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植樹能造林
《方圓》:提出“植樹節(jié)”是反生態(tài)的幫兇這個命題,你覺得植樹造林的問題在哪兒?
于長青:我們要擴大森林覆蓋率,有關的規(guī)劃部門就得去規(guī)劃,比如公益林,規(guī)劃部門就帶著針對公益林的公益林基金項目到各個省去。而地方政府喜歡拉項目。公益林基金分到各個省廳,比如分到某省,這個省說我這兒有多少面積可以劃為公益林,然后報上去。一般會多報,100萬畝可能會報到1000萬畝,這樣能拿到更多的錢。接著,省廳再分到各個地市,這時各個市就直接把草原等的面積就報上來了,都沒跟下面的縣說,就先規(guī)劃了。規(guī)劃完了然后報省批、報國家林業(yè)局批。這就變成森林了,在文件上就已經(jīng)變成森林了。國家的林業(yè)面積,“造”林,是人造的,但不是植樹造的。
《方圓》:文件上?那把草原劃為森林之后沒有在上面種樹嗎?
于長青:沒有,用圍欄、鐵絲網(wǎng)圍起來,說是“封山育林”。這哪是森林呢?干旱區(qū)的植被一般都是木質化植被,像珍珠和紅砂,但我國把這些都劃為森林了。木質化就等于森林,不光我費解,我求證過很多外國專家,全球的科學家都費解。而且,圍起來了不讓牧民在這兒放牧,放牧就把駱駝、羊抓起來。這兒原來都是牧民的草場,牧民原來都有草原證的,但一旦宣布禁牧就禁牧了。很遺憾,我們絕大多數(shù)科學家不關心這些事,他只關心自己的研究,沒有使命感沒有責任感。在牧區(qū),你都不問牧民,最了解草原的是牧民。
《方圓》:除了草原變森林使“森林”多了,還有沒有其他途徑?
于長青:主要是在荒漠化地區(qū)植樹造林,這塊的面積很大很大,比如我去過內(nèi)蒙古的一個旗,盡管有70%以上的面積是沙漠,但其中有一半的面積被規(guī)劃為公益林了,那面積相當于寧夏一個自治區(qū)。
還有的就是萬畝林,全國有很多萬畝林項目。但是很明白的,在荒漠造林,你不澆水,樹就會死亡的。像我去的一個萬畝林,造林的人撤了,造的林就全部死亡。
《方圓》:存活率低?
于長青:對。林業(yè)局官方正式公布的數(shù)據(jù)是,2008年,人工林保存面積是61.688萬平方公里,占實際造林面積的23.5%,這是不是很客觀?不知道。但存活率就是這個數(shù)字。我們現(xiàn)在說要防治荒漠化,就得植樹造林。但依靠森林保水是不可能的,不但不可能,還有很大的負面作用,會造成地下水位下降。這是一個科學問題。每一棵樹的蒸騰作用就像是一個水泵,把地下水抽出來,蒸騰到空氣中。
我曾有一篇文章,里面提到,在溫帶,在河邊種樹,有時候甚至會把河流給抽干。我去的萬畝林,當?shù)氐霓r(nóng)民用鐵鍬比劃著,沒有這些萬畝林的時候,一個鐵鍬下去,地下水有鍬把那么長,但種上樹之后,地下水只有鍬頭的深度了。其實八十年代就不主張在干旱區(qū)造林了。所以這個例子是想說,靠森林防治荒漠化,那是神話。只能是破壞作用,只能帶來更大面積的荒漠化。
植樹造林不減沙塵暴
《方圓》:但是近十幾年來,無論在西北地區(qū)還是在北京,沙塵暴已經(jīng)有所改善,這其中有沒有植樹造林的原因呢?
于長青:沒有。實際上,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意識到了,沙塵暴不是來自沙漠,沙是沒法防的。沙漠本來就在那兒了,沙漠有它的生態(tài)效益。比如說降雨,干旱區(qū)也是有降雨的,要是在戈壁灘上,一場雨下來,太陽一出來,水馬上就蒸發(fā)了。但要是在沙漠,它滲透性大,雨水流不了,都滲下去了。這沙漠就跟海綿一樣。巴丹吉林沙漠是中國第三大沙漠,在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是蒙古語的譯音,就是“有很多湖泊”的意思。那兒沙丘越高,沙的量越多,下面往往有湖泊,因為儲的水越多。所以一開始我們說要治沙漠,就要在沙漠造樹,實際上現(xiàn)在也是這么說,但在學術界已經(jīng)不認可了。
《方圓》:沙塵暴不是來自沙漠,那是來自哪兒?
于長青:來自戈壁灘上的土壤擾動。比如開墾,會擾動土壤表層的細土,比如湖泊干涸也會產(chǎn)生細土。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你聽過居延海吧,弱水流向的就是居延海(居延海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北部,“弱水”出自《紅樓夢》中的美好愛情“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居延海在1992年全干了,1993年成了沙塵暴。也就是說,沙漠的湖一干,里面有大量細的泥土,風一刮就全起來了。其實這個居延海為什么干,還因為上游攔河截壩,處在下游的它就枯竭了。所以沙塵暴不是一個簡單的老百姓過牧的問題,是跟我們整個的政策、我們的管理意識有關。我們錯了。
《方圓》:那植樹造林呢?對緩解沙塵暴有沒有作用?
于長青:沒有。我到的地方很多都是沙塵暴的源頭,阿拉善號稱沙塵暴主要的源頭,我每年都去好多趟,包括冬天。這個東西很明白。有沒有沙塵,不是有沒有樹。那兒哪有樹!草原好的話還行,但草原好不好還不是關鍵,而是在降雨。這年降雨了,雨量高,就沒有沙塵暴,這年沒降雨,就有沙塵暴。這是降雨,還有的地方,像新疆阿勒泰,是與降雪有關。假設它春節(jié)降了場大雪,這場雪到四月份才完全化開,這個塵土就飛不起來。
《方圓》:既然植樹造林存在很多問題,又不能防止沙塵暴,有關部門為什么還大力推廣?
于長青:植樹造林的問題,相關部門是意識到的,但每做一個項目,就是一筆巨大的投資,或者說,就是一筆巨大的收益,這樣的收益很難讓人停下腳步。而同處管理者與收益者的角色,則是這個問題的體制根源。我國有關資源管理部門的行業(yè)壟斷現(xiàn)象,比如從決策依據(jù)到組織實施再到監(jiān)測評估往往都是行業(yè)內(nèi)部的“規(guī)劃院”、“研究院”之類,外界很難參與。這種“行業(yè)壟斷”比經(jīng)濟壟斷危害性更甚,因為森林是整個國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資源,關系到的是當代和子孫后代。
責任編輯:張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