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上,蔣氏家族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關于這個家族的書籍也汗牛充棟。近年來兩蔣日記尤其是蔣介石日記在美國逐步開放,使得學術界對蔣氏父子的研究成為眾所關注的熱點。兩蔣父子檔案為重新評價中國20世紀風云變幻的歷史提供了重要史料。學術界逐漸驅散了籠罩在蔣氏父子身邊的濃霧,揭開了他們神秘的面紗。單就蔣經國來講,在眾多傳記中,最為知名的當屬江南(劉宜良)先生和陶涵教授的著作。平心而論,外界對于江南被暗殺的關注遠遠超過他的著作,而今比較受到學界推薦的是陶涵的著作。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的陶涵(Jay Taylor)教授以其在臺北和北京的工作便利,廣泛搜集海峽兩岸及美國等地的檔案資料,寫就了兩蔣傳記,即《蔣介石傳》與《蔣經國傳》。兩本書都迭受好評。成書在前的《蔣經國傳》于2009年蔣經國誕辰一百周年之際再次由時報文化出版公司推出新版發(fā)行。大陸也隨即由中共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所屬的華文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了簡體字版,這表明目前兩岸關系的和緩。作者為寫此書專門兩赴大陸、三訪臺灣,足跡踏遍蔣經國當年工作之地,訪詢眾多與蔣經國密切相關的人物。
在陶涵《蔣經國傳》(華文出版社2010年版,下引該書只注頁碼)封面上印有胡忠信的一句話。他說蔣經國“集中國宮廷、俄羅斯共產主義、美國民主價值、臺灣本土經驗四種文化于一身”,一個如此復雜的歷史人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必然UUMCkLfthPK5riCYVyb47atTnQXKtO7H0Lor+SSFUZA=有不同的面相。其在歷史的轉折時刻,為什么能夠信仰共產主義而與其父對抗?為什么回到中國后又終其一生而追隨蔣介石?為什么初退臺灣實行嚴格控制的威權體制而能啟動政改,將臺灣推上憲政之路?陶涵為讀者提供了一個清晰的理路。通讀全書,讀者不僅能對蔣經國的一生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同時更能縱覽兩岸五十多年來的滄桑畫卷。國民黨敗退臺灣、中美建交、“美麗島”案等重大歷史事件都在陶涵筆下一一展現(xiàn)。
《蔣經國傳》不僅僅在于它栩栩如生地描述了諸多如同莎翁戲劇一般動人心弦的歷史細節(jié),更在于作者具備了一種局外人的宏觀視野,做到了“置身于外”,將蔣經國波瀾起伏、蓋棺而無法定論的一生放置在20世紀的中國歷史、乃至東西兩大陣營冷戰(zhàn)的國際格局之下來觀照,讓后來者時而有豁然開朗之感,時而有一身冷汗之嘆。蔣經國在國共分裂之后,滯留蘇聯(lián),歷經艱險而才能保全性命。其在蘇聯(lián)的經歷,尤其下放基層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使得我們不禁為傳主捏一把汗。而其在回國后,從父命而習儒學,派到地方歷練,革除地方各種弊端,創(chuàng)造了贛南模范,為以后從政積累了不少經驗??箲?zhàn)期間,蔣經國積極培養(yǎng)青年干部,吸收青年為國民黨效力??箲?zhàn)勝利后,以特派員名義赴莫斯科與斯大林談判。面對強大的蘇聯(lián),蔣經國為國民黨政府力爭權益而失敗,使得我們不得不對其表一種同情。弱國之下豈有外交,弱權之國豈有平等。
作者筆下的蔣經國是一個務實之人。隨著形勢的變化而變化其政策,不固守意識形態(tài)。1949年對于蔣經國來講,必然是一個難以忘懷的年份。國民黨退守臺灣,如何在臺站住腳并生存下去則是當務之急。面對異?;靵y且對國民黨不利的局面,蔣經國不得不執(zhí)行蔣介石的威權政策,對臺灣進行嚴格的戒嚴管制,并積極搜捕“諜匪分子”,實行“白色恐怖”,導致人民對國民黨政權頗有怨言。與國民黨結盟的美國等西方國家始終認為其政權專制獨裁。由于蔣經國在臺掌控情治機關,親自批捕抓人,造成了人們心中“獨裁者”的形象。只是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這個“獨裁者”還有溫情的一面,是一個“有良心的獨裁者”。因為當國民黨政權的危機過去,特別是蔣經國掌權之后,逐步推行順應民心之政策,注重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他也不像其父深居簡出,而是積極奔走于民間,體察民間疾苦,重新煥發(fā)了溫和的親民形象。在這個過程中,蔣經國的務實之策,也使得其成為臺灣現(xiàn)代化的推手。
當他認識到國民黨反攻大陸單靠武力無法實現(xiàn)的時候,便轉而將臺灣建設成模范省,希望能夠影響大陸,曲線“救國”。在他看來,將臺灣建成模范省,主要是經濟現(xiàn)代化與政治民主化。作者認為“至少自從20世紀70年代初期起,蔣經國就相信,長期而言,臺灣要盼望永續(xù)生存,就得成為成功的政治、經濟模范”。彼時臺灣經濟已然起步,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列,但當時的政治體制依然與1949年無異。為此,身為威權政治的受益者,蔣經國沒有走上東亞其他獨裁者與時勢對抗、終至覆亡的老路,相反他容忍了反對黨的挑戰(zhàn),一手終結了綿延兩代的威權統(tǒng)治。
