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有西
推薦理由
通過龔祥瑞先生的自傳,了解包括龔先生在內的他們這一代跨時代法律人所進行的探索和追求,他們的迷惘和思考,他們對未來中國憲政和政治文明的構想。
“盲人奧里翁是一顆星座(獵戶),他摸索著,向著朝陽前進。當太陽出來時,他黯然消失在空中,等待他的是無窮無盡的晝夜。我非常的像他。”這是1996年8月末龔祥瑞先生為交給我的《龔祥瑞自傳》所作的題記,實為最終的囑托。他的輕輕的、欲言又止的似不經(jīng)意的托付,實在蘊含了他熱切的希望。
2008年秋,國內外媒體發(fā)表了李克強副總理對當年北大老師龔先生的片斷回憶,恰逢戚云芳先生應邀回國到杭州出席國際金融高峰論壇,又約我在杭州香格里拉飯店晤面,話及先生書稿,一致覺得是到完成先生遺愿之時了。
我毫不懷疑,先生這本自傳注定將傳世??梢赃@么說,這本自傳是龔先生為數(shù)不多的重要法學著作的另一風格的版本,甚至是最全面的一個版本,是后世研究他的人們、研究中國憲政史的學者所不能不讀的。他的橫跨新舊兩個時代的獨特歷史、挾庚子賠款之余惠公派留洋而學貫中西的獨特視角。這是當代中國法學界自由知識精英的一個難得的全記錄,是百年中國知識分子命運的一個縮影。
這本自傳,可以當作一本法學著作和作者的法律思想形成史來讀。先生在世并不聞達,也沒有獲得太多的學術光環(huán)。但學者的地位,不是以他的職位和在世時的權勢來論定的,而是看他思想的影響力、他在當代學者中處于怎樣的一種思想前沿、他的法學思想的歷史厚度、他對后世學者可能產(chǎn)生的影響。
這本自傳,還可以當作一本小說和抒情散文來讀。作者對寧波故鄉(xiāng)市井的斑駁回憶,清末民初教會學校的苦讀,柔石筆下《二月》般淡淡的初戀,像弗洛伊德一樣把自己的戀愛也作為社會現(xiàn)象進行理性研究的奇怪的“法學家式苦戀”,留學英倫地中海航線上茫茫大海中的鄉(xiāng)愁,恩師錢端升對他的人生扶助和影響,青春年少時的同窗王鐵崖和樓邦彥在倫敦經(jīng)政學院的求學身影,巴黎學生公寓中聽聞北平淪陷及南京失守后的痛苦,西南聯(lián)大西撤時的顛沛流離,動亂年代陪都重慶的官宦人家的悲歡離合,戰(zhàn)亂后方昆明春城的曼妙,西山和滇池遠離塵囂古剎中的政治學著述,與蔣經(jīng)國父子的交往,同丘吉爾進行政壇角力的他的導師拉斯基教授的風云際會,在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和中央人民政府中央政法委兩個政權中進行的公務員制度研究和設計,告別舊政權時不去臺灣留在北大迎接中共新政權的誕生,他同歷史學家吳晗的交往,以及他此后經(jīng)歷的新中國的土改、反右、“大躍進”、“文革”、憲政研究和由此引發(fā)的論爭,各個時段的真實記錄,無不波瀾起伏、引人入勝。
他的眼睛像一個歷史長鏡頭,全程記錄了近一個世紀的他身邊發(fā)生的歷史和人文,而這雙眼睛是常人很難企及的一個法學家的眼睛。我相信,沒有一個作家的虛構作品能夠有這樣的閱讀魅力。
陳有西 一級律師,中華全國律師協(xié)會憲法人權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