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與過剩
一大本詩集是一種詭異的現(xiàn)象。一本詩集,尤其是集體的、合集的,看起來如此奢侈。世界上再也沒有什么比一本詩人的合集更奢侈。奢侈到揮霍、浪費、過剩、貧瘠。翻開一本又一本這樣的詩集、合集、詩刊,過剩掩飾了稀缺。詩在整個世界上是奇缺的。然而詩集在這個世界上又如此過剩。就像真理的奇缺與印刷物過剩之間的反諷一樣。大部分著作是“疑似哲學”,大部分詩集是“疑似詩歌”。這么多的詩集和書籍使我感到難堪——何況我還要寫那些“疑似”什么的文字——直到偶爾從一部合集中聽到一個陌生的聲音,把一大本詩集從物品式的堆放中拯救出來,把自己從一個幾乎陷入沮喪的下午投入一種靈感。
疑似經(jīng)典
經(jīng)典化就是一部書的現(xiàn)在時的結束,屬于失去現(xiàn)在時的事物。但一切經(jīng)典都渴望抵達更遠的未來。處在“終結觀”或“結束論”之中的寫作不會再有經(jīng)典,因為已經(jīng)沒有未來,所有的事物都是短命的,都只有一個片刻的閃耀。
“當心,魔鬼,它老了。”
《浮士德》第二部中的一句詩:“當心,魔鬼,它老了。要認識它,你們得變老?!表f伯在“以政治為業(yè)”的演講中引用這句詩的意思不是指的年齡,“重要的不在于年齡。重要的是正視生活現(xiàn)實的義無反顧的精神和承受現(xiàn)實并在精神上勝過現(xiàn)實的能力?!彼谶@個演講中稍后的地方說:“政治意味著兼用熱情和判斷力堅毅地鉆透硬木。如果沒有反復地在人間追求不可能的東西,那么,可能的東西也實現(xiàn)不了?!逼鋵嶍f伯本人也只能在“以學術為業(yè)”中做到這一點。這樣三句話足以成為寫作者的銘文。
寫作與說話
大多數(shù)“寫作”正在變成“說話”,“有事說事”而已。這樣的語言觀念無意中確立的是“事”的權威性,而不是語言或表達對事的影響與塑造。語言擁有其文學性傳統(tǒng)或詩性的功能,通過書寫或后世的寫作,持續(xù)地對人類活動與事務構成一種經(jīng)過論述的影響。寫作把語言影響事務的效能置于更遠的場所。而今,即時通信和電子媒介擴大了與圖像相伴的聲音的權威性。聲音具有即時在場的屬性,書寫在模仿著說話,模仿著聲音。寫作:書寫、印刷培育出的為著耐心、反復、細致閱讀的而產生的寫作在急遽退化。說話只要有一點即興的熱情就足以,比起寫作來,說話沒有文體的考慮,沒有深邃的秘響旁通。說話開始對寫作起支配作用。人們用說話的方式要求一切寫作。寫作的旨趣即語言文字的旨趣將遭遇大量話語噪聲的塵封。這意味著言語、說話直接參與到行為之中,不再留在思維自身的領地。如果沒有純粹的思維,生命就沒有那么高貴。
復數(shù)的自我
一個人是復數(shù)的存在物。按照某個原始民族的說法是每一個人都擁有三個靈魂。一個人的自我是復數(shù)自我中的一個。自我是一個時間上的序列呈現(xiàn)過程。自我的生成沒有終結之時。對于寫作者來說,即使當生命終結他的復數(shù)的我還會繼續(xù)成長下去。因此寫作作為永遠的成長現(xiàn)象值得一試。
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取決于這個復數(shù)的我與唯一的我之間的充滿靈性的對話。
旋律與成語
在音樂中不是也存在著大量的成語組成的句子嗎?如果樂句也像語言一樣是一種表情或表意的話,它的句法或修辭也會由于因襲而成語化。它的表述過于成規(guī)化,對于傾聽來說過于熟悉,它的表情因素因為程式化而不再具有個性或感性的力量。新的表述將通過“音響顆?!倍亟M語言,就像語言中消除了成語化的用法而分解著句法和詞匯意義一樣。
誘惑
