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著力強化農村五保老人社會支持網絡

2012-01-01 00:00:00何蕓衛(wèi)小將
理論探索 2012年4期


  〔摘要〕 當前我國農村五保老人社會支持網絡面臨諸多挑戰(zhàn),制度支持網絡較為薄弱,家庭支持網絡趨于斷裂,鄰里支持網絡逐步疏離。對此,可以嘗試從理論上探尋社會工作方法介入五保老人服務,構建五保老人社會支持網絡。具體構想為:利用個案工作發(fā)掘五保老人潛能,構建心理支持網絡,利用小組工作構建五保老人“內核-中層-外圍”三層鄰里互助網絡,利用社區(qū)工作推動社區(qū)互助力量構建五保老人支持網絡。
  〔關鍵詞〕 農村五保老人,社會支持網絡,社會工作,主要問題,構建思路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2)04-0086-05
  一、引言
  農村五保供養(yǎng)制度是我國社會救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村地區(qū)唯一一項具有相對連續(xù)性的社會救助項目。它對于保障鰥寡孤獨殘疾人的基本生活權益具有積極作用。特別是歷經了30年的改革與發(fā)展,農村五保供養(yǎng)制度更是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逐步實現了由農民分散供養(yǎng)到鄉(xiāng)村統(tǒng)籌供養(yǎng)、從農民承擔責任到政府承擔責任的跨越式發(fā)展,其供養(yǎng)形式為受益人在分散供養(yǎng)與集中供養(yǎng)之間自由選擇。然而,我們在取得成就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五保供養(yǎng)制度存在的問題與缺憾,尤其是針對五保老人的供養(yǎng)制度(本文主要針對農村分散供養(yǎng)的五保老人)。毋庸諱言,五保老人供養(yǎng)制度設置的初衷主要是滿足農村地區(qū)“三無”老年人(無法定贍養(yǎng)人、無勞動能力和無生活來源)在吃、穿、住、醫(yī)、葬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也即是滿足最低層次的物質生活需求,至于心理和精神層面的需求并未涉足。
  當然,該制度設計之初或許有兩方面的考慮:其一,鑒于當時經濟發(fā)展水平較低,優(yōu)先保障物質生活是一種權宜之計,高層次的心理和精神需求成為一種長遠目標;其二,五保老人心理和精神層面的需求或多或少可通過一些正式和非正式渠道獲得滿足,如鄉(xiāng)村干部的不定期探訪和排憂解難、鄰里的日常談心與生活照料等。可是,五保老人供養(yǎng)制度運作了數十年后,救助水平雖有所提升,但其救助功能依然未變,仍局限于受助者的物質層面而忽略了心理和精神需求。而時過境遷,當下五保老人的實際生活情境相對于數十年前發(fā)生了較大變化:一方面,鄉(xiāng)村干部大都經濟事務纏身,只有逢年過節(jié)才可能象征性地探望五保老人;另一方面,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入城市造成了農村的空巢現象,五保老人原有的一些非正式支持網絡也可能趨于斷裂;再加上農村有“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的傳統(tǒng)觀念,人們避免與年邁的老人過多交往,擔心老年人產生意外而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這些因素相互交織,造成了五保老人的社會排斥與隔絕,其精神和心理層面著實令人擔憂,許多五保老人整日足不出戶,“白天一個人、晚上一盞燈,白天等天黑、夜里等天明,冷暖無人知、生病無人問”。一言以蔽之,他們缺少必要的社會交往和支持網絡。
