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亞戰(zhàn)火尚未熄滅,在西方國家中率先向的黎波里發(fā)動空襲的法國主持召開了名為“利比亞之友”的巴黎國際會議。包括聯(lián)合國、歐美主要國家、阿拉伯聯(lián)盟國家在內(nèi)的六十多個國家和組織的代表參加會議,中國作為觀察員也位列其中。
盡管在國內(nèi)麻煩一大堆,法國、英國、意大利等國的領導人依然是積極布置“后卡扎菲時代”的主力。法國總統(tǒng)薩科齊面臨著總統(tǒng)大選連任考驗,前景并不樂觀;英國首相卡梅倫因為默多克新聞集團的竊聽丑聞而焦頭爛額,倫敦騷亂又給明年的奧運會投下巨大陰影;而意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更是性丑聞纏身,他們太需要“利比亞的勝利”來為自己壯聲勢,轉(zhuǎn)移國內(nèi)民眾的視線。
而更為重要的是,“后卡扎菲時代”的石油利益和國家重建將給歐盟主要國家?guī)斫?jīng)濟上的利多因素,并提升它們在北非和中東事務中的戰(zhàn)略地位。有趣的是,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當初不經(jīng)過國會就同意參與利比亞的軍事行動。但因為初期戰(zhàn)事并不順利,奧巴馬在這個問題上遭遇國會的制約,以致于美國首次在北非和中東的軍事干預行動中未起主導作用,讓歐洲人當了一回主角。隨著卡扎菲的下臺,奧巴馬在利比亞問題上掙回了顏面。但因為國內(nèi)失業(yè)率居高不下,成為連任的最棘手問題,美國也就無法在利比亞重建問題上長袖善舞,只能放任歐洲盟友獨領風騷了。
當然,除了區(qū)域戰(zhàn)略地位之外,利比亞石油的前景最令人關注。
在卡扎菲時代,意大利是利比亞最大的商貿(mào)伙伴,如今面臨著法國的激烈競爭。國際政治的基本原則,就是利益的交換。作為第一個承認反對派地位的國家,法國“押對了寶”,將在未來石油合同的分配上得到多達三分之一的份額。而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主席賈利勒在8月25日的發(fā)言,引發(fā)了國際社會更多的猜測。他說,今后將根據(jù)其他國家在利比亞的沖突中對反對派的支持和貢獻來給予回報。
按照這樣的說法,反對北約軍事干預利比亞的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就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有人將這次“巴黎和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巴黎和會相提并論。這個比喻不太恰當,也不符合當今的世界形勢。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要求聯(lián)合國主導利比亞戰(zhàn)后重建并非現(xiàn)實。而在利比亞變局中受到最大損失的中國,要求戰(zhàn)后重建遵循各國“利益均沾”的原則恐怕也難以實現(xiàn)。因此,除了迅速彌補與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的關系,利用中國的經(jīng)濟優(yōu)勢強化與新政權(quán)的全方位合作之外,還應該通過與歐盟國家(尤其是法國)的“合縱連橫”維護中國的利益。事實上,法國總統(tǒng)薩科齊并不排斥這種“合縱連橫”。不久前,他閃電訪問中國的目的就是邀請中國和其他“金磚”國家不要缺席巴黎“利比亞之友”國際會議。
無論國際社會打什么算盤,利比亞的未來依然掌握在利比亞人的手中。通過巴黎會議,利比亞“國家過渡委員會”拿到了巨額的解凍資金,這對利比亞重建攸關重要。
但是,幾個嚴峻的考驗也同時擺在利比亞人面前:第一,能否迅速找到卡扎菲的下落對穩(wěn)定政局至關重要;之后,如何掃清卡扎菲的殘余勢力也對國家重建很重要;其次,如何讓各方武裝力量退出首都的黎玻里,讓它成為國家和平重建的火車頭;第三,如何讓各個部落(包括支持卡扎菲的部落)和解共生也是艱巨任務;第四,如何在過渡期間重建憲法機制和迎接全國大選,這是關鍵中的關鍵。
可以預見,各方勢力激烈角逐,未來的利比亞局勢并不樂觀。更為重要的是,今后反對派將會面臨普通民眾對西方的普遍反感。民族主義情緒高漲之后,利比亞人與西方的沖突難以避免。因此,人們自然會問:利比亞會否變成另一個伊拉克或者阿富汗?答案仍需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