有時我依然會受到這樣一些概念的誘惑:“靈知主義”。忍不住會產生了解它的愿望,但翻閱這些書恐怕就像帶著好奇心的小孩子剝洋蔥一樣,會失望地發(fā)現(xiàn)里面沒有什么秘密。也許會有一些9Bbzqp9Lvx+oeYv6eUB8Me1bX/f32uiFnR74kYkbpoo=想象和情緒,有教義與神話的碎片,但不會有真正的“靈知”。它會誘惑思想離開一個平凡、因誠實而痛苦的立足點,進入由一些言辭的閃爍所構成的虛假秘密。它最終的依托只是早先的文本,僅僅是這些文本的古奧與碎片性質的圣言構成了類似于秘密的閱讀感受。而研究者所能做的,只是對這些文本的注釋與翻譯活動。卻難以賦予新的寓意。也許,沒有人指望這些文本作為有說服力的論斷,僅僅是作為一種寓意而存在著。
最誠實的“靈知”是(人心中的)靈的受難史的知識,它渴望著作為救贖的知識,但卻是作為一系列知的失敗所構成的。救贖的失敗加劇了苦難,卻也改變了受苦的屬性,伴隨著這一過程,救贖性的知識也由悲劇神話變成了知識的喜劇。這些對我構成了一種真實的誘惑。
口語與書寫
在口語表達之前,我一點都不喜歡事先寫好,那樣演講的時間就不是一個真實的時間,而是一個自己的重復、一個前一時刻的復制品了。其中的虛假還包括著真實的、此刻的自我不在場。不知道為什么我有點固執(zhí)這個,寧愿語塞一時,而不愿事先備課。這個習慣是我骨子里一個“口語主義者”或口語本源論者嗎?或許是不想讓書寫或文字覆蓋了稀少的說話或口語表達的時刻嗎?雖然我喜歡寫作,喜歡書寫,那是因為我是孤獨的,是因為假想的讀者不在場;也因為我熱愛書寫表達方式中允許更多的復雜性、歧義性和來源不明的神秘主義。可是在面對聽者的時候,如果還是以書寫為本,那豈不是取消了口語表達嗎?是不是口語中的表達更多地體現(xiàn)了我意識中的“在場”,思想的“不完備性”和“未完成性”?
身體的思想
人們今天把身體或肉身過度地小資化了。在古老的范疇里,肉體意味著暫存、痛苦與死亡,意味著激情與罪孽,身體糾纏著一個注定腐朽與死亡的物質世界。這正是與身體一致的思想所恐懼的,正因如此,思想才渴望與純粹思維的靈魂相統(tǒng)一。今天關于身體的思想被狂歡化了,或許不過是被一些小伎倆娛樂化了。似乎徹底告別了貧困、饑餓與疾病——似乎欲望與滿足欲望的對象近在咫尺——然而,如果有音樂的聽覺的話,思想就會進入身體的半音區(qū),痛苦與死亡,激情與罪孽,依然在那些黑鍵上演奏。
美,奇跡,精神之謎
美無論在哪里顯現(xiàn),都像是一個奇跡。不是罕見的。美總是攜帶著宇宙論的意義。一種恰到好處,也是一種過度。美表現(xiàn)了過度的意識特征,過度的“關心”,過度的“熱情”,過度的“設計”意識。但是僅僅恰到好處。美是一種話語,一種表述,它總是體現(xiàn)出一種精神品質。即使美顯現(xiàn)在短暫的物質形式中,比如身體、面孔。美喚起心底的情感品質,激起信賴感與溫情。它比人類社會動用各種方式刻意建構的那種精神品質還要豐富、堅實,值得信靠。盡管遭遇到無盡的失望,在濟慈之后仍不知多少人說過“美即是真,真即是美”,不知多少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后接著說:“美能拯救世界?!比欢@個答案依然是一個迷宮。
聲音,音樂
窗外下著雨,嘩嘩啦啦地響。仔細聽,卻可以聽到一些不同的聲音。雨不是滴滴答答,而是這里“滴”,那里“啦”;這里“嘩嘩”那里“啦啦”。有的雨點滴在水中,有的落在土堆里,有的打在樹葉上,有的落在草叢間。有許多個聲源,雨使用的樂隊指揮著整個小小的被工業(yè)和農業(yè)壓縮得不真實的自然界。隨著風的加劇,樹葉的聲音一陣陣混淆了雨聲。
一個日子
一個日子像一片巨大的陰云,覆蓋著所有的日子。這是你從未想到過的。你不知道惡,會勝利這么久。你不知道失敗會持續(xù)這么深。它使所有的快樂打了折扣,它讓你的一生打了折扣。為什么一切都要與它對比,都要拿它做比值?為什么這個道德的負債使一切都失去了價值?
