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網絡傳播作為一種新的傳播方式越來越深入到人們的生活中,網絡傳播媒體已經成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網絡傳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決定了這種新型傳播方式仍然需要把關人,但傳統(tǒng)的把關人理論顯然已經不再適應新型的傳播方式的需要,網絡傳播背景下的新把關理論應運而生。本文就當下網絡傳播的現狀、網絡傳播把關人理論等相關問題進行論述研究。
【關鍵詞】網絡傳播 媒體 信息 把關人
根據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2011年1月發(fā)布的《第27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中顯示,2010年我國網民規(guī)模繼續(xù)穩(wěn)步增長,網民總數達到4.57億,互聯(lián)網普及率攀升至34.3%,較2009年底提高5.4個百分點,全年新增網民7330萬,年增幅19.1%。中國網民規(guī)模繼續(xù)呈現持續(xù)高速發(fā)展的趨勢,網絡大有與報紙、廣播和電視并駕齊驅之勢而成為第四媒體。網絡傳播作為一種新的傳播方式越來越深入到人們的生活中。
一、網絡傳播背景下的把關人理論
中國現代媒體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詩蘭認為,網絡傳播有三個基本的特點: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鏈接方式。其給網絡傳播下的定義是:以全球海量信息為背景、以海量參與者為對象,參與者同時又是信息接收與發(fā)布者并隨時可以對信息作出反饋,它的文本形成與閱讀是在各種文本之間隨意鏈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種意義的超文本中完成的。
網絡傳播媒體主要有三大類:第一類是脫胎于傳統(tǒng)媒體的的網站,實質上是平面媒體的電子化;第二類是市場化的商業(yè)網站媒體;第三類是日益?zhèn)€人化的網絡傳播,如微博,其傳播速度之快是前兩種媒體所不能比擬的。網絡傳播使信息傳播方式突破了單向線性而向多元非線性發(fā)展,也撼動了傳統(tǒng)傳播方式把關人的理論。
“把關人”理論是由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四大先驅之一的盧因首先提出的。從1950年懷特將把關人的概念引進新聞傳播的領域,到上個世紀90年代初休梅克和里茨提出了五個層面的把關模式(個體層面、傳播常規(guī)層面、組織機構層面、超強媒體、社會體制層面),把關人理論已經從個人層面發(fā)展到了體制層面。這個五層面把關理論是個普遍的傳播學理論,并不是針對網絡傳播的,更缺乏對網絡傳播把關特殊性的思考,但仍適用于網絡傳播。
二、網絡傳播中仍需要把關人
網絡傳播作為信息交流、傳播的一種重要渠道,使信息得以廣泛散發(fā)、吸收和利用,在人類信息流通的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信息技術與手段的變革則將對人類信息流通活動的方式產生深刻的影響。網絡傳播是一把雙刃劍,既有其優(yōu)勢,也有其劣勢,在給人們提供方便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問題。
1、網絡傳播的優(yōu)勢
網絡媒介相對于報紙、期刊、廣播、電視等傳播媒介而言,有很強的優(yōu)勢。網絡傳播具有即時性、光速性、信息海量性、低成本性、高互動性等特點。
即時性,網上進行信息發(fā)布不需要煩瑣的制作程序,發(fā)布簡單、運行快速,從而保證了信息發(fā)布的即時性;光速性,網絡傳播依靠的媒介具有光速性,信息在光速中就會傳遍任何一個角落;信息海量性,網絡傳播是一種數字化傳播,其信息數量是傳統(tǒng)媒體無法比擬的;低成本性,網絡傳播的低成本性是由于其對設備、技術的要求簡單,只需要連接到互聯(lián)網上的電腦即可;高互動性,網絡傳播轉變了信息接受主體的被動地位,使其由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轉變?yōu)橹鲃拥男畔@取者,可以在網絡的信息庫里任意索取自己感興趣的信息,還可以對外發(fā)布自己的信息。網絡傳播媒介的這些優(yōu)勢使得網絡媒介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社會主流媒介并得到了良好的應用,各種網站如雨后春筍一樣建立起來,傳統(tǒng)媒體也紛紛建立自己的網站,爭取保持優(yōu)勢。
盡管網絡傳播與傳統(tǒng)媒體的傳播相比,有著上述明顯的優(yōu)勢,但是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網絡也是一把雙刃劍,其優(yōu)勢在某些情況下又會變成劣勢,導致一系列問題的出現,而這些問題的存在又凸顯了網絡傳播中把關人的重要性。
2、網絡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1)網絡的開放性和匿名性導致虛假信息泛濫。網絡傳播中的信息發(fā)布的匿名性,給社會帶來了巨大危害,如匿名性在給網友言論自由的同時,有時又讓讓網絡成了謠言的發(fā)源地;聲勢浩大的“人肉搜索”在致力于反腐敗、揭露一些社會陰暗面的同時,又往往導致鋪天蓋地的輿論暴力和個人隱私權被侵犯的問題。
?。?)信息來源復雜,管理難度大。因為沒有正規(guī)的采編權,網絡信息傳播的來源十分復雜,其大致可分為:一、轉載,即從傳統(tǒng)媒體獲取的信息;二、原創(chuàng),即網絡媒體自己采編獲取的信息;三、“自媒體”信息,包括網友提供的消息,論壇、博客等流傳的消息評論等。
