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訪學臺灣,臺北的學術界為已故教授周德偉先生的自傳出版舉辦研討會,活動命名為“儒家思想、自由主義精神與知識分子的實踐”。儒家、自由主義與知識分子這三項冠名都與傳主有關。周德偉發(fā)蒙之初,其父即期待他“終身為儒生”,終其一生,周德偉都是以一個儒家士君子的形象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自1933年留學英倫,他的老師便是20世紀新古典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哈耶克,成為哈氏門下三位中國弟子的第一個。
當周德偉1937年從德國歸來之后,擔任當時湖南大學經(jīng)濟學教授和系主任,教學同時,即著力辦一本專務弘揚古典自由主義的雜志《中國之路》,這是知識分子踐履的初始。據(jù)周自己所言:該雜志“第一篇為《法治之路》,主旨在反對獨裁政制……; 第二篇為《自由之路》,……力主自由企業(yè)發(fā)揮個人之創(chuàng)造力;第三篇為《節(jié)約與抗戰(zhàn)》,……反對計劃經(jīng)濟,謂政府之計劃將阻滯個人之創(chuàng)發(fā),并反凱恩斯之膨脹政策及政府支持之完全就業(yè)政策?!边@些言論尤其是第三篇,即使今天亦未必獲得知識界的認同,更遑論當時。那是一種孤立的反潮流的知識分子勇氣。
儒家、自由主義與知識分子,三者結(jié)合得如此之好,讓人欣羨。然而,周德偉后來進入政府,一直做到關稅署長,這是政府官僚而非知識分子了。盡管我充分理解周德偉的從政之志,這本是儒家“三不朽”中的“立功”,排序上它還在“立言”之前。但,不難看到,周本人至今聲名未彰,是一個幾乎被歷史沉埋了的人物,這與他最后脫離學院進入政府有關。周德偉如果一直扎根學界,他身后也許未必蕭條如此,而且他自身的學術業(yè)績和思想也一定會比今天更大、更深入。
如果我不把周德偉始終當一個知識分子看,那么,毫無疑問,儒家與自由主義這兩者的交融,在周的一生中,煥發(fā)出特殊的輝光。當我應邀為周的自傳寫序時,頭腦中很自然地就跳出來這個題目“一個儒家自由主義者”。根據(jù)我讀傳的感覺,周德偉教授受其浸染的與其說是自由主義精神,毋寧說是傳統(tǒng)的儒家精神。在這種精神支配下,周德偉作為一個亦學亦政的人物,無論政學兩途,推行的則都是自由主義的思想而非儒家思想。
精神與思想,這兩者有著明顯的不同。精神是意志形態(tài)的,正如思想是知識形態(tài)的。儒家的士君子,就是一種意志和人格。周德偉不但自傳中不止一次推崇“士君子”這個詞,我在他身上,特別是他當年對國民政府管制經(jīng)濟的反對,在那個左翼泛濫的時代,頗讓人感受到一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魄。這就是儒家精神力量的作用。周自己說:“德偉明知其不可,含默不言有違君子立身行己之道?!比寮易畹昧σ沧罹手帲褪浅删鸵环N精神人格,并踐履在自己的生命言動中。
至于自由主義,我個人傾向于認為,它是一種思想而非精神。哈耶克撰就的《自由的憲章》就展現(xiàn)了自由主義嚴整的思想體系,但它卻無以亦不必作為一種精神而存在。自由主義的精義在于嚴復所謂的“群己之權界”。它不追求精神的高標,卻看守著人與人不相犯的底線。比如,一個人關起門來可以做任何事,儒家看來不慎獨,可是自由主義卻寬容這些可能被儒家視為不道德的權利,因為他沒有侵害他人。在自由主義那里,你既可以追求無限的精神,也可以在自我的世界中沉淪,并且兩者都不能強制對方。這就最大限度地保證了社會的多元。
然而我們知道,多元往往是可以藏污納垢的。當自由主義可以容忍許多人性的缺點時,你說自由主義精神是一種什么精神?殊不知,自由主義可以包容一切價值導向(只要不是反人類),然而它自己卻沒有特殊的精神向?qū)А?br/> 儒家精神、自由主義思想,構(gòu)成了周德偉生命傳奇中的經(jīng)緯,而且這兩個維度的構(gòu)合,亦極具現(xiàn)實意義。就20世紀而言,中國自由主義從思想到制度,幾乎交了一張白卷,至少它的制度化過程,依然梗阻到今天。這正需要我們像當年周德偉一樣,知其不可而為之。以儒家士君子的精神,去追求、去擔當、去奮爭而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