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形推斷法
該法又稱形訓法,即通過字形結(jié)構(gòu)分析解釋詞的本義。文字學家憑什么辨別本義呢?主要憑字形。分析字形有助于我們了解詞的本義,進而去推斷詞的引申義或其他義項。以“引”字為例。許慎的《說文解字》:“開弓也,從弓從引?!薄睹献印けM心下》:“君子引而不發(fā)?!遍_弓像是把弓弦拉長了,所以“引”有延長的意義?!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引兵欲攻燕?!遍_弓是把箭尾導向后方,所以“引”又有“導”、“引導”、“率領(lǐng)”的意義。《戰(zhàn)國策·趙策》:“秦軍引而去?!遍_弓既是向后拉,所以“引”又有“引退”、“后退”的意義。漢字中的形聲字占80%以上,其形旁為領(lǐng)悟詞義提供了有利條件。如“君徑造袁所寓之法華寺”一句中“造”的意義?!霸臁钡男闻詾椤爸保?lián)系下文“袁所寓之法華寺”,不難推測與處所關(guān)聯(lián)的詞義應是“到”、“去”的意思?!霸臁钡钠渌饬x“制造”、“成就”顯然與文意不符。
二、字音推斷法
這種方法就是在本義或引申義解釋不通的情況下,試著找通假關(guān)系,從而解出符合語境的意思,也就是根據(jù)同音通假求得本義。
語言里的“詞”是音義結(jié)合物,古人記錄語言里的某一個“詞”,往往用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書寫,有時寫成這個樣子,有時寫成那個樣子。兩個字形體不同,意義不同,只是由于聲音相同或相近,古人就用甲字來代替乙字。后人便稱之為通假。例如早晨的“早”,在“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孟子·離婁下》)中,“早”寫成“蚤”?!霸椤钡谋玖x“跳蚤”,“早晨”的“早”之所以寫成“蚤”,只是因為二者聲音相同,“蚤”是“早”的通假字。
通假字的特點是“同音代替”,可分三種情況:(1)完全同音。如“惠”通“慧”,“畔”通“叛”。(2)聲母相同。如“亡”通“無”,“胡”通“何”。(3)韻母相同。如“信”通“伸”?!巴舸妗边@個規(guī)律,又決定了通假字與形聲字的聲旁關(guān)系十分密切。一是形聲字和它的聲旁字可以互相替代,如“禽”通“擒”。二是同聲旁的形聲字可以互相替代,如“距”通“拒”。我們弄清了通假的來龍去脈,便可以運用字音推斷法,即從音的假借上去追索,以聲求義。這一方法可以讓我們在“山重水復疑無路”的時候,掃除古文閱讀上的障礙。下面的例子就說明這種現(xiàn)象。
1、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論》)
句中的“倍”若釋為“一倍,加倍”便無法解釋此句的意思,但是“倍”與“背”的讀音相同,“背”的含義是“違背”,這樣,便可以很容易地釋出“倍道”就是“違背自然規(guī)律”。
2、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鄒忌諷齊王納諫》)
“孰”通“熟”,義為“仔細”。特別提醒:不能認為凡是同音字都可以通假。如“進住夏口”(《赤壁之戰(zhàn)》),“住”通“駐”。如果是“柱”、“注”、“炷”等字就不可以通假“駐”。另外,“住”通“駐”,但不能反向通假。
三、融會貫通法
融會貫通法就是用課內(nèi)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即遇到某一實詞,可以聯(lián)想曾經(jīng)學過的這一實詞的解釋,用它作為當前句中的解釋是否符合。這種方法是以夯實課內(nèi)基礎(chǔ)知識為前提的,在復習備考中尤其值得重視。因為歷年的高考變革都充分體現(xiàn)了對中學語文教學的積極導向功能,其“以能力立意”的命題思想對考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文言文知識考查一直是“題在課外,功在課內(nèi)”。下面幾例高考題都充分說明了這一方法的實用性及重要性。
1、2003年上海試卷文言文閱讀22題:指出“延默庵診之”和“茍不得其隋”兩句中的加橫線詞的含義。需要把句子和詞放到語言環(huán)境中來理解。聯(lián)系《桃花源記》中“余人各復延至其家”里的“延”的意思,可判斷是“請”、“邀請”的意思。而在《涉江》“茍余心之端直兮”中的“茍”與題干中的“茍”一樣,是“如果”的意思。