  對此,我們有必要探索一種可能的應對策略。而我們知道,當前我國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新農村建設也被提上日程,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農村貧困人口的福利問題。此外,我國社會救助改革與發(fā)展的戰(zhàn)略目標也開始從單項救助向綜合型救助、從生存救助向發(fā)展型救助、從維持溫飽型救助到追求一定的生活質量型救助發(fā)展。〔1 〕 (P244 )在這樣一個受助者有迫切需求、經濟條件具備、社會時機成熟的情形之下,我們訴諸于社會工作理念、工作模式與技巧從物質、情感和交往等層面建構老年人的社會支持網絡,對于完善我國社會救助機制,促進五保老人有尊嚴地生活有積極意義。
  二、當前農村五保老人社會支持網絡存在的主要問題
  “孤、老、病、貧、弱”是五保老人的綜合特征,“形單影只”是他們的生活寫照。他們身處社會底層,不僅遭遇了社會的疏離與排斥,更缺乏必要的社會支持網絡。從一般意義上講,社會支持網絡主要涵蓋正式和非正式支持網絡,正式支持網絡主要由國家、機構、社區(qū)等組成,而非正式支持網絡則由家庭、鄰里、親朋等構成?!? 〕 (P41 )本文將從正式支持(制度支持)和非正式支持(家庭支持、鄰里支持)兩個維度三個方面分析五保老人社會支持網絡存在的主要問題。
 ?。ㄒ唬┲贫戎С志W絡較為薄弱,尤其缺乏心理和精神層面的保護。制度支持是一種正式的社會支持網絡,主要通過社會政策法規(guī)的制定、貫徹與落實而形成。當前,農村五保供養(yǎng)制度是五保老人最主要的一項制度支持,尤其是2006年修訂后的《農村五保供養(yǎng)工作條例》進一步把五保供養(yǎng)工作納入了規(guī)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軌道,為五保老人的物質生活提供了制度性保障。然而,這一救助制度能給予五保老人的僅可能是“生存底線”的保障,且偏重于物質保障而忽略了精神和心理層面的保護。概言之,五保老人的物質保障水平低且不到位,而心理和精神層面的保護則嚴重缺位。目前全國平均農村五保供養(yǎng)標準為:集中供養(yǎng)每人每年2654元,分散供養(yǎng)每人每年1898元?!?〔3 〕這一保障水平雖相比以往有較大幅度的提升,但也僅能維持很低的生活水平,再加上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存在種種問題,“社會政策執(zhí)行打折扣,不到位,即社會政策的‘執(zhí)行虧空’”,〔4 〕導致五保老人本已微弱的保障更加脆弱,“應保未?!薄ⅰ拔灞W儫o?!钡默F象屢見不鮮。五保老人的物質保障尚且如此,至于其精神和心理保護就可想而知了。迄今為止,五保老人的心理和精神健康狀況還是個“黑箱”,不僅少有人問津,更沒有被納入制度支持的范疇?;蛟S我們在制度的安排與設計中存有這樣的邏輯預設: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只要優(yōu)先保障了老年人的物質生活,就可以保證他們安度晚年。殊不知五保老人也是社會系統(tǒng)中的生命個體,他們在物質需求背后同樣有著精神需求,恰恰在這方面五保供養(yǎng)制度卻無所作為,而“越來越蛻變?yōu)橐环N單純的收入補助制度,這大大弱化了五保供養(yǎng)制度的效果” 〔5 〕。因此,五保供養(yǎng)制度作為五保老人重要的制度支持,其物質支持力度較為薄弱,精神支持力度更有待進一步發(fā)展完善。
 ?。ǘ┘彝ブС志W絡趨于斷裂。家庭支持網絡是老年人社會支持網絡的核心,主要由家庭中的配偶、子女以及其他親屬構成。美國學者坎托和利特爾(Cantor & Little)曾在社會支持的層級模式中指出,社會支持網絡具有“核心-外圍”的特征。首先,親戚、特別配偶和子女是社會支持的核心,其次是朋友、鄰居,最后才是正式組織,該理論強調老年人在尋求幫助時,在對象的選擇上有偏好的順序?!? 〕家庭支持網絡不僅是老年人主要的經濟來源,更是老年人在生活照顧和精神撫慰方面不可或缺的資源。然而,這種家庭支持網絡的功能對于一般老年人和五保老人卻有不同的意義。從家庭結構層面來看,五保老人的家庭非常特殊,首先,他們一般都沒有子女,或者有子女也無能力履行贍養(yǎng)義務;其次,他們大部分是單身(終身未婚或喪偶),據統(tǒng)計“五保老人單身率高達85.40%”;〔7 〕最后,他們最有可能依賴的非正式支持或許只有家族的幫扶和周濟,但近年來,人們家族意識淡薄,再加上家族中的多數青壯年都流入城市打工,家族照顧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了。