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洪程 孫 瑋 劉樹根 冉 波葉玥豪 王世玉 羅 超 田夢娜
(油氣藏地質及開發(fā)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成都理工大學),成都610059)
四川盆地及周緣地區(qū)下古生界最有利的頁巖層位即上奧陶統(tǒng)—下志留統(tǒng)五峰-龍馬溪組頁巖,曾祥亮等(2011)將該層位與Barnett頁巖做了對比,認為沉積環(huán)境相似,但其中龍馬溪組巖性更為復雜一些[1]。威201井和寧201井龍馬溪組的勘探成功,對該層位的未來勘探有著重要的意義。且志留系在四川盆地多處見顯示,如太13井、陽63井、陽9井、五科1井、建深1井等,都說明龍馬溪組烴源所起的作用。本文綜合前人的研究成果[2-7],結合近年來對四川盆地下古生界頁巖氣的最新研究工作,對該層位的平面分布特征進行分析,并對四川盆地及周緣地區(qū)的頁巖基本特征進行總結,以期為四川盆地及周緣地區(qū)頁巖氣的勘探、研究提供思路。
五峰-龍馬溪組由于埋藏相對較淺,四川盆地內鉆達的探井較多,因此平面分布特征較為清晰。
受加里東運動的影響,志留紀末期發(fā)生大規(guī)模構造隆升剝蝕作用,在中上揚子地區(qū)形成大型古隆起 樂山—龍女寺古隆起和黔中古隆起,頂部志留系被剝蝕掉,如威遠地區(qū)龍馬溪組殘厚0~187m。龍馬溪組環(huán)古隆起分布,由樂山—龍女寺古隆起向鄂西地區(qū)、川南地區(qū)和川北地區(qū)逐漸變厚,黔中古隆起向北變厚。五峰—龍馬溪組頁巖分布面積較下寒武統(tǒng)筇竹寺組要小,但厚度要比之大得多,如自深1井的龍馬溪組和五峰組厚度可達571m和25m。從厚度分布來看,位于2個古隆起之間的川南為一沉降厚度中心,向東至鄂西渝東地區(qū)厚度逐漸加大,形成另一個沉降厚度中心(圖1)。
圖1 四川盆地及周緣五峰-龍馬溪組厚度等值線圖Fig.1 Isopach map of the Lower Cambrian Wufeng-Longmaxi Formation in Sichuan Basin and surrounding areas
五峰—龍馬溪組的有效黑色頁巖厚度,一般指有機碳質量分數(shù)(wTOC)>0.5%的厚度,主要集中于該組的下段,一般厚度在20~80m,主要也是環(huán)2個加里東古隆起逐漸增厚(圖2)。厚度較大的區(qū)域主要分布在2個地區(qū),一個在川南瀘州一帶,一個分布在鄂西—渝東南。米倉山—大巴山地區(qū)包括川北地區(qū)限于數(shù)據(jù),僅是推測而來。從整體上看,都是遠離古隆起逐漸變厚,最厚的瀘州地區(qū)可達123m(陽深2井)。
龍馬溪組的厚度與有效黑色頁巖段厚度具有一致性,即組厚大的地方有效厚度也較大。而且都是環(huán)古隆起變厚,說明加里東運動形成的古隆起對于該套黑色頁巖沉積有一定的影響。
五峰-龍馬溪組的有機質豐度非常高。四川盆地內這套地層的有機碳質量分數(shù)在0.1%~4.88%間,平均為1.1%(93個樣),平面展布基本上都在0.5%之上;豐度最高的是大巴山前、川南、川渝鄂黔一帶[8],如圖2所示。有機碳的質量分數(shù),威遠地區(qū)為3.2%,川南長寧地區(qū)為>2.5%;大巴山城口明中剖面最大值可達4.56%,平均為1.99%(17個樣品);川東南綦江該段最大值可達7.28%,平均為2.57%(21個樣品)。
