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筑城,晉定邦,宋設府,清開埠”,這是人們對濟南城市發(fā)展史的一個最簡潔的概括。之所以有“明府城”之說是因為明朝在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對濟南城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整修,將原來的土城墻變成了磚城墻。
當時修建的濟南城周長12里48丈,高3丈2尺。共有四門,其中東門為齊川門,在今天的東關(guān)大街帶,西門叫濼源門,在今泉城路西口,北門為匯波門,就是今天大明湖公園內(nèi)的匯波樓;南門叫舜田門,在今天泉城廣場附近。這次修建是濟南歷朝城市建設中規(guī)模最大和最完善的一??梢哉f,經(jīng)過明朝的這次大規(guī)模整修濟南城的格局大致確定,直到清末才又多出了商埠區(qū)。
新建的濟南城,包容大明湖 巨大的德王府和省府,縣三級政府,以及軍衛(wèi)、倉廒與廟宇,商店、民居等,在當時省會中是規(guī)模較大的。
可見,所謂濟南明府城區(qū)大體相當于濟南古城(亦有學者不同意濟南明府城的說法,因宋代濟雨就設府建城了)。因為這個片區(qū)歷史文化資源豐厚泉水密集城市特色最鮮明,所以此片區(qū)的每一次改造開發(fā)都會引起極大的關(guān)注和爭議,
不要說“老濟南”了,我這個從外地來到濟南的人也對這個片區(qū)情有獨鐘。幾年前,我與張繼平老師合作撰寫《濟南老街老巷》時,逛過不少濟南老街,給我留下極深印象的街道幾乎全在“明府城”的范圍之內(nèi)。
這也難怪,從明朝至清末,濟南人一直在這個區(qū)域內(nèi)活動。從達官顯貴到平民百姓,從文人雅土到販夫走卒,他們的足跡層層疊加在這里的街道上,他們的生命氣息甚至留在了這片街區(qū)的空氣中。直到今天,走在這片老城區(qū),我們依稀能感覺得到“老濟南”“瀟灑似江南”的神韻。
芙蓉街和芙蓉巷曾是繁華的商業(yè)區(qū),商鋪林立、人頭攢動,曲水亭街,布政司街一帶是文化區(qū),是當年賣日書古玩字畫,金石碑帖的所在;春暖花開之際,文人雅士們“曲水流觴”,飲酒賦詩,何其風雅。走在西更道街遙想歷史,我們似乎可以聽到明清時更夫寂寞的腳步聲,走在貢院墻根街,想一想科舉制度的變遷,我們似乎可以看見考棚內(nèi)挖空心思寫作八股文的舉子們,而金菊巷則是青樓的集中地,偎紅倚翠或者你儂我儂都早已隨風而逝,剩下的只有“色即是空”的感喟。當然,還有那一眼眼的泉,騰蛟泉石榴泉,芙蓉池等等它們清澈安靜不事張揚,卻直溫潤著濟南這座城市,從古至今,不舍晝夜。古人講濟南“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最能體現(xiàn)這一特點的,也在這個區(qū)域。
更關(guān)鍵的是,在浮躁喧囂的商業(yè)社會我們在濟南的這片區(qū)域還能找尋到難得的“古風”。這里的居民老百姓紛紛在清泉畔明渠邊垂楊下淘米、洗菜濯衣乃至游泳,如果運氣足夠好您還可以敲開一家小院的門,院里或是丁香或是石榴,名泉在天井石板下靜靜地流著,麻雀或鴿子在老房子的屋檐下做巢。婦女和老人們則院子里休閑娛樂,打撲克或下象棋。躺椅,芭蕉扇,是這一帶常見物件,它們的主人則是永不時髦但滿臉質(zhì)樸的大媽大爺。這是幅難得的市井圖。整體上看+這個片區(qū)的韻味就像首古詩那樣悠長,讓人回味無窮。
當然,這個片區(qū)的普通住房大多年久失修,居住其中的人正在盼著拆遷,他們希望能盡快住上樓房。城市的現(xiàn)代化與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之間、城市土地的商業(yè)開發(fā)與古城神韻的延續(xù)之間,乃至居民改善生活的愿望與古老風情的維系之間都會產(chǎn)生矛盾這些都使得老城保護成為一個異常復雜的難題。
它遠不僅僅是保護幾個古建筑,或者建造仿古一條街那么簡單。歷史文化是需要有氛圍的,它不該是死的,而應該是活的。所謂活的,就是它能與周圍的環(huán)境形成良好的互動。趵突泉大明湖老街巷古建筑市井生活……這一切是措調(diào)的是和諧的。如果沒有這個整體氛圍單單建仿古條街,那無論如何都不會達到現(xiàn)在的效果。很多城市建過仿古條街,也建過各種仿古建筑,但效果大多不佳。原因就在于,在四周高樓大廈的包圍之中,在轎車飛馳、喇叭亂鳴的喧囂聲中,人為的仿古街道和仿古建筑非但不能給人以懷古之思反而因與整體環(huán)境的格格不入而顯得不倫不類不土不洋十分尷尬。
濟南明府城項目改造提到議事日程之后,亦有很多專家學者發(fā)表各類意見他們想保護濟南古城文化的那份心情非??少F。但無論是修舊如舊 的呼吁還是仿古重建的建議,我覺得都會破壞這個片區(qū)的總體文化氛圍。我感覺最好的做法或許是-在沒有最妥善的方案之前,我們盡量不在這個文化底蘊豐厚的土地上動手動腳大拆大建。濟南城正在變大,可開發(fā)的機會也隨之越來越多,可濟南古城只有一處~旦被破壞,就失去了彌補的機會。因此,在這個_口]題上謹慎些哪怕是保守些亦不為過。錢可以慢慢地賺但一座城市的文化記憶若被摧毀了,就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