網絡傳播使受眾擁有了信息發(fā)布的主動權,盡管因為把關人的存在和遵循了嚴格的把關程序,前兩者可以保證信息來源是可靠的,但第三類的信息傳播者——“自媒體”——極為復雜。很多網友自身進行的傳播,本身就缺乏嚴格的把關有很大的隨意性,特別是論壇、博客等個人化的傳播方式,“艷照門事件”就是一個例子。
?。?)海量的信息使信息質量下降,受眾無從選擇。網絡傳播中海量的信息,使信息傳播的質量下降,同時也使受眾淹沒在網絡信息海洋中,茫然無從選擇。網絡傳播中,受眾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可以主動地掌握和控制信息,并參與到信息的提供和傳播之中。對于傳統(tǒng)的大眾媒體,國家可以通過制定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控制媒體的立場,保證其為國家的土流意識形態(tài)和廣大人民的利益服務,但對于網絡媒體來說,這種有形的控制手段很難奏效。一方面每天網絡信息都在大規(guī)模的更新流動,另一方面每天又會有大量的新網站出現,國家根本無法實
現全面監(jiān)控。
三、網絡傳播中把關人的特點
互聯(lián)網開創(chuàng)了一種全新的、開放式的非線形的傳播樣式,傳統(tǒng)的線形傳播模式已經無法合理地解釋網絡傳播,。如果大眾傳播研究者仍舊不理會互聯(lián)網的研究,他們的傳播理論將會變成過時的東西。傳播學需要新的理論模式。網絡傳播將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融為一體,傳播者和受眾的身份也開始模糊,因為信息可以存在于傳播者和接受者兩端。在新的傳播時代下,因為網絡傳播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的差異性,把關人的傳統(tǒng)內涵已經改變。
1、把關人的多元化
傳統(tǒng)媒體的把關人不外乎是記者編輯、媒體組織、政府等,由于傳播方式的單向化,受眾基本上不會起直接作用。在網絡傳播中,把關人的角色多元化了,除了傳統(tǒng)的記者、編輯、媒體組織、政府外,原來的受眾——廣大擁有互動性的網民現在也擔當了把關人的角色。
2、把關人技術手段的升級
傳統(tǒng)媒體信息的有限性和線性傳播方式決定了傳統(tǒng)把關手段是以簡單的技術來進行的,網絡傳播的把關技術手段隨著傳播技術的升級也不斷升級,信息過濾技術大規(guī)模被應用,這突出體現在網上警察和搜索引擎上。搜索引擎的把關似乎更為典型,網絡時代,網民們越來越依靠搜索引擎如百度來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搜索引擎的技術層面把關作用進一步凸現出來。當人們搜索的信息包含不良內容時,搜索引擎利用技術就會把這些信息過濾,搜索的結果不會出現這些不良信息,不良信息的網絡傳播渠道被割斷了。
3、把關人向“監(jiān)督者”的轉變
網絡的開放性使把關人不能像以前一樣簡單的以“截留”的方式來處理不良信息的傳播,網絡傳播越來越需要把關人與政府部門協(xié)同管理。特別是對于那些游離于管理之外的“自媒體”信息,“把關人”可以擔任“舉報者”或“監(jiān)督者”,以協(xié)助國家有關部門對這些傳播源進行懲罰和查封。當前一些非法信息傳播媒體如色情網站的技術越來越先進,很多網站的服務器設置相當隱蔽,以傳統(tǒng)的把關手段來處理的話只能是束手無策,隨著各地“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的成立,網絡傳播的各種把關人可以隨時舉報不良信息。
4、把關人“意見領袖”意識的強化
網絡時代,把關人由以前的堵逐漸向引導轉變?!叭穗H交流圈”在網絡世界中同樣存在著,這就使得“把關人”作為網絡人際圈“意見領袖”成為了可能,當然這樣的意見領袖需要有很高的素質。網絡傳播的把關人,應該成為某個圈子里的“意見領袖”,在網民自由發(fā)表言論,傳播信息的前提下,以自己的影響力來影響信息的傳播以及受眾對信息的選擇,保持網絡傳播的良性循環(huán)。
盡管網絡傳播中存在把關人,把關方式也多種多樣,但網絡傳播中呈現出的問題仍然令人擔憂,網絡傳播時代需要網民“把關意識”的強化。無論是互聯(lián)網信息的制造者還是接受者,都應該負起新時代自身的責任,構建“把關意識”,承擔把關責任,為構建健康的網絡傳播環(huán)境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俟鶓c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谂硖m:《網絡傳播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③鄧炘炘、李興國:《網絡傳播與新媒體》[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
?、躘美]麥奎爾·溫德爾:《大眾傳播模式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莺戊希丁靶聜髅綍r代”的把關人》[J].《新聞實踐》,2002(2)
?、迏纹G,《從木子美事件看網絡傳播中的把關人》[J].《傳媒觀察》,2004(2)
?、邉㈣?,《強化網絡傳播的把關意識——以人肉搜索為例》[J].《新聞知識》,2009(10)
?、囗n春艷,《“把關人”如何實現從傳統(tǒng)媒體到網絡媒體的角色過渡》[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07(3)
(作者: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0級研究生)
實習編輯:易高陽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