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鵬,鄧小花
(國家海洋環(huán)境預報中心,北京 100081)
“鲇魚”超強臺風過程分析
于海鵬,鄧小花
(國家海洋環(huán)境預報中心,北京 100081)
通過對超強臺風“鲇魚”幾個階段路徑的特點和NCEP再分析資料分析發(fā)現(xiàn):臺風的引導流場始終由中高層氣流提供,因此要用中高層引導氣流來分析其動向;其次,臺風的強度有海溫、高低層流場、暖濕氣流的供應共同作用;再次,臺風由南口進入臺灣海峽后特殊的地形往往有利于臺風強度的維持。
鲇魚;超強臺風路徑;環(huán)流形勢
2010年第13號臺風“鲇魚”(MEGI)于10月13日20時在關(guān)島西南方約500 km的洋面上生成,生成位置是11.8°N,140.9°E,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8級(18 m/s),中心附近最低氣壓998 hPa。“鲇魚”生成后開始向西北方向移動并快速增強。14日20時增強為強熱帶風暴,15日05時增強為臺風,16日20時增強為強臺風,17日08時增強為超強臺風,17日20時至18日08時“鲇魚”增至最大強度,近中心最大風力17級(72 m/s),中心氣壓895 hPa,成為2010年全球生成最強熱帶氣旋。18日中午登陸呂宋島北部后開始減弱,18日上半夜以強臺風的強度進入南海,并于19日08時再次加強為超強臺風。臺風進入南海后,路徑先穩(wěn)定西行,于19日中午轉(zhuǎn)向西北,20日上午轉(zhuǎn)向正北方向,緩慢北進。于21日上午減弱為強臺風,并轉(zhuǎn)向北-東北方向,逐漸向臺灣海峽靠近。22日22時減弱為臺風,于23日凌晨轉(zhuǎn)向西北方向?!蚌郁~”于23日12時55分在福建省漳浦縣境內(nèi)登陸,登陸時近中心最大風力13級(38 m/s),中心氣壓970 hPa。23日23時在福建龍海境內(nèi)減弱為熱帶低壓,中央氣象臺于24日02時對其解除編號。
“鲇魚”13日20時生成,至15日05時加強為臺風只用不到36小時就完成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臺風三級跳。16日20時加強為強臺風,至17日08時已加強為超強臺風。
“鲇魚”中心最大風速曾經(jīng)一度達到17級以上(72 m/s),是自1990年以來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同期最強的臺風,同時也是2010年全球范圍內(nèi)的最強熱帶氣旋。
雖然“鲇魚”登陸我國的時間與常年同期相比不算偏晚,但對于福建來說,是1949年以來登陸福建最晚的一個臺風??v觀1949年以來福建的歷史數(shù)據(jù),登陸福建最晚的臺風是1973年的第15號,當時登陸時間是10月10日,在廈門至龍海之間登陸,登陸時強度35 m/s[1];而“鲇魚”登陸的時間是10月23日。
圖1“鲇魚”實況路徑圖
臺風初期路徑較為穩(wěn)定,沿副高南緣西北行,后折向西南,登陸菲律賓北部進入南海后,路徑開始變得復雜。進入南海后先西行,后略微南掉,然后轉(zhuǎn)向西北方向,而后北-東北方向,最后北-西北方向直到登陸福建。
圖2 2010年11月15日500 hPa等高線圖[3]
圖3 2010年11月18日500 hPa等高線圖[3]
圖4 2010年11月19日20—20日08北京時500 hPa等高線圖[3]
圖5 2010年11月20日500 hPa等高線圖[3]
在影響熱帶氣旋運動的諸多因子中,大尺度環(huán)境引導氣流是最重要和基本的。大尺度環(huán)流從一種狀態(tài)向另一種狀態(tài)的轉(zhuǎn)變將引起熱帶氣旋周圍環(huán)境引導氣流的突然變化,從而導致熱帶氣旋的運動發(fā)生變化。在各種影響因素中,以副熱帶高壓的范圍最大,也是主要的引導氣流。當副熱帶高壓較強且穩(wěn)定,臺風路徑通常較規(guī)則、少變化;當其發(fā)生調(diào)整時,臺風路徑通常會發(fā)生改變;在副熱帶高壓較弱時,臺風的引導流場容易變得復雜,移動路徑就可能出現(xiàn)不規(guī)則變化[2]。
超強臺風“鲇魚”的移動路徑從生成到消亡可分為五個階段:西北階段、西-西南階段、北翹階段、北-東北階段、北-西北階段。
13日20時—17日08時,臺風在副高西南側(cè)的東南氣流引導下向西北方向移動,移速較快。在臺風和日本海西風槽的雙重影響下副高在菲律賓北側(cè)有一個薄弱帶,臺風逐漸趨向副高的薄弱地區(qū)(見圖2)。
17日08時—19日11時,臺風在經(jīng)過東西兩環(huán)副高的薄弱地帶后繼續(xù)西行,逐漸受到西環(huán)副高的引導,趨向西-西南方向(見圖3)。
19日17時—20日20時,西環(huán)副高在南支槽的持續(xù)打擊下崩潰,中南半島及華南地區(qū)有殘余的副高環(huán)流,東環(huán)副高南落呈平頭狀,臺風位于副高環(huán)流之間的鞍型場中。在臺風東側(cè)副高、西環(huán)殘余副高及臺風北側(cè)弱高壓壩這三支互相牽制的力量中東側(cè)副高向北引導的力量起主導作用,在臺風自身內(nèi)力的共同作用下緩慢向北移動(見圖4)。
20日20時—22日09時西風槽繼續(xù)東移并略有南壓,東側(cè)副高繼續(xù)南落并伸向臺風東南側(cè),副高脊線呈東北-西南向,在伸到臺風東南側(cè)的副高環(huán)流牽引下,臺風緩慢移向北-東北方向(見圖5)。
圖6 2010年11月22日500 hPa等高線圖[3]
22日19時—23日13時,華南的西風槽東移北收,副高開始北抬西伸,脊線回跳至30°N度附近,臺風在副高西南側(cè)的東南風引導下開始左折,并于23日中午登陸福建漳浦(見圖6)。
