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
最早采訪賴寧英雄事件的青少年研究專家孫云曉:首先我強調(diào),賴寧的故事是真的,不是編出來的。雕像無人接收,說明時代在變遷,中國正在形成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F(xiàn)在一些人喜歡“去神圣化”,嘗試“解構(gòu)崇高”,對于崇高的東西都懷疑、都不去相信,最后去懷疑一切。但我個人覺得,賴寧身上的優(yōu)秀品質(zhì),恰恰是很多當代青年所缺乏的。因此,我們今天仍然應該重新去認識和學習賴寧,而不是去簡單地否認。
網(wǎng)友“yangying57”:我兒子小學二年級的時候,老師問同學們長大要干什么,絕大多數(shù)孩子都說要當經(jīng)理、總經(jīng)理,我兒子說他要當炮兵,同學們大笑。你說現(xiàn)在的孩子不可怕嗎,追逐名利的想法從小就在心里扎了根,這些孩子長大了你還能指望著他們像賴寧那樣保家衛(wèi)國當英雄嗎?難道我們不應該為他們樹立榜樣了嗎?
網(wǎng)友“曉看紅濕處”:我和賴寧是同齡人,在我的記憶中,當年我們學習賴寧,并不是簡單地學習他上山救火,而是學習他在短暫生命中體現(xiàn)出的勤奮學習、積極探索、勇敢助人的精神。幾十年過去了,作為一個近不惑之年的中學教師,我始終認為,英雄體現(xiàn)的是一種精神,一種崇高的人性,而不一定是具體的行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需要一種精神的,是需要脊梁的。
反方
網(wǎng)友“來時”:這個事,不能去怪不接收的一方。一方面,政府精神文明建設(shè)部門沒有履職盡責,此事應主動作為;另一方面,也證明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由于太多虛假的宣傳報道,使大家對宣傳的典型不大相信了。
張楠之:時代在不斷變化,質(zhì)疑讓我們進步。賴寧的救火行為,在他犧牲的時候,人們還沒有那么強的保護未成年人的意識,沒有意識到作為未成年人的賴寧本身就是應該被保護的對象,沒有意識到讓未成年人參與救火有什么不妥。而在今天,人們已經(jīng)意識到這些問題,在中小學的《學生守則》中也已經(jīng)刪去了要求未成年人“敢于和壞人壞事做斗爭”的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