧.黔東南地區(qū)近40年來氣候變化研究[J].高原氣象,2004,23(5):704-708.
P458
B
1003-6598(2011)03-0037-03
2011-03-16
謝波(1966-),男,工程師,主要從事防雷技術服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