除了這個冷凍的社會記憶,埋在一些人的心底,其他的一切都迅速地腐敗了。伴隨著打折的賤賣的生活,社會的道德潰敗成為權力腐敗的殉葬品。腐朽與污染也建立了自身的生態(tài)鏈。
游擊,游牧
漸漸地,你發(fā)現(xiàn)一種語言被你的寫作所分解,又被重新聚合,充滿細節(jié)與境遇的思想,繁復的意象和細分的觀念,語言似乎解體了,消除了覆蓋物,洗滌了被固定使用的骯臟痕跡,在結晶的過程中變得風一樣動蕩、靈活、自由,它就是這樣突破了防線?;蛳褚粋€漫游者:語言自身風光無限。
瞬間
夏日傍晚,車終于翻越了熱貢一帶的群山,車子一路下坡駛進了暮色漸濃的草原,接著,慢慢地,什么都看不清了。不知又過了多久,不知誰——弟弟還是侄子還是女兒說,“星星!”我們都伸出窗外,星星清澈、碩大、閃亮,幾乎使人躋身神靈的城市。星星垂掛著,一瞬間提純了身心。我愿意為這樣的瞬間而忘掉歷史。
整個生活世界有什么意義呢?假如一切轉瞬即逝,且充滿無聊的心機與瑣事。生活讓人留戀的只是瞬間,然而它挽救了整個世界。
書寫與救贖
有時我突然涌起想寫一寫在喀什的某個細節(jié),寫一寫旅館下面的早市,早市上的瓜果蔬菜,買賣的人們,他們的衣衫,她們的頭巾,庫車大寺黃昏的光與陰影,白杏和馕的氣味,它們有什么意義嗎?是這些置身于遠處,還是置身于一個已不存在的記憶的空間?書寫的從來不是現(xiàn)實,而是記憶:一個已消失的世界。一個流轉的時間的世界,讓人產生將之書寫成文字的沖動。生活之流已經(jīng)錯過了那一瞬間,除了文字,沒有什么能夠讓人再度置身于其間。
修行
如果一天中我沒有寫下一些純然快樂的文字,就會覺得這個日子是飄忽不定的,似乎身體之內也產生了某種空洞。事實上我一直在把寫作當做一種隱秘的修行。而唯一的輔助道具就是語言文字。文字是物質的又是反物質的。文字中隱含著不為人所知的巨大精神能量。但如果沒有一種正確的方式接近與運用,文字就是最腐朽的事物。
詩歌與現(xiàn)實性
除了極少數(shù)人如早期艾青、穆旦之外,多數(shù)人的詩表達了對現(xiàn)實世界的情感認知遲鈍,這恰與他們的濫情相反,即使在他們的個人抒情中,也多是一種幻想而非對深刻情感的自我認知?,F(xiàn)實與歷史無論多么嚴酷,都不能在他們心中摩擦出詩的話語?;蛟S,根本就沒有摩擦。他們可能在詩歌之外擁有廉價的道德立場,然而沒有真實的感受,因此,對他們置身其中的社會歷史,他們的詩歌寫作表現(xiàn)為一個空白,似乎他們一直不在現(xiàn)場。一旦觸及所謂的現(xiàn)實,他們的詩就像是風俗畫,他們之中的優(yōu)秀者,如戴望舒、徐志摩,像是異域來的觀光客。卞之琳、何其芳的詩是這種自戀式的小資話語的優(yōu)美范例。表演著小小的唯美的憂傷,卻無法表達真實尖銳的痛苦。他們的語言過于唯美而沒有能力消化現(xiàn)實。無力在非詩的事物上發(fā)現(xiàn)詩歌。這與他們中的一些人在社會災難面前保持著頑固的沉默或臣服于權力并非沒有關聯(lián)。