“鲇魚”于10月13日20時在菲律賓東部洋面上生成后,一天一個強度量級升級,至17日已加強為超強臺風。18日20時超強臺風“鲇魚”在菲律賓呂宋島北部登陸減弱為強臺風(見圖7)后于22時前后進入南海東部海面,19日“鲇魚”在南海再次加強為超強臺風,21日9時又減弱為強臺風,22日21時減弱為臺風。10月23日12時55分,“鲇魚”在福建省漳浦縣沿海登陸,登陸時強度為臺風量級,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3級(風速38 m/s)。“鲇魚”登陸后向偏北方向緩慢移動,強度快速減弱,23日下午至夜間在福建境內(nèi)先后減弱為強熱帶風暴、熱帶風暴和熱帶低壓,中央氣象臺于10月24日2時對其停止編號。
進入南海北部后,底層有冷空氣侵入,海表溫度低于25℃;加之印度洋有熱帶氣旋生成,切斷了西南方向的水汽供應,臺風缺乏必需的能量,強度減弱很快(見圖8)。
圖7“鲇魚”登陸菲律賓北部
圖8 2010年10月21日20時海表溫度
圖9 臺風登陸福建漳浦時的雷達回波圖[4]
進入臺灣海峽后,雖然上述的3個條件都不利于臺風強度的維持,但由南口進入臺灣海峽的臺風在海峽內(nèi)狹小的空間內(nèi)使其渦度得到加強,反而有利于強度維持甚或加強(見圖9)。2010第10號臺風“莫蘭蒂”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鲇魚”成為2010年全球范圍內(nèi)最強的臺風,得益于4個有利條件:一是,1005號臺風“蒲公英”過后兩個月的時間里西太平洋北緯20度以南區(qū)域無熱帶氣旋生成和經(jīng)過,有很大的能量積累;二是低層有很強氣流輻合,高層氣流的流出較強,這樣導致“鲇魚”上下層氣流的配合比較好;三是在“鲇魚”東邊的菲律賓呂宋島附近海域和我國南海東部海域的海溫都比較高,有利于它的加強;四是在“鲇魚”生成后,其西側(cè)一個對流云團殘余環(huán)流合并加入,使其進一步加強。
此外,從歷史統(tǒng)計來看,一般在深秋季節(jié)形成并進入南海的臺風常以西行或西北行為主,少數(shù)臺風可在廣東西部至海南一帶沿海登陸,多數(shù)臺風是西行至越南沿海登陸或在南海減弱消失?!蚌郁~”臺風進入南海后,先西行后北上,這種異常的路徑實屬罕見。究其原因:
一是2010年夏季以來,熱帶太平洋處于厄爾尼諾(El Nino)向拉尼娜(La Nina)狀態(tài)轉(zhuǎn)換,導致南海地區(qū)南風氣流維持,在其引導下“鲇魚”進入南海后向偏北方向移動。與此同時,底層的冷空氣和中層的大陸弱高壓區(qū)對臺風有一定的阻滯作用,造成“鲇魚”進入南海后移動速度緩慢。
二是“鲇魚”活動期間,正值大氣環(huán)流從秋季向冬季調(diào)整時期,同時有副熱帶高壓、西風帶系統(tǒng)和南半球越赤道氣流等多個大尺度環(huán)流系統(tǒng)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造成了“鲇魚”路徑出現(xiàn)異常的拐點,成為移動路徑多變的臺風。
三是從這次臺風移動的過程看,500 hPa流場始終是臺風移向的決定因素。臺風移到南海后,開始預報的是偏西登陸珠三角的路徑,誤報原因除500 hPa形勢判斷失誤外還錯誤的認為底層南下冷空氣對臺風有偏向西南的壓迫作用,實際上由于臺風很強,且西風帶系統(tǒng)一直靠北,臺風移動的主要決定力量還是其東側(cè)的副高。
[1]國家氣象局.臺風年鑒[G].北京:氣象出版社,1963-1988.
[2]羅碧瑜,張晨輝,黃茂棟等.0601號強臺風“珍珠”分析[J].海洋預報,2008,25(1):95-101.
[3]http://www.esrl.noaa.gov/psd/
[4]中國天氣網(wǎng).http://www.weather.com.cn
The analysis of the track and intensity of the super typhoon“MEGI”
YU Hai-peng,DENG Xiao-hua
(National Marine Environmental Forecasting Center,Beijing 100081 China)
Using the NCEP reanalysis data,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h of super typhoon“MEGI”have been studied.We conclude that,firstly,because the steering flow is provided by the mid-high level airflow,we should discuss the trends of the typhoon by analysising the mid-high level steering flow;Secondly,the intensity of the typhoon is form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SST,high-level airflow and worm-moist flow;Finally,the special landforms are of benefit to the maintenance of typhoon intensity after typhoon enter Taiwan Strait from south.
“MEGI”;super typhoon;typhoon track;upper air circulation
P444
A
1003-0239(2011)04-0001-05
2010-11-24
海洋公益性行業(yè)科研專項-海域濱海旅游區(qū)海洋環(huán)境預報與應急保障服務系統(tǒng)研制與示范(201005036)
于海鵬(1982-),男,工程師,主要從事海洋氣象工作。E-mail:hpyu@nmefc.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