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和詠貧士 空學(xué)陶潛

2011-12-28 03:26:56樊思
青年文學(xué)家 2011年16期

摘 要: 張岱的詩作由于一直沒有刊刻,僅有稿本及不全的抄本存世,及至現(xiàn)今,也無完好的注本發(fā)行,這減少了其受眾范圍,使圍繞其詩的研究專著較少,但其詩作絕不能忽視。張岱的詩作多集中于明亡之后,在他的詩作中,和陶淵明的若干組詩尤為引人注目,文章擬從二者《貧士詩》的比較中,探求其中折射出的二者心態(tài)的不同。

關(guān)鍵詞:張岱陶淵明《貧士》詩心態(tài)

作者簡介:樊思,女,1989年8月13日生,漢族,河南許昌人。現(xiàn)為四川大學(xué)文學(xué)與新聞學(xué)院08級中國語言文學(xué)專業(yè)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I0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39(2011)-16-0019-02

張岱以其小品文最為后世所熟知,其詩作由于一直未有刊刻,僅有稿本及不全的抄本存世,及至現(xiàn)今,也無完好的注本發(fā)行,這使了解其詩的人較少,亦因此少見圍繞其詩的研究專著,但其詩作絕不能忽視。[1]張岱詩集中的作品多數(shù)作于明亡后,其心靈的創(chuàng)痛與對勇士的不斷歌詠懷想,在詩歌中不斷展現(xiàn),我們也可以沿其詩之軌道,一探其“心史”。[2]在張岱的眾多詩歌中,對陶淵明詩歌唱和的幾組引起了筆者的興趣,以下擬以張岱和陶淵明的《貧士》組詩為中心,從中分析探求二者心態(tài)的相同與差異,并以此明曉因時代及個人性格因素所引起的個中表達的不同?!敦毷俊肥菑堘凡教諟Y明的五古原韻于1646年寫下的一組詩,個中意蘊與陶淵明卻大為不同。

首先二人寫詩的處境大不相同。陶淵明乃“自避”,而張岱之避,是“避兵西白山中”[3],這是追至窮境的窘迫,飽含著亂世中的無可奈何。是年(1646年),張岱處于不斷的奔走逃亡之中:紹興城破,逃至越王崢,而后為避清兵又逃至嵊縣,并在族人幫助下,帶家小來到了離縣治六十里的西白山。[4]此時的他已算是無國亦無家,雖茍以全生,卻陷于物質(zhì)和精神的雙重痛苦。而陶淵明同為躲避,卻更多的是出自對內(nèi)心自由的向往,更多的是隨遇而安的姿態(tài):避開繁瑣的人情與復(fù)雜黑暗的亂世,尋求內(nèi)心的平和。

在《詠貧士·其一》中,陶淵明用孤云、馀暉、朝霞、宿霧、眾鳥等意象,來描寫貧士、眾人與時代的趨向,并自嘆無依與饑寒:眾鳥皆向隨而飛,獨留下無枝可棲、無處可歸的自己,這是孤獨的慨嘆,亦包含了舉世獨濁自獨清的自豪。在張岱的《貧士·其一》中,孤云變成了秋螢,秋螢無依,且在山雨之后,鳥亦垂羽難飛,相比之下,其意象更為孤苦冷峭,而“明滅”“ 清飚”更含有“明亡清起”的暗示意味。兩人均是“寒與饑”,陶潛因“量力守故轍”以致,而張詩的“清飚當晚至”[5]則暗示著新興王朝的侵蝕。二人皆悲,然悲的原因不同,一個悲在“知音茍不存”,而另一個則是“悄然思故苑,禾黍忽生悲”的荊棘銅駝之悲。陶淵明此處的知音,意指其“雖困于財,而志不撓,氣不屈,安于貧,樂于道”者[6],雖難以尋覓,但他卻通過此詩找到了“道”[7],戰(zhàn)勝了悲哀孤獨。陶淵明的孤獨在于“眾鳥”皆“相與飛”,趨炎附勢而去,獨留自己。面對孤獨,陶詩嘆詠象征著貧士或自己的孤鳥“復(fù)來歸”,還有可歸之處,而張岱則是“徒倚復(fù)何歸”,他在追問何為歸處。國家破亡之后的無依感所帶來的悲哀無疑更加難解、更加致命,他因之陷入了悲傷的困境。這也開啟了他于此組詩之中對貧士的歌詠、知音的追尋與對自我于明亡后的剖白與辯解。