此刻
頭腦滿意于沒有目的的閱讀與冥想,而不愿集中精力做事。它愿意散步,而不是賽跑。有時我得尊重它流水一樣的懶散。
希望
網(wǎng)上有一個為人廣泛傳播共鳴的宣言: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車的后架上笑?!@是一份情感宣言,還是一份物質宣言?抑或是這個社會的“商品拜物教”本身的宣言?在嘲弄情感時將自身視為可以與商品價值進行等價交換的一種商品?怎么說呢,這不僅是因為窮怕了,是貧賤到骨子里去了。過剩的商品生產同時生產了人格的貧賤,生產了人自身的無價值,就像極權主義制造了人格的另一種貧賤,制造了普遍的依附性心態(tài)一樣。
——所幸在普遍的商品世界上存在著個人的例外。一個挺秀氣的女孩愛著一個男孩。女孩子本科畢業(yè)直接讀研了,男孩子考研連年落選,家境不好且其貌也不揚,他書讀得多,詩寫得好。女孩子業(yè)余做家教,他們時常共同出現(xiàn)在一家小書店里。每次看到他們我都想:這個世界上還有幾個人保持著對詩的喜愛,還有幾個人保持著愛,就像是他們贈給這個世界的一份希望。理性主義不是別的,只是在現(xiàn)實中遭遇著磨難的一種柔弱的力量,它有時會出現(xiàn)在那些更柔弱的人身上。
有些表述,有些道理,遠沒有抵達不可言傳就恍惚過去了,沒有抵達語言邊界的“不可言傳”形成了思想的惰性,習慣于意識的模糊不清,甚至流于反智主義。而不必言說太多的事物又過于津津樂道。說話的表演性超過了言行之間的參照所帶來的思想張力。
思想的觸覺
要熬過經(jīng)驗與思想一個模糊不清而處境艱難的時刻,盡力使之清晰化、主題化??墒?,你所有的時間都將處在這個時刻。你的事務就是要在不確定的時刻對狀況進行描述與解釋。有許多話語正在失掉感知;也有一種情況下一個人的感知越是真切就越是失掉對之進行主題化的力量與信心。你不妨非專業(yè)一點,章魚一樣四下伸出試探的觸角。
心中的地方
當我心中呈現(xiàn)出一個空間時,我總是發(fā)現(xiàn)這個地方是西域,置身于沒有邊際的戈壁之中。只有山、只有巖石的山讓視線越過它升上天空。西域仿佛是空間的同義詞。似乎我明白,如果內心可以物化,如果內心有一種符號可以顯現(xiàn)它,就是植物稀少的戈壁,戈壁上的天空。植物和水,因其稀少而神圣。
已經(jīng)消失的
像一個精神病人,他失去記憶,卻活得好好的。那些黃土地,被兒童作文書寫得“麥浪滾滾”的五月的清晨;與貧困相反的是政治宣傳上的奢侈物:鑼鼓,旗幟,袖標,領袖的像章和巨幅畫像,大字報,文藝宣傳隊。饑餓,疾病,災荒,暴力,凌辱。這一切混雜在一起,構成了奇怪的童年,奇怪的青春。什么都沒有被清理,沒有被表達,他們長大了,開始關心股票、房產、按揭、打工,開始關注現(xiàn)象學、符號學或其他主義。然而,一部分人開始放棄所有半真半假的理想,放縱著所有的無所顧忌的欲望,十惡不赦漸漸變成了驕奢淫逸,有人自殺了或被殺了,那是良心的代價。沒有它的表達者,沒有它的診治者,整個社會、整個時代成為一個神經(jīng)癥患者。它為自身失去的記憶付出了代價,還要繼續(xù)為良知的匱乏付出更為慘重的代價。人們總要付清賬目。
