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4月份以來,企業(yè)收入增長的總體樂觀估計已開始減退;到年底,這一情況可望有所好轉
2010年下半年以來,除日本外,亞洲整體通脹一路攀升,于2011年4月達到5.9%,創(chuàng)下29個月新高。
雖然食品價格是整體通脹的主要推手,但核心通脹壓力一直在增加,并于2011年3月達到3.9%的高位。
一段時間以來,我們一直認為通脹風險正在累積。而遏制通脹的過程最終將有損于經濟增長。對于印度和中國而言,情況尤其嚴重。
隨著全球經濟的衰退,這一地區(qū)的政策制定者們紛紛采取了激進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以抵消外需崩潰帶來的影響。
除日本以外,亞洲出口指數(shù)從2008年7月的最高點100下降到了2009年2月的70。相應地,這一地區(qū)的加權平均政策利率也從2008年8月的6.6%的高位降至2009年8月的4.4%。
其中印度利率更是從2008年8月的9%降至2009年4月的4.8%。與此同時,這一地區(qū)的(加權平均)財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則從2007年的-0.3%一路上揚至2008年的-2.1%和2009年的-4.4%。
這些政策在刺激整個地區(qū)的內需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強勁的結構性增長動力推動下,中國、印度和印尼的經濟率先開始復蘇。
在內需迅猛增長的同時,外需的復蘇速度也超過了預期。出口增長恢復到危機前高位所用的時間,幾乎與亞洲金融危機以及2001年科技泡沫危機所花的時間相同。但是,由于發(fā)達國家的政策制定者對于經濟增長前景依然擔憂,它們在退出寬松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時行動緩慢。
2010年中爆發(fā)的歐洲主權債務問題,導致這一地區(qū)出口的短暫下滑,同時,也更堅定了該地區(qū)政策制定者的緩退決心。
回頭看,這一段外需疲軟的時間很短。出口增長迅速復蘇,相比2010年10月,2011年4月的增長已達到21.6%(季度增長)。我們認為,由于內需一直非常強勁,所以出口的強勁反彈增加了該地區(qū)的通脹壓力。
除強勁的內需和外需增長導致的通脹壓力外,主要糧食出口國和糧食消費國的連續(xù)歉收,推動了食品價格的大幅上漲。2010年6月以來,美國商品研究局(CRB)食品價格指數(shù)上升了42%。由于持續(xù)的供應干擾因素,布倫特原油價格雖然在達到每桶125美元后有所回落,但目前仍維持每桶110美元左右的高價。加之金屬和其他輸入性價格上漲,這些因素導致了生產價格的上升。
目前,這一地區(qū)的生產價格指數(shù)的增長已高于CPI3個百分點,這大幅擠壓了亞洲制造企業(yè)的利潤率。這一地區(qū)的政策制定者已在部分扭轉其激進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最近中國和印度的加速緊縮頗為突出。
在中國,與未來GDP名義增長成相關關系的M2增長已從2009年末的接近30%降至15.1%。除印度外,這一地區(qū)的加權平均政策利率已從2009年8月的4.4%左右上升至 2011年5月的5.4%。
同樣,該地區(qū)的(加權平均)財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也從2009年的-4.4%減少到了2010年的-3.4%,預計今年仍將小幅縮減至-3.1%。
相比而言,2007年 (通脹達到峰值的前一年) 該地區(qū)的財政收支接近平衡。
3月份,我們調查了亞洲六個國家和地區(qū)(中國、印度、印尼、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的5270個家庭,以了解他們的活動在通貨膨脹中有何變化。整個地區(qū)71%的受訪者表示對通脹感到擔憂,另有21%的受訪者表示“非常擔憂”。大多數(shù)受訪者預期未來12個月通貨膨脹將達到6%-10%,而27%的中國受訪者則預期通脹將超過10%。
此外,整個地區(qū)59%的受訪者預期通脹速度將超過其工資增長,意味著未來的購買力將有所下降。我們還了解到,中國和其他地區(qū)的受訪者已計劃削減開支,特別是自由開支和住房、汽車等大額開支。
隨著政策制定者和消費者紛紛對通貨膨脹采取各自的應對措施,我們預期,今年底之前,亞洲企業(yè)(尤其是可選消費品以及以國內市場為主的制造業(yè))營業(yè)收入和利潤將受到進一步的壓縮。
因此,我們對2011年企業(yè)收入增長的預測(13%)以及股指目標價位的預測均低于市場共識。
自4月份以來,收入增長的總體樂觀估計已按照我們的預期開始減退。到年底,這一情況可望有所好轉,但我們估計2011年股市的總體收益水平將低于2009年和2010年?!?br/>
作者為摩根士丹利亞洲及新興市場股票策略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