在《其二》之中,二人皆明言其所面臨的物質(zhì)之壓迫。陶淵明所居住的地方“南圃無遺秀,枯條盈北園”,一副破敗蕭條之相,而張岱并無直言其居住地的荒蕪,卻從側(cè)面寫自己“目不敢窺園”的神態(tài),這種情態(tài)一方面緣于作者愿如仲舒子般埋首書中,另一方面也因這個于風(fēng)雨飄零之中殘破的暫住地令其不忍注目。二人皆爨火不濟,陶淵明是“傾壺絕馀瀝,窺灶不見煙”,而張岱則是“村醪遠不繼,日午廚無煙”。面對這種日常起居基本物質(zhì)條件的慘淡,陶淵明已無暇讀書,故而“詩書塞座外,日昃不遑研”,而張岱則“殘書手一卷,埋頭自鉆研”。陶淵明好讀書而不求甚解,其于書的態(tài)度同其處世相同步,并不過分苛求。而張岱此處言及的讀書與鉆研,則暗示出了他執(zhí)著的姿態(tài)與存身后的自我選擇。在《其二》的結(jié)尾處,陶淵明言及歌詠貧士的目的,“何以慰吾懷,賴古多此賢”,而張岱則再度言及物質(zhì)的困境,雖是尋求賢者,但是“囊澀無聊而,敢謂自稱賢?”這般疑問同樣暴露出其內(nèi)心日漸后縮的情態(tài),即他雖是在向外探求,然而自己對這個探求的結(jié)果并不自信,他似乎處在不斷地被壓榨中。

在《其三》、《其四》、《其五》中,亦可看到二人心態(tài)的明顯不同。陶淵明在歌詠貧士的過程之中,正一步步地走向振作,而張岱雖有振作,但此過程并非如陶淵明般直線式向前,他更像是在悲哀與振作中反復(fù)地掙扎。在《其三》中,陶淵明描寫榮啓的自寬與原憲唱出清歌之態(tài)[8],這種力量都是向上的,因這些貧士的寬慰,他得以明了前世有貧士與自己遙遙相望,故而于“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的衣食困乏狀態(tài)中,戰(zhàn)勝“襲輕裘”的誘惑,堅定自己的選擇,表明自己于貧困中堅守節(jié)操的信念。在《其四》、《其五》之中,陶淵明通過對黔婁、袁安、阮公等古之有名貧士的歌詠,從他們的堅守中獲取了信心,發(fā)出“朝與仁義生,夕死復(fù)何求”的喟嘆,于“貧富常交戰(zhàn)”的情景之中確定了自己所堅持的“道”,最終,道勝無戚顏,陶淵明于唱詠之中獲得了振作的力量與勇氣。在張岱詩中,這種對理解、勇氣的追尋也一直在進行?!镀淙分校瑥堘酚?“凄然”、“斷琴”、 “風(fēng)雨夜”、“金石音”這些詞語所共同構(gòu)筑的氛圍,比之陶詩更為冷峭慘淡。他選取的子期之典故也可謂直指自己,知音已逝,誰還明曉自己的苦心?于是,面對腹饑與樽空的窘境,他“徒”能煮字以自慰,雖也可獲得五斗米以求生,但他也像陶淵明般表白自己可以忍受貧困的信念。而在“丹崖與白石,彼或諒吾心”的敘述之中,他又回復(fù)至對“諒解”的渴望,這種汲汲尋求理解的心態(tài)于其詩中反復(fù)出現(xiàn),也時刻指明著張岱面對存身、避世處境內(nèi)心的不自由。在《其四》中,我們又看到了物質(zhì)生活對他的壓榨,“臨翁嘗饋粟,愧余無以酬”,而張岱將這種窘境與“不食嗟來食,古昔有黔婁”置于一起,無疑更反襯出他內(nèi)心的掙扎、慚愧、凄苦,物質(zhì)生活的壓榨已經(jīng)迫使他無法高揚自信的頭顱。此刻,他也明白了伯夷實為書中故事,現(xiàn)實遠比敘述更為悲苦。面對這種物質(zhì)的壓榨與內(nèi)心自信的摧折焦煎,張岱發(fā)出了“天柱既已折,杞人復(fù)何憂”的沉痛嘆息,國家已經(jīng)不再,又還有什么值得憂懼呢?這種“復(fù)何憂”暗含了一種自我開解,然而卻飽含痛惜與絕望。詩至最后,我們又看到了張岱尋求認同與不悔的執(zhí)著:“幸不慚死友,此心何所求!”《其五》之中,張岱繼續(xù)著對貧士的歌詠,詩中仍滿布著“愧”與“恥”“辱”“乞食”“厚顏”等充滿壓迫感、屈辱感的字眼,這無疑可以看做是張岱內(nèi)心情態(tài)的投射,“行行復(fù)何之,荊門晝自關(guān)”,無處可去,又無通達之門,張岱始終在困境之中未能走出。