下午的樹林
轉身的時候,看見一片樹林子——反映在玻璃拉門上,似乎地勢被抬升了,樹林像是生長在隆起的土坡上。我側身看窗外。不知為什么鏡子中的影像比窗外的樹林更接近“藝術”,或許是更接近影像——現(xiàn)象。但生命的末日跡象之一就是,真實的林地日漸減少,圍繞在人們身邊的是因復制而過剩的事物圖像。
渴望旅行
在這個悶熱的清晨,六月的清晨,我真想沖進西域,到喀納斯或帕米爾,讓心里布滿星星,眼睛里聳立著雪山,各種微小事物的奇遇讓肌膚的感知一陣陣覺醒過來。一層層的風,漸次明亮的光,清新與混合的氣息。感知世界的喪失使人暗中接近死亡,活躍的只是作為偏見與孤立的意識。一種關于利益的孤立的價值意識正在把人孤立起來。旅行者的生活也許是最好的、唯一值得一過的生活,這是非統(tǒng)治性、非占有性的生活方式。
夢
醒來怔怔地看見赫塞小說封底一張老照片,那是一個小鎮(zhèn)子,低矮結實的祖祖輩輩的老屋,狹窄的時間流而不逝的胡同,鋪設著灰色磚塊的道路,一切因為倫理的嚴謹而顯得安靜、質樸、潔凈。那里居住著生活,簇擁著生活的天倫之樂。恍惚間,我想,如果工業(yè)革命是一場夢呢?如果我醒來之后,發(fā)現(xiàn)一切時尚都消失了,而走近的是這個村落的一排老屋呢?
臉
我沒有想到一個人的臉真的可以如此不同。我先前沒有細心觀察過,沒有覺察。我只在《哈扎爾詞典》里看見帕維奇這樣描寫,哈扎爾公主阿捷赫有幾張不同的臉。我當時還有些奇怪??墒窃谝姷侥阒?,是真的認識之后,才發(fā)現(xiàn)你的臉如此變幻不定。在你沉靜的時候,在你不受打擾的時候,你是你自己,那是一張安靜的孩子式的臉,甚至帶著沉思時也有些孩子氣,我是說帶著一種單純,即使在沉思的樣子里也是這樣。而你受到他人驚擾時,對你來說,我不知道,為什么所有的人出現(xiàn)都會帶來對你的打擾,我是指打擾了你的臉,使你立即不再是純粹的自己,你拿出善意的、刻意的、準備好的表情,告訴對方,告訴在座的人們,你知道他們在。你沒有忽略任何人。這是你的善意,也好似你的弱小的方式??墒?,你是你自己的那種美、安詳、恬靜,消失了,在一張禮貌的面孔后面。
一個時代性的細節(jié)
有許多跡象表明,文體的地位與相應的尊嚴在改變。小說作為敘事文體的主要地位開始衰落,電視劇繼承了小說的敘事功能,但遠沒有得到小說曾經(jīng)獲得的文化尊嚴。小說從道聽途說之流上升、淪落,開始成為詩歌一樣的文體上的貴族。電視劇帶著暴發(fā)戶一般的走紅與淺薄,在被人不屑時收購了講故事的權利。一些懷著野心的作家把小說當做一種百科全書來寫,反正小說已不顧及大眾,小說越來越像天書也不打緊。虛構的想象的圖像被直觀的圖像奪去了,文字反而成為小說的剩余價值。