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認為,真正的自主學習具備兩個要件:一是強烈的學習動機,即課堂上,學生有參與的沖動、高漲的情緒、集中的精力,主要標志為:爭先恐后問與答、聚精會神聽與思、迅速投入練與做;二是明確的學習思考路徑,針對要學習的內容,學生知道需要經歷的思考步驟和用到的方法,主要標志為:答與問時脈絡清晰、做操練時思考路徑正確。小學生的自主學習始終是伴隨著教師的指導、幫助和引領的。那么,教師如何憑借每一節(jié)課發(fā)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重新理解教學的本質和功能
教學的本質由傳遞學科知識,轉變到依托學科內容載體,激發(fā)學生自覺主動地探究問題,掌握解決一類問題的基本思路。對教學功能的認識,由線性、機械應對考試內容,轉變到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中思維經歷的引導,使學生在體驗感悟中實現學科思維發(fā)展。
1.把握原理性知識
我們按照知識的性質,可以把知識分為三類:事實性知識、原理性知識、方法性知識。事實性知識就是我們通常所指的信息,它說明是什么、什么樣(其然)一類的知識;概念原理性知識,說明為什么、什么道理(所以然)類的知識;方法性知識(操作策略),說明怎么做、應用類的知識。其實這三類知識在學生的學習中發(fā)揮的作用大有不同,如果學生只知道是什么的知識,死記硬背就可以;如果要求會做題、做對,那也完全可以模仿老師;所以更重要的應該是原理性知識——要知其所以然。這就要求教師在面對每一個教學內容時首先能夠準確把握住其中的原理性知識。這也是很多專家告誡我們的——“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因此,研究教材,研究學科思維規(guī)律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最基礎工作。
2.清晰三維目標
教學目標是每節(jié)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新課程一再強調,每一次教育活動都要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上分別達到應有的目標。尤其是“過程和方法”,我們認為,真正的含義是:學生探究解決一類問題時思維所經歷的“過程與方法”,又叫“思維目標”。
自主學習的課堂更突出的是學生思維目標和情態(tài)目標的設置,因為“過程和方法”決定著學生一節(jié)課解決一類問題思路的掌握,情態(tài)目標是學生一節(jié)課中學習的情感狀態(tài)的反映。“過程和方法”維度的目標實現得越好,學生解決一類問題的思路越清晰,情態(tài)目標達成度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越強。這兩個維度的目標最直接決定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每一節(jié)課前如果老師們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教學高效就有了保證。
改革備課的重點和方式
我們要求除新任教師外,其他教師不必細致地備課,而要重點研究分析出單元和本課書的原理性知識。例如,語文《語言的魅力》一課原理性知識就是:創(chuàng)設一種前后產生巨大反差的情境,語言就可以產生魅力;數學《植樹問題》蘊含的原理性知識就是:“一一對應”思想;美術《好看的線條》的原理性知識就是:利用線條的不同性格畫出的事物就更好看。我們也在不斷地感悟,所謂的原理性知識就是這一課獨有的、最根本的知識。它是指向思維方法的,指向解決問題的思路的。這看似簡單的備課改革,其實是在提升教師對課堂教學目標的關注度,改變教師追求形式的傾向,是一種觀念的轉變。當然這個過程更是艱辛和痛苦的,需要的是老師對本學科課程標準的全面理解和把握,以及對教材內容的深刻認識。我們感到要從作者為什么寫,編者為什么選編這兩個角度去考慮,就能夠找到原理性的知識。其實這也是備課的回歸,是教學的返璞歸真。
有了以上的基礎工作,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設計就有了依托,我們可以設置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探究興趣;可以設置導學思路,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可以比較歸納,使學生掌握解決一類問題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