在《其六》、《其七》之中,可以看到陶淵明安然自適心態(tài)的呈現(xiàn)。最終,他遙望著渺渺前修的古之貧士,深感寬懷,明白自己并非孤獨,時刻有前人提醒著自己戰(zhàn)勝凄苦以“介然安其業(yè)”。而張岱卻在對楚兩龔[9]典故的使用以及“採薇與採藥”人言之不同的表白中,暗示著自己對存身未死的愧疚與對身后之名的執(zhí)著。雖然他其后又直言“嗒焉名利盡,無復(fù)問窮通”,但是他仍不斷擔(dān)憂著“九原如何作”,身前與身后之事,始終攪擾著他。在《其七》中,他又用了田疇[10]與陳咸的典故,對此典故的運用內(nèi)蘊復(fù)雜,他一方面于其中表白著忠于亡明的決心,一方面又表明了家室頹落、人亦漸老的窘境?!安粚W(xué)桃源渡,落花向外流”,他仍然關(guān)心著復(fù)明之事業(yè),卻不得不面對幾無可圖的絕境。最后,在反復(fù)的悲哀與振作之中,他歌詠著虞夏,在慚愧之中望著遙遠的首陽故人,結(jié)束了對古之貧士與陶淵明的唱和。

可以看出,陶淵明的詩乃向往自由、自避“世間”、退耕壟畝后的思索,最終我們看到了陶淵明欣然的態(tài)度,與 “朝聞道夕可死矣”的豁達表態(tài)。陶淵明可謂是一個意圖棄絕俗世、委任運化的“隱士”,然絕不悲憤。陶詩的情感脈絡(luò)是由最初的孤獨無依與對貧困生活的猶疑自苦,發(fā)展至后文的通達自振,雖有孤獨與猶疑,但其心靈是自由的,這亦是陶潛不為瑣物縈懷性格的指向。

而詩至張岱,是近乎絕望的悲哀與愧悔,這悲包含著知音難尋之悲、家國不再的荊棘銅駝之悲,而愧的原因則更加復(fù)雜。張岱詩中所包含的又絕不只是悲與愧,還有因壓迫而繼起的自振,他表達了自己埋首書中以存史的選擇,也剖白著對前人理解的追尋、對守節(jié)貧士們的向往以及對外界世事的始終關(guān)注。悲、愧與振作,期望與絕望始終糾纏于一起在其詩中交替閃現(xiàn),也暗示著張岱復(fù)雜的心路歷程。張岱雖同為唱詠貧士,其心態(tài)卻始終入世?!敦毷俊吩娭?,他雖然借和詠貧士振作起來并找到了新生的方式,卻未能獲得真正自由,生與死糾纏的結(jié)始終環(huán)繞著他。他唯恐“人言將不同”,仍擔(dān)憂“九原如何作”[11]。詩人反復(fù)在悲哀慚愧與自我振作中徘徊,如此汲汲于對自我的剖白,也許還源于他作為遺民對“身后”的特殊關(guān)切。這其中有作者基于時間的焦慮,也有關(guān)于后人眼里自己“節(jié)操”的憂懼。張岱在《甲午兒輩赴省試不歸走筆招之》中,言曰“稍欲出門交,輒恐喪所守”,顯示出了其如履薄冰的姿態(tài):持世稍有不慎,則有可能喪失其立場。張岱和陶淵明的《挽歌》,中也有“張子自覓死,不受人鬼促”、“身雖死泉下,心猶念本朝”的心跡表白。在《石匱書·義人列傳》中,言及生與死的抉擇時,張岱說“然余之不死,非不能死也,以死而為無益之死,故不死也。以死為無益而不死,則是不能死而竊欲自附于能死之中;能不死,而更欲出于干能死之上。千磨萬難,備受熟嘗。十五年后之程嬰,更難于十五年前之公孫樸臼;至正二十六年之謝林得,更難于至正十五年俞之文天樣也。[12]”如此生難死易之說,亦可看做是張岱面對后人的自我辯白。這種汲汲辯白如履薄冰的姿態(tài),顯示了張岱始終“入世”的心態(tài),在生與死的問題上,他始終在說服自己以及旁人,他渴望獲得旁人的理解以及后世的認同。這實與陶淵明的欣然自適大為不同。張岱始終執(zhí)著,儒家的道德、倫理信念深入其心,使從來無法如陶淵明般委任造化,超脫世事的紛擾,亦如歸莊所云“留侯故是興王佐,不作桃花源里人”。故而雖均是唱詠《貧士》,陶淵明是自由的,而張岱無法超脫生死之念,獲得自由。