圖2 四川盆地及周緣五峰-龍馬溪組有效厚度與TOC等值線圖Fig.2 Effective shale thickness and TOC isoline map of the Lower Cambrian Wufeng-Longmaxi Formation in Sichuan Basin and surrounding areas
有機質類型為腐泥型,有機質類型好,干酪根碳同位素值δ13C=-30.71‰ (9個樣品),屬I型。據(jù)劉樹根等(2011)對該層位鏡質體反射率作圖[9]可知,有機質成熟度高,Ro一般都是>2%,為高成熟晚期—過成熟。龍門山北段及大巴山地區(qū)成熟度相對較低;川南和川東地區(qū)成熟度高,多為過成熟[8]。生烴能力強,生烴強度一般為>1.5×106t/km2。
從盆地內合12井和盆地邊緣的丁山1井該層位測井曲線上分析(圖3),合12井和丁山1井在GR曲線上具有一致性,即五峰組和龍馬溪組底部的值非常高,向上逐漸變小。由于這2口井都未發(fā)現(xiàn)頁巖氣,深淺雙側向曲線也無太大的變化;因此可以看出,雖然這2口井所處的構造位置不同,但是巖性變化比較一致。
通過分析組厚與有效厚度圖可知,五峰—龍馬溪組的有效頁巖段的厚度與組厚的分布空間具有一致性,即組厚大的地區(qū)一般有效厚度也較大。這與筇竹寺組的變化趨勢是不一樣的。TOC的高值區(qū)也與有效厚度的分布一致,而且明顯地具有環(huán)樂山—龍女寺和黔中2個加里東古隆起的特征。如位于2個古隆起之間的瀘州地區(qū)組厚與有效頁巖的厚度都很大,且TOC值高;向2個古隆起部位減薄和減小。由此可以看出,加里東期的構造活動對于該套頁巖的發(fā)育有著明顯的控制作用。
圖3 合12井與丁山1井五峰-龍馬溪組測井柱狀對比圖Fig.3 Logging columnar contrast figure of Wufeng-Longmaxi Formation in Well He-12and Well Dingshan-1
四川盆地早期接受震旦紀和早古生代的沉積之后,在志留紀末發(fā)生了加里東造陸運動,四川盆地整體抬升為陸地。在華鎣山以西的盆地西部抬升最劇烈,形成了樂山—龍女寺加里東古隆起。樂山—龍女寺古隆起范圍非常大,以奧陶系為界圈閉面積達3.8×104km2。古隆起的高部位原本沉積了寒武—志留系,后被剝蝕。根據(jù)巖相分析,被剝蝕的地層厚度在1.2~1.5km之間。它的形狀如同一個頭西尾東的飛鳥,最高部位在成都、都江堰、大邑、雅安、樂山之間,最高處被剝蝕至燈影組,其余地區(qū)存留下寒武統(tǒng)下部九老洞組黑色頁巖,志留、奧陶系以及中上寒武統(tǒng)全部被剝蝕(這已被漢1井、油1井鉆探所證實)。由都江堰向北東方向,由樂山向東南宜賓方向各有一鼻狀構造,如同飛鳥的兩翅。向東也有一北東東向鼻狀構造與龍女寺高點相接[8]。
另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加里東古隆起即黔中古隆起。該古隆起以遵義為中心,呈東西走向,向東一直延伸至雪峰推覆帶,向西延伸至昭通一帶,南北為黔南拗陷和滇黔北部拗陷。該地區(qū)在地史上形成過很多古油藏,如凱里奧陶系—志留系殘余油藏、麻江奧陶系古油藏,均與志留系黑色頁巖有著重要的聯(lián)系[10]。
這2個加里東古隆起控制了當時四川盆地及周緣古地理、古構造格局,進而控制著這段時期地層的垂直發(fā)育序列和橫向展布情況。
龍馬溪組巖性以深灰色、黑灰色頁巖為主,夾灰色的細砂巖,部分地區(qū)現(xiàn)今硅化嚴重。從整體上來講,龍馬溪組可以分為上、下兩段,下段主要是黑色頁巖,也是有利的勘探目標段;但上段的巖性復雜,砂質含量增大。下段位于高水位體系域,主要為海侵最大時期的產物;而上段則向海退體系域變遷,沉積相方面從廣海陸棚中的洋盆亞相向廣海陸棚亞相過渡。據(jù)貴州地區(qū)對于該套黑色頁巖地球化學研究表明,該區(qū)黑色頁巖形成于深?!肷詈5姆忾]環(huán)境[11]。