那么,為什么小說不像一些此前已經(jīng)成熟、衰落的文體的總和呢?——比如詩、戲劇、哲學、隨筆,甚至是日記——恰恰是這樣,蘊涵著寫作的可能性。同樣的理由,札記為什么不該像是沒有了那么多故事與圖像的小說呢?人的內心活動——隨著一個越來越增加著的知識階層的出現(xiàn)——為什么不可以越來越充滿思想性呢?為什么一定是悲劇故事、傳奇或喜劇故事呢?思想自身的細節(jié)、意識自身的活動,難道不可以像過去小說中男男女女的故事一樣可以被講述?——此刻,顯然,我的寫作又回到了這些札記本身。
一生
漸漸地我們放棄了每個人的童年那個微不足道的位置,那種微不足道,一些人開始掌握巨大的財富與權力,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隨之更多的人們開始放棄“幼稚的”幻想,放棄對“真理”或“道”的尊重,學會尊重赤裸裸的現(xiàn)實,尊重他人的權力。人們甚至不愿意想起自身的弱小、無權、不安全以及對他人的依賴。那不值一提的自己親手刻制的陀螺和村莊的下午五點鐘。似乎在放棄快樂本身,放棄微小的事物就能夠產生的快樂甚至幸福感。再也不能進入由單純的事物與時刻所構成的迷戀。再也不能進入成人的支配權利之外的剩余物的世界。一些人找到了充滿罪惡的補償方式。但無論怎樣人們都不能持久地擁有攫取財富、權力與異性支配力的那個最有利的位置。人們仍將再次變得孤獨、無助、微弱,卻沒有快樂。
新農村
沒有一所房屋是祖?zhèn)鞯?。沒有祖輩栽種和遮陰的樹木。房屋嶄新而又骯臟,像一個站在麥克風前準備撒謊的官員白癡。沒有記憶,沒有表情。整個空間中舊日的痕跡被清除得干干凈凈。每一條街、胡同、房屋,都像被清除了記憶的鄉(xiāng)村白癡。甚至都找不到一絲過往的生命偶爾遺落在活人中間的痕跡。你如果認識他們的話,那些痕跡是:他們父輩與祖父面孔的一次再現(xiàn)。只是還沒有成熟的面孔上就沒有任何生活希望的跡象了。
無端
如果你討厭某個日常的現(xiàn)狀,就想一下它會消失?,F(xiàn)實不會恒定。它在移動,像陽臺上的光線一樣。你看見的世界已是一個背影。這樣據(jù)說你的身邊就再也不存在令人厭倦的現(xiàn)實。窗外在施工,出現(xiàn)了一條路和正在建造的小區(qū)。不久前是小樹林,再往前是一片油菜、荷塘。時間上的事物重疊著。將要搬進新區(qū)的人看不見這一現(xiàn)實。但他們會隨身攜帶著自己的另一種時空。攜帶著自己的影子、記憶和疾病。
這是最平靜的現(xiàn)在:沒有疾病,沒有饑餓,沒有噬心的痛苦,也沒有希望。最平靜的現(xiàn)實被你感受為疲憊和庸常是真的不應該。電視機里播放的俄國紀念衛(wèi)國戰(zhàn)爭的歌曲正在把這樣的平靜作為一代人心中的夢想??墒?,此刻收看節(jié)目的人們心中的隱隱感動是可怕的,他們這些人,他們這樣的人,似乎只有苦難才能帶來危險的美。誰敢說,使人激動的東西、史詩一般的災難與伴隨著的美不會重臨?
