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賢才
退下來以后,老伴說趁現(xiàn)在腿腳還健,多出去走走吧。子女們也是這個意思。幾年來,海內海外走了一些地方,感觸不少,想得最多的是:現(xiàn)在中國人不差錢了,差什么呢?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臺灣解嚴,分別40年的堂妹率子女多人來看我,那時覺得他們的生活水平比我們高很多,就連隨身備用的“抽紙”,我們當時都未見過。今年和老伴去臺灣,也去了臺北妹妹家。妹夫去世后,妹妹就和女兒住在一起。她也年逾七旬了,是銀行的普通退休員工,女兒是小學英語教師,女婿是工程師,孫輩都在上大學。在臺北,也就是普通白領之家吧。妹妹不去旅游時,就去做義工,照顧別的老人,生活很充實。近距離觀察,現(xiàn)在看他們的衣食住行,與我們也不相上下了。前年到美國,住在“硅谷”的女兒家里,還應邀到洛杉磯早年一個學生家住了3天。不用說,對我們都特別尊敬,關照有加。但看他們的生活,衣食住行與我們也沒有很大不同,在吃的方面,我覺得我在國內還略好些。女兒是美國普通中產(chǎn)之家;我那學生則堪稱豪門,有保姆,還有專職管家。但在吃穿用上,也就這樣了。
這幾年國內城市建設上得很快,二三線城市也都是街道寬敞,高樓林立,氣勢不凡,不比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差,或猶過之。走在紐約、巴黎、東京、香港這些國際時尚之都的街頭,也不覺得他們的人比我們闊氣多少,我們的帥哥靚女們在衣著打扮上,一點也不比他們遜色。
這樣說來,好像我們與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已“不差甚”了。其實不然。單就我們城市的市容市貌和城市白領的衣食住行來說,中國人不差錢,好像是不相上下,這就是改革開放30年的成果,功不可沒。但在城鄉(xiāng)差別和環(huán)境治理上,則還相去甚遠,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最大的差距是在人的素質上。
外出旅游,照相成了重頭戲。但也難免留下一點遺憾:拍照的人自己照不進去。在美國,就會有人笑容可掬地主動過來說,我來幫你們拍在一起好嗎?但在國內就得求人,雖說只是舉手之勞,但有時也要“吃癟”,遭遇尷尬。
這又使我想起在首爾的一件事了。那天下午有一段時間自由逛街購物。到了集合時間,有兩位遲遲未到,大約是迷路了。導游是韓國人,并不著急,因為下車前給我們都發(fā)了他的名片,有他的手機號。他說隨便找哪個韓國人,都會樂于幫你打電話,同我聯(lián)系。說話間,他的手機果然響了。
這幾年因為塞車,很多臺灣人都不開車了,改騎摩托,臺北街頭摩托車之多,令人驚異。摩托車多,我們覺得很頭痛,有些城市就宣布“禁摩”。但在臺灣,市政當局似還樂觀其行,因為騎摩托的人很守規(guī)矩,一個個頭盔齊全,都只在劃定的街區(qū)行駛,從不越線,即使在塞車或等紅燈時也不會穿行搶道。所以它們雖然大量存在,車速也快,仍能和平共處,沒給警察找麻煩。實際上,無論是在臺灣還是美國哪個城市,我們在街上都未見過警察,交警也沒見到。
很早就知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話,但對后面這句總是不甚了了:從小學讀到大學畢業(yè),也就十六七年時間,怎么“樹人”要百年之久呢?原來改變人的素質,不只是有文憑,吃得好,穿得體面,不差錢。要使我們的人也很自律,很自重,有愛心,那是要經(jīng)過幾代人不懈努力的。中國人不差錢,差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