四川盆地及周緣的川北拗陷帶、大巴山前緣推覆構造帶、川西前陸盆地、川中低隆帶、川南復合構造帶、川東隔檔式構造帶、川東-鄂西過渡帶、鄂西渝東隔槽式構造帶至雪峰推覆帶,頁巖氣的評價主要利用總有機碳含量、成熟度(Ro)、干酪根類型、生烴率、總含氣量和埋深這6個參數(shù)。由于四川盆地及周緣該套頁巖的有機質干酪根類型是腐泥型,屬于有利參數(shù),符合形成頁巖氣的有利條件,因此該參數(shù)未做太多的研究。
由于加里東古隆起的影響,四川盆地西部缺失該套地層,因此勘探條件不利??偨Y上述構造帶的頁巖氣主要特征如表1所示,按頁巖氣評價的標準:wTOC>2%,埋深<4km,厚度>30m(張金川等,2003,2004)[12,13],對這些地區(qū)綜合分析。
埋深對于龍馬溪組來講,既是有利條件又是不利條件,盆地范圍內由于保存條件比較好,因此龍馬溪組埋藏較淺對于勘探和開發(fā)就比較有利,如川南地區(qū)(圖4)??墒?,在一些保存條件比較差的地區(qū),如鄂西渝東地區(qū),雖然埋藏較淺,為0.5~2km;但是該區(qū)斷層發(fā)育,地下水活躍,對于頁巖氣的保藏就有一定的影響;而且龍馬溪組大面積抬升剝蝕,在邊緣地區(qū)較難形成大面積的有利區(qū),勘探較為不利。川北地區(qū)由于埋深較大,河壩1井鉆達7 001m,僅鉆至志留系的頂,因此,從開發(fā)成本的角度看在目前經(jīng)濟技術條件下屬于不利的區(qū)帶。所以,埋深條件最有利的即是四川盆地南部和東部的高陡構造,以及盆地向造山帶過渡的盆緣地帶,其次就是鄂西渝東過渡帶及鄂西渝東地區(qū),這些地方的埋深適中,比較有利于頁巖氣勘探開發(fā)。
圖4 四川盆地及周緣龍馬溪組埋深圖Fig.4 The buried depth of Longmaxi Formation in Sichuan Basin and surrounding areas
表1 四川盆地及周緣地區(qū)五峰—龍馬溪組頁巖基本特征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ufeng-Longmaxi Formation shale in Sichuan Basin and surrounding areas
龍馬溪組wTOC值平均為1.1%,且分布面積大,因此是一個有利的參數(shù)條件。從厚度上看,龍馬溪組的組厚比較大,有效黑色頁巖段的厚度也很大,特別是在川南和鄂西渝東區(qū)為有效黑色頁巖段厚度最大區(qū),因此也是一個有利的參數(shù)條件。綜上分析得出以下認識:
a.最為有利的地區(qū)依然是川南復合構造帶。盆地內由于喜馬拉雅期構造隆升作用的影響,埋深適中,龍馬溪組埋深1.5~3.5km,加之封閉條件好,除威遠地區(qū)外,地表殘留侏羅系,三疊系膏鹽巖層未被剝蝕,因此是龍馬溪組頁巖氣勘探首選區(qū)域。
b.其次有利的地區(qū)是川東—鄂西過渡帶。該區(qū)的向斜構造帶下志留統(tǒng)埋深較適中(2.5~4.5km),封閉保存條件好。
c.再次是鄂西—渝東南地區(qū)。該區(qū)的最大優(yōu)勢在于埋藏較淺,下志留統(tǒng)埋深0.5~2.5km,有機碳含量高,有效厚度也合適;但該區(qū)不利的因素是剝蝕區(qū)太多,水動力條件強,屬于自由水交替區(qū),構造復雜,斷裂發(fā)育,對于頁巖氣的保存有一定破壞作用;而且主要是山地,勘探開發(fā)難度較大:因此需要加強進一步的研究和論證。
