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6日下午,由張培剛擔任組委會主席、我擔任執(zhí)行主席的中國經濟學家年度論壇和中國經濟理論創(chuàng)新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三百多位經濟學界人士參加。會議開始前,我提議全體起立,向的張培剛教授默哀。凝重莊嚴的氣氛里,飽含著中國經濟學界對這位為經濟學發(fā)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大師的崇高敬意。
3天前,下午2時,張老走了。他帶走了經濟學的一個時代,他是在1949年前已功成名就的那一代人中,最后辭世的一位。
張老是我的導師董輔礽教授的老師。董老師生前多次提到他的“恩師”張老對他的影響。我對張老的一些了解,很多是從我的恩師那里得到的。
30年的無奈
1946年秋,33歲的哈佛博士張培剛,應武漢大學校長周鯁生之邀,回母校擔任經濟學教授、系主任。董輔礽先生此時剛剛考入武大經濟系,成為張培剛的第一批學生,他們相差15歲。
據董老師回憶,他受到了張老的嚴格訓練。一年半后,張培剛應邀出任聯(lián)合國亞洲及遠東經濟委員會顧問和研究員,而董輔礽則成為積極的革命分子,成為武大地下黨的主要成員,學生已經成為他的掩護身份。
1949年2月,國民黨敗局已定,張培剛返回武大任教,等待解放。董輔礽積極參與了解放武漢的過程,在武漢市慶祝解放的大會上,他作為大學生代表上臺致辭。張老和當時絕大多數知識分子一樣,憧憬著新中國的未來,他們是旁觀者和擁護者。
解放初,張培剛被任命為武漢大學校務委員、總務長兼經濟系主任,代理法學院院長和武漢市人民政府委員、財經委員會委員。從這些任職來看,張培剛顯然是新中國的積極建設者,他也得到了新政權的認可。
形勢很快發(fā)生了變化,中國選擇向蘇聯(lián)一邊倒,走計劃經濟的道路,熟稔西方經濟學的張培剛失去了用武之地。
1953年1月,他被調去擔任華中工學院建校規(guī)劃委員會委員兼基建辦主任。從經濟學研究到搞基建,多年后,他說:“他們認為我是從頭號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回來的,學的是資產階級的東西,教書用不上,但人還可靠,就被調來籌建華中工學院。”他的夫人譚慧則說:“當時完全沒有選擇的權利,你是一顆螺絲釘,讓你去哪就得去哪?!?br/> 不過在當時,這一安排可能是某種意義上的重用。張培剛曾回憶說,華工第一期工程花費1400萬人民幣,他是統(tǒng)籌者。
遠離學術平臺的生活令他惆悵。據曾任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的夏振坤教授回憶,1953年,受命組建華中農學院農業(yè)經濟系的夏振坤找到張培剛,希望他出任農經系主任,渴望恢復學術研究的張培剛欣然答應。沒等他赴任,肅反運動開始,農業(yè)經濟學被當成資本主義的學科,組建農經系的計劃破滅,也就沒人再提張培剛調動的事了。
我不明白肅反與農業(yè)經濟學怎么扯上關系的,第一次聽張老講課時,他在開場白里說:“我給大家講國外經濟學,也是回憶,我多年沒用過了。我在搞基建,好在我能看懂圖紙,也算專業(yè)對口吧?!?br/> 基建工作或許讓他沒有機會評論時弊,他不是右派,幸運地在這個崗位干了10年。這一段歲月,一直未見有記載。張老在《學海扁舟》論文集中剖析自己:“我有缺點,也有錯誤。就拿五六十年代來說,受左的影響,我也曾不夠公正地寫過批判文章,不夠客觀地評價過西方經濟理論。”
再以后就是十年“文革”了,他和許多教授一樣被發(fā)配到農場勞動,在菱角刺和蚌殼碎片成堆的湖畔參加圍湖造田,還放過牛?!坝捎谏诤奔t安農村,他的農活顯然比那些城里出身的教授們干得好。他干什么都很認真,牛比別人養(yǎng)的也好?!弊T慧老師說。
張培剛再回到經濟學領域時,已是1978年了。受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之邀,他赴北京參加我國第一部《政治經濟學辭典》(三卷集)的編纂工作,這一年,他65歲。
此后,他的工作主要是講授西方經濟學。那時能系統(tǒng)了解西方經濟學的人不多,他的身影出現(xiàn)在北京、武漢多所院校和中央省市各級機關。1980年,他與北大厲以寧教授合著出版了《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成為最早系統(tǒng)介紹西方經濟學的著作。那個年代的經濟學子,大都是從這本書開始了解西方經濟學的。
很顯然,他不是一個激烈的反叛者。當新政權放棄他的時候,他選擇了順從。他沒成為右派,沒有被打成特務、反革命、壞分子,不在“地主、富農、反革命、壞分子、右派、叛徒、特務、走資派”之列,只是一個臭老九,沒有成為專政對象。
無論是搞基建,還是干農活,他都很努力。他熱愛這個國家,一直力所能及地做出自己的努力。他從未喪失過知識分子的堅守,不賣身投靠,不加害同類。在那個時期,他選擇沉寂。好在他保全了一副好身體,后來活到99歲,也有一個好心態(tài),能面對這個世界的沉浮與悲歡。