和平飯店的早晨
火車一早就到了,他來到會議預訂飯店的大堂坐下,準備讓疲憊的身體稍事休息。一會兒,電梯間不斷有人出來,像有人在他眼前打開了一部電視劇的頻道,世界各色人等開始穿梭起來。這是微縮版的國際化場所。頭發(fā)花白的夫婦,孤獨的尋求奇遇的中年男女,結伴而行的似乎彼此無親密關系的人,雖然相攜或許是昨天才結識的情侶,因為只有他們臉上帶著一絲喜悅,而不是大多數(shù)人的那種早已凍結在臉上的疲憊與厭倦。他們來這個傳說中的帝國故都尋求昔日的碎片與影子,來印證一下他們讀過的書,不,印證一下他們看到過的電視圖像。他、她們拉著提箱到柜臺付賬,空著手走出旋轉門,在大堂徘徊等待。每個人都帶著一個陌生的面孔,頭上盤旋著他人看不見的個人生活史的記憶和想象,在這個破碎的、同質化的空間里作為一個碎片化的人出現(xiàn)在他人眼前。每個人似乎都活到了自己的漫畫的年齡。一個胖婦女走來坐在他身邊,沙發(fā)一下子塌陷下去,他不得不往里往后再靠一靠。過一會兒又來了一個年輕一點的婦女,看樣子是胖女人的女兒,肥胖的女孩在她母親面前顯得竟有些苗條了,她們交談著,似乎是東歐人。也有一些亞洲人,如果不是聽不懂他們彼此的交談的話,會以為是中國人。或許是日本人、韓國人。一個高大肥胖的男人幾乎有點困難地移動過來,在旁邊的三人沙發(fā)上與另一個人擠著坐下。一個電視劇或黑社會電影中常見的人出來了:邁著緩慢自負的步態(tài),腆起肚子,戴著墨鏡,眼睛平視偏上一點,似乎打量著空中,因為沒有什么配被他看到,一個婦女在旁邊象征性地攙扶著他。他緩慢地闊步到一把扶手椅跟前,他依然朝空中望著,伸出一只手摸了一下椅子的扶手在婦女的照料下坐下。突然這些人說起南方方言。轉而又說著他聽不懂的語言。在另一邊,有人在旁邊用手機說著:“×——主任,我——了?!彼牭降氖呛幽戏窖?。
內在性
是否還想在文學、在人文學的著作中尋求最隱秘的思想、未知的經(jīng)驗?沒有最奇異的事物,只有最新異的感知;沒有最不可思議的經(jīng)驗,只有最不可思議的敘述。因此,你一般不會去讀那些閱歷豐富的人的書,不那么喜歡看戰(zhàn)爭紀實、經(jīng)濟分析師或宇航員的文章,你會樂于讀那些沒有走遍世界、似乎也沒有參與過戰(zhàn)爭、權力、經(jīng)濟競爭的人,那些因此得以沉淀到自我深處的人的書,比如此刻桌面上伍爾芙的隨筆。這些名字意味著什么呢——契訶夫、伊姆萊、伍爾芙——不是奴隸制、集中營、戰(zhàn)爭、征稅、股票交易所,而是對這一切、包括農奴制時代的草原的心靈感知。因為也許,專制統(tǒng)治與焦慮感、入侵戰(zhàn)爭與憂郁癥之間有著非邏輯的聯(lián)系,正如孤獨憂慮與內省、自我完善的努力有關一樣。
文學和人文學話語所感受最深的事物,無論是幸福還是痛苦,都不會被政治、外交、戰(zhàn)爭、經(jīng)濟估算在內。如果沒有戰(zhàn)爭或內亂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經(jīng)濟信息就是關注嚴肅問題的人們的事務,聰明的學者都已轉移到經(jīng)濟評論領域。人類社會的事務被當做沒有心肝的計算活動,如果有人感受到痛苦,就只有保持沉默。
身體
他走動著,喝茶,看書,可是依然覺得身體的核心部分沒有醒來。他喝咖啡,為了刺激沉睡的東西。他感覺一點也不了解自己的身體。他知道的只是如果身體全部醒來,它們就會把波動的光投進大腦,那里就會洋溢著清晨一樣的語言。他寫下的話語就是光。而現(xiàn)在,他處在自身的暗影里發(fā)呆。
“抽象的”和“生動的”
鮑曼引用前人的話對思想做過這樣一個區(qū)分:“抽象的”思想者事先知道他的真理,他不為其他的東西所思所說,而“生動的”思想者不會預先知道,他必須等待著“他者”的話語。起初,他并不知道話語在何處結束,他從其他人那里找到了提示。鮑曼說:它們教育我要堅定地站在“生動的思考”一邊?!吧鷦拥摹币辉~應理解為經(jīng)驗的、語境的、敘事的。