由此,家庭支持網絡對于五保老人很難發(fā)揮應有的功能和作用,再加上五保老人大都年老體衰,生活多處于半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狀態(tài),日常生活照料便成為一個突出問題,更談不上享受家庭的天倫之樂?!巴砩瞎聼粽展掠?,患病無人知,屋漏無人管,穿衣做飯無人幫”可謂是他們生活的真實寫照 〔8 〕。據此我們可知,當前五保老人的家庭支持網絡更多表現為空洞化和形式化。
 ?。ㄈ┼徖镏С志W絡逐步疏離。鄰里相扶、守望相助是中國鄉(xiāng)土社會的典型特征,迄今為止,廣大農村地區(qū)依然不同程度地保留著這種互助傳統(tǒng)。不僅如此,這種樸素的互助支持網絡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里仍然是農村居民強大的非正式支持系統(tǒng),在日常生活中發(fā)揮著積極作用。然而,我們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鄉(xiāng)土社會的“差序格局”決定了這樣的鄰里互助系統(tǒng)仍有“親疏遠近”之別。每個人以己為中心依照關系強弱形成自己的社會關系網。這樣一個社會關系網“不是一個固定的團體,而是一個范圍,范圍的大小也要依著中心的勢力厚薄而定,有一定勢力的人家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窮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鄰的兩三家”?!? 〕 (P29 )以此觀點為依托,反觀五保老人的鄰里支持網絡狀況,許多五保老人身處社會底層、無子女、無配偶、獨門獨戶、與人來往較少,自身可利用的資源又非常有限,更沒有可用來與鄰里交換的各種社會資本。一般只能處于差序格局的邊緣和外圍,可獲得的鄰里支持非常稀少。再加上近年來多數鄉(xiāng)村干部忙于經濟事務,較少保持傳統(tǒng)的“下鄉(xiāng)”作風,除非逢年過節(jié),平時很少去探望五保老人,并為他們排憂解難。這就決定了五保老人的生活基本處于一種“隔離”狀態(tài),常感孤獨苦悶,無處找人傾訴,特別是遇到村中婚喪嫁娶,心情更是沉重不堪。由此可見,盡管中國傳統(tǒng)的鄰里互助依然存在并發(fā)揮著重要功能,但對于五保老人而言,鄰里支持網絡充其量只是一種“弱支持”。
  三、農村五保老人社會支持網絡的強化思路
  社會工作是一門融匯多元助人理念和價值技巧的應用社會科學,是時代進步和社會文明的衍生物。它以扶危濟困、助人自助為宗旨,以廣大弱勢群體為服務對象,通過專業(yè)的理論和方法協(xié)調各種社會資源幫助社會中的弱者挖掘潛能、培育社會資本、提升其社會功能。近年來,社會工作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其專業(yè)化和職業(yè)化發(fā)展也被提上日程。社會工作崗位主要分布在民政、教育、衛(wèi)生、勞動保障、司法、老齡委、殘聯以及工青婦等系統(tǒng);社會工作從業(yè)人員主要分布在社會福利、社會救助、減災救災、公共衛(wèi)生、學校教育、慈善衛(wèi)生、殘障康復、優(yōu)撫安置、社區(qū)建設、就業(yè)服務、司法矯正、婚姻家庭、權益維護等22個領域?!?0 〕 (P320 )誠然,目前這些崗位的設置主要集中于經濟社會發(fā)展較為成熟的大中型城市,而許多欠發(fā)達地區(qū)特別是農村地區(qū)還是空白,即使少數地區(qū)偶有開展也只是作為試點進行。但這也并不意味著我們探討社會工作介入農村五保老人服務的話題是空中樓閣。因為,一方面2010年《國家中長期人才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將社會工作者列為國家未來重點發(fā)展的六大人才之一,明確指出,2015年社會工作人才總量達到200萬人,2020年社會工作人才總量達到300萬。