由以上分析,可看出張岱雖為和陶詩之作,他卻始終難尋陶淵明筆下的桃源,這也正如他自己所說:空學(xué)陶潛。[13]然從其詩中,我們可看到悲憤、內(nèi)疚、焦灼以振作等多種情緒的交織,這種深厚的情感內(nèi)蘊亦使其詩同陶詩散發(fā)出不同的光彩,亦可看做是張岱于明亡之后一段“心史”的直接表述。

參考文獻:

1、《近十年張岱研究綜析》 沈星怡 蘇州大學(xué)學(xué)報 2005年三月 第2期

2、《論張岱詩稿——張子詩紕》夏咸淳 上海社會科學(xué)學(xué)術(shù)拳刊 1986年第三期

3、張岱《貧士》詩自序《張岱詩文集》 夏咸淳校點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4、《張岱評傳》 胡益民著 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 2002年版 頁49 50

5、張岱《貧士》詩 其一《張岱詩文集》 夏咸淳校點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以下引用張岱詩 均出自此版本不再注明

6、《陶淵明集箋注》袁行霈撰 中華書局2003年版 頁364

7、陶淵明《詠貧士》其五 《陶淵明集箋注》袁行霈撰 中華書局2003年版以下引文皆陶淵明詩均出自此版本 不再注明

8、總結(jié)轉(zhuǎn)引自《陶淵明集箋注》袁行霈撰本 364頁榮叟老帶索,欣然方彈琴。原生納決履,清歌暢商音。二句 第一句寫榮啓事,春秋時的隱士,具體見《列子·天瑞》 榮啓鹿裘帶索行與野,鼓琴而歌。并對孔子曰:貧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終也。處常得 終,當何憂哉?孔子說其能自寬。第二句寫原憲清歌而送子貢之事,詳見《韓詩外轉(zhuǎn)》。二人均是處貧處困而 自安之隱士。

9、兩龔事見《漢書 王貢兩龔鮑傳》:“兩龔,皆楚人也,勝字君賓,舍字君倩,二人相友,并重名節(jié),故世謂楚兩龔?!饼弰儆谕趺Т蹤?quán)時拒絕合作,稱“吾受漢家后恩,亡以報,今年老矣,旦入墓地,誼豈以一身事二姓,下見故主哉?”后不復(fù)飲食,積十四日而死。

10、《三國志 魏書十一》

11、見張岱 《貧士》詩 其六

12、《石匱書》張岱撰 南京圖書館 鳳禧堂抄本 影印

13、張岱《自為墓志銘》岳麓書社 卷五

通榆县| 沭阳县| 嘉鱼县| 正阳县| 淮南市| 葵青区| 沂水县| 承德市| 商城县| 藁城市| 保山市| 锡林郭勒盟| 桐城市| 永胜县| 手游| 乐亭县| 怀安县| 双辽市| 庆云县| 长岛县| 西丰县| 扬州市| 岢岚县| 滦南县| 满洲里市| 本溪| 民勤县| 邵阳市| 江源县| 巧家县| 清水河县| 宁武县| 枝江市| 鲁甸县| 滨海县| 肇庆市| 玉龙| 稷山县| 高淳县| 孝义市| 洪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