我于1979年考入武漢大學經濟系,入校時,系史教育上,只知有個哈佛博士張培剛曾擔任過系主任,并不知他的學術貢獻,甚至沒有將他列入值得驕傲的名單。
當時武大經濟系的教授中,解放后從美國回來的不少,系主任吳紀先教授也是哈佛博士,他和他領導的美國加拿大研究所,當時聲名正隆。張培剛的入門弟子董輔礽,也在1979年初發(fā)表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論文《論我國社會主義所有制形式問題》。
爾后不久,董輔礽成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成為改革年代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張培剛的其他學生,如西北大學何煉成教授、四川大學劉詩白教授,都被稱為西北、西南地區(qū)的頭號經濟學家。當時在我心目中,這些人的影響都大過他們的老師,后來被稱為大師的張培剛。
2004年7月,比張培剛小15歲的學生董輔礽病故。他留下最后的文字,是一篇工整得像中學生作文的文章——《守身為大》。1945年他參加武漢大學入學考試,命題作文是《守身為大說》,他不記得他寫過什么,但一直牢記著這個命題。
董輔礽在文中寫出了他的價值觀——守身如玉,不同流合污,不加害于人,堅持真理。董輔礽身處北京的漩渦中心,為人處世的體會與身處一隅武漢的老師張培剛不同。
以我的理解,守身為大,董輔礽做到了,張培剛也按自己的標準做到了。經歷了那樣一個年代,我們不能苛求更多。董輔礽生前多次談到恩師對他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張培剛與發(fā)展經濟學
張培剛的主要成就,都出自1946年回國前。1945年,張培剛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農業(yè)與工業(yè)化》,獲得了哈佛大學威爾士獎,他是唯一獲得此獎的中國人。令張培剛聲名鵲起的,不是這個獎,而是被稱為“發(fā)展經濟學開山之作”的論著。
1979年,美國經濟學家劉易斯以其對發(fā)展經濟學的貢獻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人們發(fā)現(xiàn),他發(fā)表的論文,比張培剛晚了好幾年,在論文中闡述的觀點,所展示的方法論,正是發(fā)展經濟學理論的基本內容。關于張培剛在書中所展示的經濟學意義上的貢獻,已廣見于各種專業(yè)論述,我就不復述了,經濟學專業(yè)的讀者很容易查閱到。
張培剛被推崇至國內學術高峰,是1982年后。這一年,著名經濟學家、世界銀行副行長錢納里在訪問中國時說:“發(fā)展經濟學的創(chuàng)始人是你們中國人張培剛先生,這是中國的驕傲?!毕蟮篮?,引起中國經濟學界的轟動。我大學期間,學習西方經濟學流派時,“發(fā)展經濟學”是重要內容之一?!皠⒁姿埂崴埂M”模式、“劉易斯拐點”等發(fā)展經濟學著名成果中,并沒有張培剛和《農業(yè)與工業(yè)化》。即使張培剛本人,也未見提及。
這不奇怪,張培剛已離開西方經濟學30年了。即使恢復經濟學教授的前幾年,他也只能憑記憶和功底,講述他上學時所了解的西方經濟學理論。他主講微觀經濟學和他的老師熊彼特的創(chuàng)新理論,我第一次聽到“廠商理論”,正是在他的講座中。
發(fā)展經濟學盡管讓研究者獲得了諾貝爾獎,但在西方經濟學界,仍然不是主流。這兩者結合一起,加上那時經濟學界缺乏國際交流,就使得曾對經濟學有巨大貢獻的張培剛的早期著作《農業(yè)與工業(yè)化》,被忽視到連自己都不了解的程度。
錢納里的談話,讓張培剛動了出版的念頭。1982年至1983年,他花了10個月的時間,抱病審閱和修訂由他當年的研究生曾啟賢(武大教授,已過世)和萬典武(曾任商務部商業(yè)經濟研究所負責人,現(xiàn)年90歲)在1947-1948年間翻譯的《農業(yè)國工業(yè)化問題初探》。第二年初由華中工學院出版社出版發(fā)行。中國經濟學界才第一次目睹了這部為發(fā)展經濟學開山奠基的論著。此前,此書已在美國、墨西哥以英文、西班牙文再版多次,被很多學術論文引述。
專著出版后,國內學者發(fā)現(xiàn)這本論著的很多分析,至今對我國和其他發(fā)展中國家實現(xiàn)工業(yè)化,有很大的現(xiàn)實意義。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在為此書新版作的序中,也表達了對張培剛和他的著作的贊賞。
可惜1945年張培剛寫完《農業(yè)與工業(yè)化》后,就再沒有從事這方面研究?;蛟S前一段忙于教學和基建,而下放農村的這段時間,也未聽說他就此問題有過研究。
張培剛在他的中文版的自序中只淡淡地說:“三十余年過去了,由于種種原因,我未能再繼續(xù)從事這一問題的研究?!倍o礽也不無感慨地說:“張老師的學術思想,像一顆流星,在20世紀中葉的天空劃出一道炫目的亮光之后,便旋即泯滅了……”