有關部門也已經開始設計論證在農村設置社會工作崗位,鼓勵廣大社會工作專業(yè)大學生到基層服務,因此,發(fā)展農村社會工作指日可待。另一方面,雖然廣大農村地區(qū)尚未開展社會工作,但隨著各級民政部門的宣傳教育、培訓學習、試點推廣,特別是社會工作職業(yè)資格考試的推出,使得社會工作專業(yè)價值理念和工作手法逐步被基層工作者認同接納,有的甚至嘗試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由此,在這樣一種情勢之下,探索社會工作介入五保老人供養(yǎng)問題雖然更多的是一種理論構想,也不太可能迅速推廣應用,但對于探求未來農村五保老人社會服務的路徑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指導意義。
 ?。ㄒ唬﹤€案工作是發(fā)掘五保老人潛能,構建心理支持網絡的重要途徑。個案工作是一種發(fā)展較早的專業(yè)助人方法,它與小組工作、社區(qū)工作并稱為社會工作三大方法。個案工作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工作者通過一對一的方式為服務對象提供服務。按照個案工作創(chuàng)始人里士滿(Mary E. Richmond)的說法,個案工作主要運用心靈的直接影響以增進人們的人際適應能力,〔11 〕 (P8 )即我們熟知的助人自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西方社會工作者將心理學理論成果與臨床工作經驗相結合,針對不同的服務對象和同一對象的不同問題總結形成了個案工作的七大模式(心理社會治療模式、認知行為治療模式、理性情緒治療模式、任務中心模式、危機介入模式、人本治療模式、家庭結構治療模式)。這些模式對于構建當前我國農村五保老人的心理支持網絡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五保老人心理、行為層面的問題實際上是復雜多樣的,針對這些復雜問題我們將訴諸于不同的個案工作模式積極應對。針對五保老人孤苦無依、疏離社會而形成的情境性焦慮和社會隔絕,可以采用心理社會治療模式,綜合考慮他們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通過優(yōu)勢視角激發(fā)他們的潛能,引導他們在參與社會活動中實現自我價值;針對他們的消極避世、離群索居和自我封閉,可以采用認知行為模式,鼓勵并強化他們與鄰里和親屬的溝通交流;針對他們的消極認知和情緒,可以采用理性情緒治療模式,使他們能理性看待自己的處境和問題,培育耐挫力,形成樂觀的情緒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針對他們近期形成的暫時性困境和問題,可以采用任務中心模式,與他們一起制定目標和計劃,從而達致目標,擺脫困境;針對他們可能出現的危機情緒、自殺意念等,可以采用危機干預模式,主動介入,及時干預,使其走出陰影;針對他們因社會排斥而產生的疏離感和孤獨感,可以采用人本治療模式,聆聽他們的內心聲音,協(xié)助他們融入社區(qū),使他們體驗到社會的關愛和支持;針對一些老人性格孤僻與親戚朋友關系不和的問題,可以采用家庭結構模式,引導他們真誠交流、彼此支持,形成一種和諧友愛的大家庭氛圍。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個案工作七大模式并不是彼此孤立的,我們也可以通過評估服務對象的問題和需求綜合使用??傊?,個案工作的目的在于幫助五保老人建立心理支持網絡,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環(huán)境。