與劉宜良《蔣經國傳》收尾時的悲觀不同,已然見證歷史的陶涵充滿生機地寫道:“大體而言,到了1988年元月,民主政治雖然未臻完善,也相當粗糙,卻已在臺灣軟著陸?!?P385)
蔣經國是一個愛國者,終其一生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面對日益增長的臺獨勢力,他認為這對統(tǒng)一中國必然構成威脅。然其反臺獨的手法并非獨裁者般的一味鎮(zhèn)壓,而是在“約束”臺獨勢力的同時加緊實現(xiàn)臺灣的現(xiàn)代化,以此來贏得民心、遏制臺獨的發(fā)展。他相對較好地處理了島內的矛盾,維系了政局的穩(wěn)定。穩(wěn)定是發(fā)展的前提,沒有穩(wěn)定,發(fā)展則無從談起。蔣經國的措施在客觀上使中國統(tǒng)一的進程未被打破。
盡管仍有如李敖等人對蔣經國不滿,但似乎并未影響他的形象與地位,這個多面的委員長之子在臺灣人的心目中的形象以及臺灣人對他的好感皆高于乃翁?!霸谶@個意義上,他的身影,不僅不曾褪色,反而歷久彌新。”(馬英九語)也正是這樣具有多面的委員長之子“正如金字塔旁的人面獅身像,永遠是一個難解之謎”。(胡忠信語)
該書在具有其價值的同時也不免美中不足。出版者在內容簡介中講該書“通過大量引用莫斯科以及美國國家檔案局迄今未公開的資料,發(fā)掘了不少以前不為人知的有關蔣經國的秘密?!送?,陶涵還運用‘資訊自由法案(FOIA)’,要求美國中情局、國防部、國務院等單位提供涉及蔣經國而尚未解密的文件。所以《蔣經國傳》引用資料之多、之廣、之新,幾乎說是空前的,英文版的《蔣經國傳》,單單注釋和索引即多達九十頁”。(P11)然而,筆者遍讀該書,并沒有發(fā)現(xiàn)其注釋有如此之多,也沒有像出版者所講,“除個別內容和表達方式有所刪節(jié)和修改外,基本保留了原書的全貌”,(P399)似乎也不是封套上所說“一字未刪”。所引注釋也大多以作者訪談蔣經國故舊部屬為依據(jù),而檔案所用者少。至于圖片則只有60幅,并非有“80幅國民黨黨史館珍貴照片首次內地刊發(fā)”。
該書最早于2000年出版,隨著近年來蔣氏父子相關檔案資料的開放,出現(xiàn)了很多新的學術成果。但是新版并沒有及時將這些學術成果吸收進來。姑舉兩例。第一章中講到蔣介石沒有生育能力。此問題已經被美國斯坦福大學開放的蔣介石日記證明子虛烏有。(蔣介石日記1929年8月25日,見紀錄片《世紀宋美齡》或鳳凰衛(wèi)視網站)第十章中說,毛澤東6月30日發(fā)表《論人民民主專政》,宣布向蘇聯(lián)“一邊倒”,在“毛澤東講話后次日,他的重要副手劉少奇由北京前往莫斯科秘密會談”(P154)。事實是,劉少奇去莫斯科談判在先,毛澤東發(fā)表文章于后,現(xiàn)在已有學者對這個史實做了詳致的探討。(沈志華:《從西柏坡到莫斯科:毛澤東宣布向蘇聯(lián)“一邊倒”——關于中蘇同盟建立之背景和基礎的再討論(之二)》,《中共黨史研究》2009年第4期)
史學研究,講究“置身事外”與“神游其內”相結合。作者對前者把握的較好,而后者則有所欠缺。該書對于蔣經國思想轉變沒有做細致的梳理,也沒有對轉變中的心理變化作出分析。如蔣經國何以在回國后放棄共產主義信仰而轉向國民黨?想必內心一定有過掙扎,作者在這方面并沒有論述。
陶涵書中錯誤不少,其中一些錯誤,譯者在行文時予以了及時的糾正,但仍有部分訛誤,為譯者所忽視。如第二章講“槍手沖進會場,狙殺左翼領袖廖仲愷”,(P20)應為槍手在中央黨部門口狙殺廖仲愷,第四章講1934年夏天“張學良游歷歐洲,回到上海,進入醫(yī)院,勒戒鴉片煙癮”。張學良戒除鴉片煙癮應是在出國游歷之前(P53)。第五章中“主席侍從室主任”(P67),國民黨從未有過這樣的稱法,而應為“委員長侍從室主任”。第十章提及“1941年初,蔣介石派經國負責把故宮寶物安全運送到臺灣”。1941年的臺灣仍在日本侵占之下,何來蔣經國送寶臺灣?此處應為1949年才對。另,1949年“1月15日,華北重鎮(zhèn)天津被圍困不久,即向人民解放軍投降”(P144)o而我們知道,天津為解放軍與國民黨軍激戰(zhàn)后所攻占。如此行文,似乎有誤人之嫌。另外不可否認的一點是,這本書的校對工作很不如人意,如第57頁“斯達林”應為“斯大林”,第169頁“成攻進攻”應為“成功進攻”。類似錯誤仍有,此處不一一列舉。希望這本書再版時能將其不足予以補正。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本書可以做到百分之百的權威或無可挑剔。我們評價一本書也要對其做客觀辯證的分析。我們當然不能因為此書的瑕疵而斷然否定其價值。瑕不掩瑜。筆者仍認為,這是一部很好的描述蔣經國一生的著作,閱讀此書能夠使讀者對蔣經國的一生有清晰的了解,做輪廓式的構建,對傳主形成一種比較客觀的認知,而對其中的成敗得失也促使并值得我們去思考與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