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幼互動作為幼兒園教育的基本表現(xiàn)形態(tài),存在于幼兒的一日活動之中,表現(xiàn)在幼兒園教育的各個領域,并對幼兒的發(fā)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重要影響。建構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是每個教師的重要任務。陳鶴琴先生在創(chuàng)立“活教育”理論時,提出“教師要活”。所謂“活”,就是指教師在師幼互動中要具備活的教育思想、活的教學手段、尋找活的教材,培養(yǎng)活的幼兒。師幼互動是一個雙向建構的過程,有老師發(fā)起的,也有幼兒發(fā)起的。因此,作為教師應非常注重、捕捉來自幼兒的信息(有教育價值的),并與之進行良好的互動。在互動的過程中,教師是他們的幫助者、支持者、指導者和促進者。
一、在幼兒的交談中捕捉信息生成活動。并與之互動
將幼兒的興趣、需求作為生成活動的依據(jù)已成共識,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幼兒自主活動、自由交談的時間明顯增多,在幼兒的交淡中捕捉有教育價值能生成活動的信息,是進行師幼互動的有效方法之一。如在一次的認知區(qū)活動中,周云翔小朋友在認真地閱讀圖書,圖書中那放大的蝸牛形象深深地吸引了他,于是他就招呼別的小朋友與他一起來分享發(fā)現(xiàn)的秘密,并交談起來。有的說,“我和奶奶一起在地里捉到過”;有的說,“蝸牛像螺絲”“蝸牛是很小的”。顯然,他們已經對蝸牛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我捕捉這個信息生成了“蝸牛寶寶”的活動,并為他們探索蝸牛提供了時間和空間。
二、在關注幼兒中捕捉參與活動的信息并與之互動
對幼兒行為的關注是師幼互動得以進行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幼兒產生被支持感和信任感的基本條件。因此,每個活動我都非常關注幼兒的信息反饋包括一個動作、一句話、一個表情,并作出相應的反應來增強幼兒的自尊和自信。每個幼兒的個性、興趣、需求都是不同的,存在著明顯的差距,這就需要我們在關注的基礎上,多與之互動,促進其發(fā)展。如周憶君小朋友性格內向,不善于與人交往,在游戲活動中更能體現(xiàn)出她的弱點。在一次戶外活動時,我發(fā)現(xiàn)她拿著軟棒塞在背后的褲子里,一個人走來走去。她的內心肯定向往有人一起和她玩“捉尾巴”的游戲,可是卻不肯主動邀請別人。我適時地走了過去問:“你想玩什么游戲呢?”并和她一起玩了起來,她在前面跑,我在后面追,去捉她的“尾巴”,她的興趣油然而生。而且我和她的互動產生了擴散性影響,其他幼兒也跟著玩起來。多次與之互動后,使她感覺到與同伴一起玩的樂趣。于是便慢慢地融入了幼兒的群體中。這是因為她受到了老師的注意,獲得了和老師、小朋友一起游戲的愉悅,原來的消極行為也逐變?yōu)榉e極行為,并產生了參與活動的動力。
三、與幼兒的情感交流中捕捉信息,并與之互動
越來越多的經驗表明,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以及產生的心理氛圍是促進師生互動的必要條件。在積極的情感氛圍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幼兒更容易產生自信心和支持感。教師的情感對幼兒有感染作用,幼兒知識經驗少,是非觀念差,獨立生活能力缺乏,自制力、有意性都較差。他們不僅需要我們在生活上的細心照料,行為品德上的關愛,學習活動上的引導,更需要我們情感上的呵護:在活動中,回答問題不知對錯時;在探索活動有進展、獲得成功時;在遭遇失敗,需要你的幫助時;穿了新的衣褲跑來與你分享時;交流趣聞樂事時;在游戲中產生矛盾時等等,可以說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隨處可見的。
注重來自幼兒的信息并與之互動,能在實際中更多地關注幼兒的實際情況、主體發(fā)展和幼兒的情感需要。如:了解他們喜歡什么?在設想什么內容?要解決什么問題?在實踐自己的設想時會遇到什么困難等等。在活動過程中,因為是幼兒自己提出或發(fā)現(xiàn)的,所以他們能積極愉快地進行師幼互動和生生互動,所以把握住來自幼兒的信息互動,對幼兒的發(fā)展能產生積極的作用,能使他們在安全、愉快、寬松的外部氛圍中全面和諧的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