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題目是課文的眼睛,它是一篇文章的高度概括,是文章內蘊的一個窗口,透過它,可以了解文章的內容和實質,窺視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脈絡,把握文章的中心,體會文章的精髓所在。抓住它的特點進行研讀,有利于把握教學的切入點,或開門見山,或管中窺豹,使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從而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一、故意出錯寫課題
板書《徐悲鴻勵志學畫》課題時,我故意將“勵”寫成“厲”,學生紛紛舉手指出錯誤:“‘勵’字寫錯了,不是‘嚴厲’的‘厲’、‘厲害’的‘厲’,應該是‘鼓勵’的‘勵’、‘激勵’的‘勵’?!蔽译S手用彩色粉筆在“厲”后的空白處加上了一個“力”,并順勢引導:“誰能說說‘勵志’的意思呢?”學生說:“‘勵志’就是‘立志’的意思?!蔽艺f:“這種解釋行嗎?如果是這樣,我們?yōu)槭裁床话杨}目中的‘勵志’改成‘立志’,這樣會更容易理解一些。”我邊說邊把“勵”改成“立”,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一起來讀課文,尋找答案。學生興致高漲,自由讀課文。
“勵志”一詞在本文中既是“文眼”,又是“題眼”,蘊含著徐悲鴻熾熱的愛國情懷、刻苦學藝的精神,具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我敏銳地抓住該詞,并以此作為領會課文的切入點。首先,在板書課題時故意留下破綻,讓學生認清字的結構,強化字形記憶。接著,讓學生辨別“勵志”與“立志”的異同。此時學生尚未接觸課文,故誤認為“勵志”就是“立志”,我把錯誤當作教學資源來開發(fā),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究課文。
二、質疑問難思課題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提出的問題,正是學生迫切需要解決的。如果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教學,就定會事半功倍。它是創(chuàng)造的起點,沒有這種問題意識,就沒有創(chuàng)造性。學生讀課文首先必先讀課題,我們應培養(yǎng)學生向課題質疑的習慣。
教學《菩薩兵》一課,我板書完課題,讓學生朗讀課題后質疑,有的問:“菩薩兵是指的誰?”有的問:“誰稱誰是菩薩兵?”還有的問:“為什么稱作菩薩兵?”“什么樣的兵可以稱為菩薩兵?”我引導學生帶著自己提的問題,仔細閱讀課文,自主學習尋找問題的答案。有時候學生提的問題比較紛雜零亂,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歸納合并,抽出一兩個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三、七嘴八舌話課題
利用談話的方式導入新課,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對學生獲得新知識起著重要作用。如在教學《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這篇課文時,可以這樣談話導入:“我國有許多別具民族特色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同學們知道哪些節(jié)日?人們是怎么過這些節(jié)日的?”學生說出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春節(jié)拜年,清明掃墓,端午賽龍舟,中秋賞月,等等。
四、聲情并茂讀課題
我們在進行課文內容閱讀教學之前,經常會引導學生對課文的題目反復地朗讀和感悟,從各個角度對題目進行審視,從題目中分析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下面擷取薛法根老師教學《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第一課時的教學案例進行賞析,與大家共享。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是——
生:(齊讀課題)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
師:假如有人問:誰應該感到自豪才對?那個詞要讀重音?
生:(齊答)我。
師:一起讀課題。
生: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我”讀成重音)
師:假如有人問:我應該感到怎樣才對?課題該怎么讀?
生: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自豪”讀成重音)
師:假如有人懷疑:我感到自豪對不對?課題又該怎么讀?
生: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才對”讀成重音)
師:(擦去“自豪”)假如不用這個詞語,課題可以怎么說?
生:我應該感到驕傲才對。
師:“驕傲”在這里就是“自豪”的意思。假如換上“自豪”的反義詞,課題又可以怎么說?
生:我應該感到不自卑才對。
師:這樣說就不對了。(眾笑)把“不”字放句子的前面點,再說一遍。
生:我不應該感到自卑才對。
師:這樣說才對了。還可以怎么說?
生:我感到自卑是不對的。
生:我不會感到自卑才對。
師:你們這樣說都是對的。一個句子,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讀法、說法就不一樣。我們祖國的語言多么豐富多彩!看來,我們得好好學學這篇課文。
薛老師對課文題目的處理匠心獨具,可謂是精雕細琢,讓人回味無窮。他不是機械單調地重復讀題,而是指導學生多次讀課題,但每一遍的要求各不相同。這三遍讀課題,每一遍朗讀都有明確的要求:誰應該感到自豪才對,我應該感到怎樣才對,我感到自豪對不對。學生在不同情感的體驗中,把題目讀深、讀透,課題、內容和情感一起深深地印在學生的心中。這樣讀題,使文題更鮮活,人物的形象更鮮明,文章的思想內涵也更清晰。
五、海闊天空拓課題
有些課文的題目文字精練,具有可擴展性。這類題目的課文大多是記敘文或說明文。教學這類課文時,可以在題目的前面、后面或中間添加成分,使之擴展成一個句子,從而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再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從而達到教學目的。教學《李廣射虎》時,可啟發(fā)學生將題目擴展為“神勇無比的李廣機警地射虎”;《趕海》可擴展為“我和舅舅興致勃勃地去趕?!?;《海底世界》可擴展為“美麗而神奇的海底世界”……在讓學生對題目的擴展之前,教師首先應指導學生初讀課文題目,然后要求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再擴展課文題目,最后深入閱讀課文。這樣層層深入地閱讀,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這種分層閱讀的教學方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教學效果較好。巧拓課題理解課文,在很多閱讀教學中都可以運用,比如《再見了,親人》,在初步朗讀課文之后,我讓學生補充課題:“()對()說:‘再見了,親人!’”學生初步體驗了情感,之后在學習完每一個片段之后,再讓學生補充課題:“()覺悟地對()說:’再見了,親人!’”學生的感情進一步得到了升華。
言為心聲,題為文眼。只要潛心研讀課文題目,重視課文題目的教學,讓學生把課文題目讀活、讀深、讀透,讀出情感、讀出體驗,就一定能使課文題目散發(fā)迷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