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巒在全國第六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上的總結發(fā)言中提到:準確地解讀文本,是上好閱讀課的前提。只有當教師對文本投入深情、流露真情的時候,學生才能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語文教學才能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和諧統(tǒng)一起來。
“一讀”,和作者對話,領會文本主旨
教師解讀文本時,要撇開“這是一篇課文”的思維定式,把自己當作讀者,把教材當作讀物,像平時讀書閱報那樣去讀,不要先看教參或相關資料,但也不能匆匆瀏覽而已。閱讀時可以沒有指向,沒有邊界,讓思想、感情自然而然生發(fā)。總之,只有把文本讀進心里,你才是以一個讀者的身份和作者傾心交談。在這種自由交流的對話氛圍中,你會發(fā)現(xiàn)作者推敲、錘煉文字的匠心,謀篇布局的方法及文本中隱藏的機要點、關鍵處。理解了教材的妙處和特色,做到成竹在胸,教師在課堂上就能高屋建瓴、游刃有余地駕馭文本,組織教學了。如四年級下冊中的一首古詩《池上》,教師就要思考“白居易為什么會寫出如此膾炙人口的詩,其筆下的小娃為什么如此可愛”。通過深讀,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隱藏著白居易對小娃的喜愛之情。
“二讀”,和編者對話,把握教學意圖
文本解讀不能只關注內容,其語言表達形式也是一個關注的重點。教材的編寫要考慮很多內容,如教材的分量,各冊教材的知識分布,各單元的重點確定等。因此,文章一旦被編者納入教材體系后,它所體現(xiàn)的除了思想內容之外,還有運用語言的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等方面的要素。此時,教師要從組織課堂教學的角度再次研讀文本,達到知根知底的程度,再結合具體的語文教學目標來思考、解讀,科學地制定教學目標,創(chuàng)造性地建構知識體系,探尋解讀文本的方法途徑。同時,教師可以適當?shù)亟梃b教學參考資料,合理、有效、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教學設計。
《大江保衛(wèi)戰(zhàn)》第二自然段主要寫眾多英雄搶險的群體場面,第四自然段重點寫了四連長黃曉文的錚錚鐵骨,我就指導學生通過對兩段內容的比較,了解在對人物眾多的場面進行描寫時,可以運用點面結合的方法,全面、具體地反映事情的真相,生動表現(xiàn)群體人物的特點。我還將此作為語言實踐訓練點,讓學生聯(lián)系之前舉行的運動會進行練筆。學生有的先寫運動員的整體風貌,然后抓住幾個“點”進行具體、細致地描寫,從多個角度展現(xiàn)運動員的颯爽英姿;有的則關注運動會的氣氛,先從環(huán)境布置、音樂渲染、觀眾表現(xiàn)方面來展示運動場上熱鬧、緊張的場面,再通過重點寫其中的幾個場次的比賽來充分展現(xiàn)比賽的激烈……
“三讀”,和學生對話,預設學習活動
學生體悟文本,獲得語言、方法和情感,需要教師悉心引導,為他們架起通向文本的橋梁。這時,教師要站在學生認知的角度,站在文本整體的高度,“三讀”教材,揣摩自己的閱讀過程,體察學生閱讀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需要具備的方法,分析應該落實的知識、訓練重點,找到三維目標的交匯點。
如在《二泉映月》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在理解“飽經(jīng)風霜”這個詞語時有一定的難度,我就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找到可以幫助自己理解的詞句去體會、琢磨,賦予每個學生單獨進行“理解”的權力和地位。學生通過自讀明白了,“飽經(jīng)風霜”在文中指阿炳的師父早已離開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整天操著胡琴賣藝度日。學生經(jīng)歷語言推敲、體悟、內省的言語實踐過程,大大增加了發(fā)展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可能性。成功的教學策略就是從這些關鍵點的準確把握和整合中獲得的,而對這些關鍵點的準確把握和整合,恰恰是教師在深入研讀教材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和篩選的結果。
“四讀”,和自我對話,形成教學風格
教師在全面、深入解讀教材的前提下,參照前人對文本的解讀,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不斷過濾、提煉自己的觀點,產生獨特的見解,以便在教學中做到游刃有余,又能在討論中適時地亮出自己的觀點供學生參考,提升學生對話的質量,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如一位教師在教學《灰姑娘》時,組織學生開展多個話題的討論,使學生認識到“做一個守時的人,不然就可能給自己帶來麻煩”;“后媽只是一時還不能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其他的孩子,我們要諒解她”等道理。最后帶領學生討論“如果辛黛瑞拉因為后媽不愿意她參加舞會就放棄了機會,她是否有可能成為王子的新娘”。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一步一步地明白“要靠自己,要愛自己”;“就是辛黛瑞拉沒有媽媽愛她,她的后媽不愛她,這也不能夠讓她不愛自己”;“沒有一個人可以阻止你愛自己,如果你自己覺得別人不夠愛你,你要加倍地愛自己;如果別人沒有給你機會,你要加倍地給自己機會”……這位教師在文本解讀上具有獨特的視野,進行了多元而深入的解讀。他從《灰姑娘》中讀懂的不僅僅是“做人要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