  (二)小組工作是構建五保老人“內核-中層-外圍”三層鄰里互助網絡的可能途徑。小組工作又稱團體社會工作,是形成于20世紀30年代的一種專業(yè)助人方法。它的主要特征是工作者通過“一對多”的方式向服務對象提供服務,其內涵主要是社會工作者使用專業(yè)技術組織小組,通過開展各種活動引導組員之間互動交流,從而形成小組合力來應對和解決個體的心理社會功能失調問題,最終促進個體的人格成長。以此理論和方法為依托來探討五保老人的社會支持網絡問題具有現實意義。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大多數五保老人沒有子女,單身率很高,他們在社會支持方面更多地依賴于親屬和鄰里等非制度化的救助網絡。但這兩個救助網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問題。從親屬層面看,五保老人的親屬遠親居多,再加上多數農村交通不便,許多有照顧能力的親屬又忙于生計或外出打工,所以相互往來較少,親屬網絡非常薄弱;從鄰里層面看,近年來由于市場經濟的沖擊,傳統(tǒng)家族、人情關系趨于淡化,五保老人也缺乏可用來交換的社會資源,這些導致五保老人與鄰里關系較為疏離。綜合權衡二者,在制度保障五保老人物質生活的前提下,重新建立鄰里支持網絡來解決五保老人生活照料、社會交往、精神層面的問題還是比較現實的。就小組工作而言,我們可以嘗試從三個層面幫助五保老人開展交往互助活動,進而建立良好的鄰里互助系統(tǒng)。一是建立五保老人與村內其他老人(也包括其他五保老人)的交往關系,這是鄰里支持網絡的內核;二是建立五保老人與村內青壯年人的交往關系,這是鄰里支持網絡的中層;三是建立由青少年組成的志愿服務小組為五保老人提供志愿服務,這是鄰里支持網絡的外圍。這三個層面層層遞進,逐步生成“內核-中層-外圍”多層級鄰里互助網絡。
  首先,從第一個層面來看,老年人自身不僅是被照顧者,同時也可以是照顧者。而且相近的年齡和相似的生活經歷使他們更容易彼此理解、互相支持,建立良好的關系。因此,老人們之間不僅可以在生活上相互照顧,而且可以在精神上相互支持,從而使其心理獲得安慰,情緒得到疏導。通過老人們自身的互助小組,激發(fā)老人自身的潛能,優(yōu)勢也可以得到發(fā)揮??傊灞@先伺c村內其他老人的關系是鄰里支持網絡的內核,主要解決五保老人的心理情緒支持問題。其次,從第二個層面來看,僅靠五保老人與其他老人的互助支持還遠遠不夠,畢竟農村老人群體本身也是一個弱勢群體,他們的社會資源同質性強且較為有限。為了使五保老人能夠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我們還可以幫助五保老人與其他居民尤其是青壯年人建立關系網絡,如可以建立“忘年交”互動小組,通過小組活動增進彼此的認識和理解,幫助五保老人建立起更廣泛的鄰里支持網絡,從而獲得更多的實際支持(如購買食物、修繕房屋、經濟物質援助等)。最后,從第三個層面來看,通過組織青少年利用節(jié)假日時間為五保老人進行志愿服務,解決他們的一些日常生活事務;同時也要利用老年人生活積淀豐富的優(yōu)勢,為青少年講述一些自己的生命體悟和故事。一方面青少年獲得教育和成長,另一方面五保老人也重拾自我價值,獲得精神慰藉。因此,建立青少年對五保老人的志愿服務小組是五保老人鄰里支持網絡的外圍環(huán)節(jié)。綜上可知,小組工作是構建五保老人“內核-中層-外圍”三層鄰里互助網絡的可能途徑。
  (三)社區(qū)工作是推動社區(qū)互助力量構建五保老人支持網絡的有效途徑。社區(qū)工作是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的一種宏觀社會工作方法。它主要通過整合社區(qū)資源、培育社區(qū)領袖、動員社區(qū)居民參與社區(qū)行動來提升居民的社區(qū)意識,拓展居民的社會網絡,解決社會問題。其工作模式主要包括地區(qū)發(fā)展、社區(qū)運動、社會策劃和社區(qū)照顧等。相對而言,社區(qū)工作是一種最能與我國現實社會相契合的工作方法,它連接著正式和非正式兩種資源,維系著國家和社會的溝通與互動。鑒于社區(qū)工作的這些特點,我們嘗試將社區(qū)工作引入五保老人的社會支持網絡構建過程中,以便使他們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首先,社區(qū)工作者可以成為五保老人合法權益的積極呼吁者和倡導者。