d.大巴山前緣地區(qū)是一個潛在的遠景有利區(qū),該區(qū)TOC、埋深和有效厚度都符合有利區(qū)的條件;但該區(qū)構造復雜,斷裂作用的影響不清楚,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究。
e.川東地區(qū)由于龍馬溪組一般埋深2~4.5 km,各項條件都達到了有利區(qū)的標準,因此也是遠景有利區(qū)之一。
f.川北地區(qū)由于埋藏過深,超過6km,雖然其他條件都比較合適,但埋深就制約了頁巖氣的勘探、開發(fā)。
a.四川盆地及周緣龍馬溪組黑色頁巖主要環(huán)樂山—龍女寺古隆起和黔中古隆起發(fā)育,厚度較大的區(qū)域集中在川南和鄂西渝東地區(qū),一般為60~80m。該層埋藏較淺,有機碳含量高,一般為成熟—過成熟,因此屬于有利的頁巖氣勘探層位。
b.四川盆地及周緣龍馬溪組黑色頁巖最有利的地區(qū)是川南復合構造帶,其次是川東—鄂西過渡帶,再次是鄂西渝東構造帶。大巴山前緣、川東地區(qū)都是潛在的有利區(qū)。
c.川西地區(qū)由于古隆起剝蝕而缺少該套地層,川北地區(qū)由于埋深超過6km,因此都不是勘探開發(fā)的選擇區(qū)。
[1]曾祥亮,劉樹根,黃文明,等.四川盆地志留系龍馬溪組頁巖與美國Fort Worth盆地石炭系Barnett組頁巖地質特征對比[J].地質通報,2011,30(2/3):372-384.
[2]秦建中,付小東,騰格爾.川東北宣漢—達縣地區(qū)三疊—志留系海相優(yōu)質烴源層評價[J].石油實驗地質,2008,30(4):367-373.
[3]張靜平,唐書恒,郭東鑫.四川盆地下古生界筇竹寺組與龍馬溪組頁巖氣勘探優(yōu)選區(qū)預測[J].地質通報,2011,30(2/3):357-363.
[4]方俊華,朱炎銘,魏偉,等.蜀南地區(qū)龍馬溪組頁巖氣成藏基礎分析[J].特種油氣藏,2010,17(6):46-49.
[5]劉成林,李景明,蔣裕強,等.川東小河壩砂巖天然氣成藏地球化學研究[J].西南石油學院學報,2002,24(1):46-49.
[6]李天生.四川盆地志留系生油層主要地質特征[J].礦物巖石,1991,11(3):80-87.
[7]劉若冰,田景春,魏志宏,等.川東南地區(qū)震旦系-志留系下組合有效烴源巖綜合研究[J].天然氣地球科學,2006,17(6):824-828.
[8]孫瑋.四川盆地元古宇—下古生界天然氣藏形成過程和機理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檔案館,2008.
[9]劉樹根,馬文辛,Luba Jansa,等.四川盆地東部地區(qū)下志留統(tǒng)龍馬溪組頁巖儲層特征[J].巖石學報,2011,27(8):2239-2252.
[10]張渠,騰格爾,張志榮,等.凱里—麻江地區(qū)油苗與固體瀝青的油源分析[J].地質學報,2011,81(8):1118-1124.
[11]魏懷瑞,楊瑞東,鮑淼,等.貴州早寒武世黑色頁巖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意義[J].貴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3(4):356-360.
[12]張金川,薛會,張德明,等.頁巖氣及其成藏機理[J].現(xiàn)代地質,2006,17(4):466.
[13]張金川,金之均,裒明生.頁巖氣成藏機理和分布[J].天然氣工業(yè),2006,24(7):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