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利希?弗洛姆(Fromm Erich, 1900—1980)是“新弗洛伊德主義”精神分析學派的締造者之一,是法蘭克福學派的重要成員。他一生寫下了大量著作,《愛的藝術》是其代表作之一。
弗洛姆在此書中最重要的主張是只有把實踐愛當做一種信仰,才能真正地懂得愛的藝術。當代青年對愛的態(tài)度并不十分嚴肅,很多教育者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心里面都會有些許尷尬。但是愛本身既是每個人必須要經(jīng)歷的一件事情,又是人生中很有必要的一件事情,愛是個人的意愿,尤其是在這樣一個崇尚個性和自由的時代。所以,無論是對是錯,愛就在這里。
不得不承認,讀這本書的一個重要的初衷就是想讓自己在愛這件事情上有一個完美的實踐,但是讀過這本書之后,對愛的需要反而不那么迫切了。因為我領悟了愛不是對象的選擇,而是自我的一種能力,是自我創(chuàng)造性的體現(xiàn),是奉獻,是理解,是尊重。正是因為在這些方面自己的自信,所以反而不擔心是不是被愛了。
之后的很多年,我對當時讀這本書的情景印象深刻,那是我第一次真正覺得心理學知識像我當初期望的那樣展示在我面前,用通俗的語言來深刻地解讀人性,探討生命的意義。曾經(jīng)認為,心理學是經(jīng)驗主義的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