語言的音樂
現(xiàn)在已是夜晚,白天的寫作已讓我深覺疲勞。分析使人心疲憊。分析、說教、論辯,都不是(對語言的)愛。心里渴望著文字變成音樂,就像對語言的贖罪:原諒我把你當做了工具,而不是作為快樂的源泉。尤其在白天寫下了批判性或嘲諷性文字之后,多想沉默,在一段即興寫下的音樂般的文字中,漸漸陷入有意味的沉默,我和語言一起沉入夜的黑暗。哪怕只一小會兒,一兩個樂句,話語中半展開的一個樂思。這是我為自己預留的作為寫作者自我贖罪的秘密儀式。
香味
在涼山,每天口腔里都散發(fā)著芳香,這是我從未有過的感受。我天天嚷嚷著口中有香味,是吃了新鮮核桃的香味?是食用菌類的香味?可是那味道更醇厚、甘美。我吃了這些,可有時一天下來也有沒吃的時候,口中依然回甘不絕。是快樂產落有致的房屋如同遠處的喀喇昆侖層巒疊嶂的一個輝映,十一世紀喀拉汗王朝時期的城墻一角還在,不規(guī)則的過街樓,融進了下午陽光的生土墻體,迷宮一樣交錯的胡同,踏出坑洼的方形磚與菱形磚,修補重疊的黃泥房屋,栽種著無花果和石榴的狹小而安靜的院落,室內風格的奢侈華麗,這一切由于它度過的歲月而富有美感,成為值得矚目的事物。街角的孩子、婦女和老人,仿佛老城三種風格迥異的靈魂。這些智者和圣人一般的面貌似乎已存在了幾百年。而清真寺和喧禮塔則是喀什的黃昏與黎明的秘密。
我懷著并不明朗的動機一遍遍地描繪我喜歡的事物。描述你喜歡的事物似乎是最秘密的擁有它的方式。
異域
初次之后的每次到達南疆,你的熱愛就被逐漸打上了疑惑。在越來越熟悉的外部景觀面前,你來的次數(shù)越多,你的不真誠就越是刺眼。你感覺自己是這里的一個異數(shù)。你熱愛的是你不理解或無知的事物。沒有溝通的熱愛之情是一種自作多情的諷刺。
諸神的淪落
這里不再是一個都城,外地來這里的人一般不是為了商業(yè)目的,多半是來看相國寺、鐵塔寺、延慶觀;這個小城還有古老的清真寺,早已消失的襖教(拜火教),遲至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坍塌的猶太教會館,始建于晚明的天主堂,二十世紀早期的神學院和修女院。這里曾經(jīng)是一個諸神的城市。而今除了依然在禮拜的清真寺,眾多信仰的努力似乎都已落空了,連曾經(jīng)盛極一時的神學院除了拍電影《孔雀》時為少數(shù)人所見之外,眾神均處在偏僻遺忘的角落。它們變成了遺跡。而信仰和祈禱連一絲蹤跡也沒有。
更為不幸的是,不要以為它已經(jīng)由此變成一座均質的、祛魅的、理性化的城市。有一些世俗的管理機構暗中向上升了半格,變成了一種半神靈的廟堂,供奉著半邪教化的權力。它也有著裝模作樣的信仰和儀式,要求人們放棄懷疑和批評。
時間
不知為什么,連時間都失去了自己的品質和內涵。他想起少年起夜時的月亮,冬天的雪地。在這個被抽空內涵的天黑之前的時間,他想著少年時代的傍晚——光線發(fā)生著人能夠感知的愉快而叫人惆悵的變化。傍晚,向晚,是一個緩慢而充滿細節(jié)的過程。顯示著時間的細節(jié)、時間的品質。連午后這樣有點光禿禿的時間也充滿氛圍的懸疑,和它詭秘的明暗度。如今似乎連光線和黑暗都被污染了。
再也沒有了漫長的黃昏——燈,瞬間就一齊亮了。
一生
偶然聽說“那個賣椰子的人死了”。出差前我還在那里喝了一個椰子。三塊錢一個,他會幫你用彎刀把椰子砍一個口子。自從你留意,這些年他就一直在校園里賣椰子,開了個賣汽水零食和學習用品之類的小店。你再次路過那里的時候,看見的只有他的妻子,正低著頭在小店里拿什么東西。那臉上看不出死亡。店門口還是圍著石板桌下棋的人。生活還在繼續(xù)。但其中一個人的一生已經(jīng)永遠結束了。從那里路過的人不會注意到這一點點不同。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