武漢大學關于早期張培剛的傳說,極富傳奇色彩:他15歲半插班考入武漢大學預科一年級,17歲順利進入經濟系,4年后畢業(yè)。張培剛后來以極詳細的筆墨,寫了在武大的求學生涯:發(fā)表了萬言文,懷念母校講授基礎課的諸位老師。
他是一個極優(yōu)秀的學生,創(chuàng)下了畢業(yè)各科全優(yōu)的“歷史上第一”,并被選送進入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從事農業(yè)經濟的調查研究工作。張培剛把這段日子稱為思考中國如何走上工業(yè)化道路的醞釀階段。在這幾年,他先后寫成了后來被周其仁教授甚為贊許的3本著作:《清苑的農家經濟》(1936年)、《廣西糧食問題》(1938年)、《浙江省食糧之運銷》(1940年),均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而他寫作出版這些著作時,年僅21歲至26歲。
1940年,張培剛參加公費留美考試,以文科第一被錄取,次年進入哈佛大學經濟系。如期獲得博士學位后,再以32歲獲邀擔任武漢大學教授和經濟系主任。
1945年后,他擔任過國民政府顧問、聯(lián)合國雇員、武大系主任、華工基建主任,甚至農場工人,一直到1978年,他都沒有再從事研究,沒有一篇論文。
周其仁教授在80年代讀了四十多年前張培剛的著作后,驚奇地發(fā)現(xiàn),關于交易費用的概念,以及他論證了的交易費用和組織、產權、市場,幾乎所有的制度變量,都出現(xiàn)在張培剛的著作中,這比科斯和張五常早了十幾年。如繼續(xù)他的研究,他會不會被稱為“產權理論”的奠基者呢?
歷史車輪無法倒退,前進之后,只留下輪轍,可以考證,但不能假設。歷史沒有假設,這就是張培剛學術命運的詮釋。
未了的遺憾
《農業(yè)與工業(yè)化》出版前的這幾年,他忙于編寫、講授西方微觀經濟學和創(chuàng)新理論。那時能系統(tǒng)講述西方經濟學的人太少,張培剛經常被請到禮堂上大課,一個講座,幾個半天,把西方經濟理論介紹一遍。
我第一次見到張培剛,就是聽他的講座。初冬,他拄著拐杖,操著一口帶鄉(xiāng)下音的武漢普通話,間歇會用很標準發(fā)音的英文提及一些西方經濟學術語和西方經濟學家的名字。他幽默,風趣,有時還自嘲,隱喻中透出豁達、開朗和精明。
“發(fā)展經濟學開山之作”、“發(fā)展經濟學奠基人”的贊譽聲漸起之后,張培剛的學術研究生涯,在70歲之后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此時,他發(fā)現(xiàn)“發(fā)展經濟學”在國際學術界已走下坡路,后繼無人。他果斷地舉起了“新發(fā)展經濟學”的大旗,發(fā)表了《發(fā)展經濟學向何處去?》等重要文章,試圖再創(chuàng)發(fā)展經濟學的輝煌。
此時的中國是改革的年代。傳統(tǒng)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產生了一批極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他們做出了巨大貢獻。宏觀調控和財政、稅收、貨幣、物價等市場工具和運行機制的引入,特別是資本市場的構架,使得中國經濟學家面臨著一個又一個炙熱的命題,不斷被推到理論和實踐的前沿。農業(yè)、農村、農民問題,在80年代中后期之后,就不再成為學界的中心。張培剛的努力與成果,在與此時的同輩、晚輩競爭中,顯得并不引人注目。
張培剛倡導的“新發(fā)展經濟學”所涉及的內容,正是今天中國需要認真研究的。二元結構、劉易斯拐點、人口紅利遞減、城市化和城鄉(xiāng)協(xié)調發(fā)展、農民工階層的形成和轉型,已經成為中國發(fā)展的不可忽視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研究,須在繁榮和浮躁并存的經濟學界,以平靜而理智的心力,踏實而不失尖銳地進行。
張培剛還幫助了華中科技大學(原華中理工大學)完成經濟學科的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這是一所工科大學,依靠大師級的張培剛,經濟類院系得到了相當的發(fā)展。他們需要得到張培剛的支持,卻因自身學科架構和學術梯隊的缺乏,難以為張培剛提供足夠的學術支撐條件。
去年我去看望師祖,師祖夫人譚慧老師談起師祖的一大遺憾:“他帶博士生太遲了,剛粉碎四人幫那會兒,中國社科院經濟所要調,武漢大學要調,華工都沒放,等華工批下博士點,他已85歲了?!蔽易⒁獾剑藭r已沉默少語的“師祖”,也若有所思地點頭好幾次。
張培剛還有多少遺憾和惋惜的事呢?他說得極少?;蛟S,他只想讓這些伴他進入泥土;或許,他已沒有多少遺憾和惋惜。
?。ㄗ髡呦抵袊嗣翊髮W經濟研究所所長,董輔礽經濟學科發(fā)展基金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