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認為以前常用的“網絡傳播”概念已不能準確且恰當地描述當今媒體的許多新的現象、新的模式,因此在本文中借用了何威的“網眾”與“網眾傳播”概念。筆者依據2010年新聞學的核心期刊中有關網眾與網眾傳播理論的主要內容,認為網眾傳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網眾傳播的媒介研究(主要是對微博的研究)、網眾傳播對社會的影響(包括社會各個領域因網眾傳播而出現的新現象、新問題)兩個方面。
【關鍵詞】網眾 網眾傳播 微博 新媒體事件
近年來,我們經??梢钥吹揭恍┯删W絡首先發(fā)布、各種媒體跟蹤報道的具有很大影響力的新聞事件,例如2007 年的“周老虎”事件、2008 年的“天價煙”事件、2009 年的“躲貓貓”事件等等。有人將這些事件稱為“網絡事件”,也有人稱之為“新媒體事件”。筆者在閱讀2010年新聞傳播學的相關核心期刊時,發(fā)現有很多學者都在研究這些現象,并且探討的視角有很多。筆者試通過列舉一些較為典型的論文的主要觀點,對這些視角進行分析。
一、“網眾”與“網眾傳播”概念
北京大學楊伯溆教授在2002年至2004年間發(fā)表過的數篇論文中使用了“網眾”一詞。但他有關“網眾”的論述主要是在國際傳播、全球化、消費主義領域展開的,與本文中對“網眾”的定義以及理論取向都迥然有別。
本文中,筆者引用的是何威的觀點。何威認為人們通過積極的媒介使用行為,以跨越各種媒介形態(tài)的信息傳播技術為中介相互聯結,構成了融合信息網絡與社會網絡的新型網絡,成為“網絡化用戶”。網絡化用戶的集合即“網眾”。網眾通過社會性媒體生產、發(fā)布和接受信息,發(fā)動并參與了“網眾傳播”。
二、網眾傳播的研究視角
筆者通過對《新聞記者》、《新聞愛好者》、《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新聞與寫作》、《現代傳播》、《當代傳播》、《新聞大學》等新聞學的核心期刊在2010年出版的內容進行閱讀、分析,發(fā)現網眾傳播在這一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網眾傳播的媒介
與傳統的大眾媒體相比,網眾傳播的媒介被稱為“新媒體”,包括手機媒體、博客、微博等移動媒體。這些新媒體的界定、種類、特征、技術發(fā)展、盈利模式、商業(yè)運營、社會規(guī)范和法律規(guī)范以及與大眾媒體之間關系等等,都屬于網眾傳播的媒介研究的內容,而筆者發(fā)現近年來學者們把更多的目光投注在微博媒體上。下面,筆者將引用一些學者的觀點,對當前的網眾傳播的媒介研究進行概述。
高巖在《微型博客對新聞行業(yè)的影響——以Twitter為例》一文中介紹微型博客的功能與優(yōu)勢。他認為:“微型博客(Microblogging),簡稱微博。它是一種多媒體博客,用戶可以通過短信、即時通信工具、電子郵件、數字音頻或者網頁來發(fā)布簡短的內容更新、上傳照片或音頻視頻短片。從技術上看,微博從誕生之初起,就秉持跨平臺數據互動交流的理念。與常規(guī)的博客相比,微博的傳播模式更加便捷。通過鼓勵簡短內容,微博使人們用于內容生產的時間和腦力成本都大大降低?!备邘r以美國發(fā)展相對成熟的Twitter為例,來分析微博對新聞行業(yè)的影響。他在文中將Twitter 對新聞行業(yè)的影響歸納出四點,即“Twitter成為重要的消息來源;Twitter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重大新聞事件發(fā)展;Twitter成為媒介組織傳播產品的新渠道;Twitter與媒介組織的網絡口碑營銷”。
與上篇注重微博對新聞業(yè)的影響相比,喻國明等則側重于微博本身的發(fā)展。他們認為“在具體的運營方式方面,中國國內的微博仍處于探索階段,中國國內的微博客網站,也都處于公測或者用戶積累階段,談盈利顯然為時過早”,“中國國內現有的微博網站基本都選擇了名人路線,吸引大批明星入駐,在此基礎上利用名人效應吸引大批“粉絲”用戶。但總體來說,中國國內微博的內容產品大都是將網站已有的產品移植到微博中,在增強用戶體驗方面的創(chuàng)新還缺少實質性的進展。對于中國國內的微博來說,眼前能做的只有做好產品,提高用戶體驗”。
而楊曉茹則以傳播學理論為基礎來研究微博,她在《傳播學視域中的微博研究》中寫到:“微博的出現打通了移動通信網與互聯網的界限,具有網絡融合時代的典型特征。本文從傳播學角度對微博這一傳播活動的傳播模式、傳播特點和傳播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進行分析,試圖通過分析,為微博更好的發(fā)展提供理論依據。”
盧金珠和郭全中選擇了微博的盈利模式研究,盧金珠認為微博客已成為當下最熱門的互聯網產品之一。其所具有的單一性、碎片化、開放性、整合性、實時性、跟隨性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