2、2004年全國試卷文言文閱讀的第四小題A項:“食畢,復隨旅進道——吃完飯后,跟隨旅伴上路?!蓖茢噙@句翻譯是否正確,難點在“隨旅進道”,其中“旅”字與《岳陽樓記》中的“商旅不行”的“旅”意思相同,即指旅客。解題時,如果想到“商旅不行”就不難推斷A項是正確的。文言文閱讀考查的語段和內(nèi)容是新的,但它要考查的文言實詞大都在課本中學過,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對文言文要多下工夫,讀抄譯背,步步夯實。復習中,要以課本為核心,學會遷移,以求解答準確無誤。
四、成語印證法
所謂成語印證法就是借助成語來推斷實詞詞義。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組或短語?!伴L期以來習用的”這個定語,說明了成語的含義不因時間的流逝而改變。因此,許多成語為我們推斷實詞詞義提供了方便。如:
1、敵則能戰(zhàn)之。(《孫子兵法·謀攻》)
勢均力敵(敵:相當、匹敵)
2、設五寸之的,引十步之遠。(《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有的放矢(的:箭靶)
3、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短兵相接(兵:兵器)
五、相似結(jié)構(gòu)推斷法
在相似的語言結(jié)構(gòu)中,處于對應位置上的詞語,往往在意義上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對的特點,利用它可以求得詞語正確的解釋。如“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句中“怙”的意義。“怙”對“恃”,根據(jù)相似結(jié)構(gòu)意義相同的特點,可以推斷“怙”即為依仗、憑借的意思。
又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中的“憂勞”與“逸豫”構(gòu)成對比,與“憂勞”義相反的“逸豫”就是安逸享樂之義了。
六、語法分析推斷法
語法分析推斷法就是分析所要解的詞在句中充當什么成分,然后根據(jù)成分推斷其詞性,進而推斷出其意義。試看下面幾個句子:
A、煙濤微茫信難求。
B、楚王貪而信張儀。
C、信義著于四海。
在A句中可以推斷出“難求”為謂語,而“信”修飾了“難求”,作狀語。狀語一般由副詞和形容詞充當,結(jié)合語境就可以推斷出“信”是“實在”的意思。B句中“信張儀”是個動賓結(jié)構(gòu),因而斷定“信”作“相信”講。C句中“信義”是句中的主語,主語一般由名詞、代詞充當,由此可以推斷“信”是名詞,作“信用”講。
語法分析還有助于認識詞類的活用,判斷一個詞是否活用,主要依據(jù)語法結(jié)構(gòu)。如:
1、名詞充當謂語且后面帶有賓語或補語,那它就活用為動詞了。如“籍(登記)吏民,封府吏”(《鴻門宴》)。名詞放在動詞前且非主語,那它就活用作狀語了。如“而相如廷(在朝廷上)叱之”和“君為我呼入,吾得兄(用對待兄長的禮節(jié))事之”(《鴻門宴》)。
2、動詞、形容詞在句中充當賓語或主語,那它們就自然活用為名詞了。如“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人”。(《捕蛇者說》)(出:出產(chǎn)的東西;人:收入的東西),這是動詞活用為名詞?!皩④娕麍?堅硬的鎧甲)執(zhí)銳(銳利的武器)”(《陳涉世家》),這是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七、語境推斷法
詞語具有多義性,但是,在具體語境中,詞語的意思是惟一的。實踐證明,把握語境,根據(jù)上下文推斷是明確詞義的好方法。如:
參軍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殺父,帝將誅之。后日:“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實,殺之恐絕其后。”帝廉之,果枉。
要解釋“廉”的含義,需要整體把握上下文的語境:有人說郭的兒子要殺郭,皇帝要殺郭的兒子,皇后表示懷疑,皇帝經(jīng)過“廉”之后,發(fā)現(xiàn)郭的兒子果然冤枉。在這個語境中,“廉”的含義就可以明確為“調(diào)查”。
從古代漢語到現(xiàn)代漢語,變化最大、數(shù)量最多的是實詞。同一個實詞,在不同的文句中又有不同的意義和用法。因此,在文言文的復習中,必須積累一定數(shù)量的實詞,同時掌握并能綜合運用上述幾種推斷方法,以便增強文言文閱讀能力和解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