我們知道,目前五保老人能夠獲得的正式制度保障和非正式社會救助水平較低,他們所在的農村社區(qū)基礎設施落后,醫(yī)療服務條件不足,社會服務缺失,社會資源網絡斷裂,各項社會經濟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對此,處于社會弱勢的五保老人很難依靠自身力量獲得改觀,他們可以借助于社區(qū)工作者的支持和幫助。社區(qū)工作者游走于政府、社會和五保老人之間,一方面他們可以通過社會行政等手段呼吁政府修改并完善農村五保供養(yǎng)制度,以便更符合五保老人的實際生活需求;另一方面,社區(qū)工作者通過引導五保老人參與社區(qū)行動和社區(qū)互動,為其培育社區(qū)資本,建立社會支持網絡;再一方面,社區(qū)工作者可以整合各種社會資源為五保老人提供物質和精神層面的服務。其次,建立針對五保老人的社區(qū)互助策略,使其更好地融入社區(qū)生活。具體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社區(qū)工作者招募社區(qū)中具有同質性或共同需要的居民組成各類小組,如老人小組、單親小組、婦女小組、志愿者小組、青年小組、殘障人士小組等,通過引導小組成員的互動和交流增強凝聚力和整合度;第二階段,鼓勵互助小組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將小組內的組員互動提升到小組之間的互動,增進各類小組組員彼此的理解和支持;第三階段,形成強大的社區(qū)互助網絡。經過兩個階段的工作,社區(qū)中已經建立起了多個不同背景的互助網絡,這些網絡會形成合力,把人文關懷和互助精神推廣到整個農村社區(qū),為五保老人的社會融入提供強有力的社會支持。由此可見,社區(qū)工作是推動社區(qū)互助力量構建五保老人支持網絡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鄭功成.社會保障改革與發(fā)展戰(zhàn)略——理念、目標與行動方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古學斌,阮曾媛琪.本土中國社會工作的研究、實踐與反思〔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3〕衛(wèi)敏麗.全國農村五保供養(yǎng)對象總人數達554萬人〔EB/OL〕.中國農村金融網,2010-07-22.
  〔4〕王思斌.我國社會政策的弱勢性及其轉變〔J〕.學海,2006,(6).
  〔5〕洪大用,房莉杰,邱曉慶.困境與出路:后集體時代農村五保供養(yǎng)工作研究〔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1).
  〔6〕劉靜林.湖南省老年人社會支持網絡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05,(5).
  〔7〕吳曉林,趙志鴻.和諧視域中農村五保老人的社會保護〔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07,(5).
  〔8〕楊 團,張時飛.當前我國農村五保供養(yǎng)制度的困境與出路〔J〕.江蘇社會科學,2004,(3).
  〔9〕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0〕何增科.中國社會管理體制改革路線圖〔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9.
  〔11〕張 雄.個案社會工作〔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 于

连州市| 成武县| 晋宁县| 民和| 聂荣县| 莱阳市| 南开区| 宁波市| 温宿县| 通化市| 分宜县| 宣汉县| 镇康县| 柳河县| 孟州市| 卢氏县| 开阳县| 玉屏| 芮城县| 噶尔县| 晋宁县| 卢氏县| 姜堰市| 交城县| 巍山| 库车县| 察隅县| 泰安市| 乌兰察布市| 甘谷县| 利辛县| 垫江县| 霍邱县| 洪雅县| 锡林浩特市| 谷城县| 巧家县| 遵义县| 桃江县| 沅江市| 和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