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美玲 李金萍
(甘肅省金昌市金川集團公司職工醫(yī)院,甘肅 金昌 737100)
通腑活血法在外科急腹癥中的應用
戰(zhàn)美玲 李金萍
(甘肅省金昌市金川集團公司職工醫(yī)院,甘肅 金昌 737100)
急腹癥 通腑活血法
王某,女性,50歲,2010年8月22日初診。原患有膽結石病5年,因持續(xù)性右上腹疼痛,伴惡心、嘔吐4h入院,入院后經化驗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20.87×109/L,中性0.89,淋巴0.18;血淀粉酶403U/L,谷丙轉氨酶 343.00U/L,r-GT227.00U/L,空腹血糖10.82mmol/L。B超檢查示膽囊多發(fā)結石,胰腺體積飽滿,胰管擴張,胰腺周圍滲出液。西醫(yī)診斷為慢性結石性膽囊炎急性發(fā)作,膽源性胰腺炎。經胃腸減壓、抗感染、補液、支持等治療后未效。25日請中醫(yī)科會診協(xié)助治療,根據(jù)患者目前癥狀:發(fā)熱,體溫38.2℃,腹痛、腹脹劇烈,便秘、7d未行,舌質淡,邊有齒痕,苔焦黃厚膩,脈弦滑等癥。中醫(yī)診為腹痛;為肝郁氣滯,脾胃濕熱,便結腑實證。治以通腑瀉熱,行氣活血。方用大承氣湯合清胰湯加減:柴胡 10g,黃芩 15g,生大黃 15g(后下),桃仁 10g,當歸 10g,厚樸 10g,枳實 10g,芒硝 10g(沖服),生薏苡仁 30g,甘草 6g。 水煎500mL,保留灌腸,每4小時1次。1劑后,解出羊糞樣大便1次;2劑后排便2次略干,患者腹痛減輕,體溫略降,精神好轉,繼用原方去芒硝,大黃減量至6g,再用2劑,每6小時1次保留灌腸后,患者腹痛明顯減輕,熱退;上方又用2劑后,患者自覺腹痛消失,但左上腹仍有輕壓痛,開始進少量流食,故改用口服中藥,上方去黃芩,加雞內金15g,黨參15g,連服6劑,出院。
按:本病例是由于膽道感染所致,早期由于腹脹、腹痛,嘔吐,口服或經胃管灌注中藥往往難以奏效,因此采用直腸給藥的方法保留灌腸,通暢腑氣,避其嘔吐拒藥的過程,使中藥通過直腸吸收進入血循環(huán),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發(fā)揮局部用藥效應,而且可以達到直腸透析作用,從而減少藥物對肝臟的影響。方中用大黃苦寒蕩滌積熱,活血祛瘀,芒硝咸寒,潤燥軟堅,二藥合用增強瀉熱通便之功。柴胡疏肝理氣,黃芩清熱,桃仁、當歸活血止痛,厚樸行氣消脹,枳實散結除滿,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諸藥合用,通腑瀉熱,蕩滌積滯,行氣活血,緩急止痛。待便通熱退之后,予以益氣健脾,善后收功。
張某,女性,68歲,2011年4月16日就診。因腹痛,腹脹,噯氣,惡心,肛門停止排氣2d來院,患者曾于1年前行結腸癌部分切除術,術后恢復良好。2d前因進食寒涼飲食后,出現(xiàn)腹痛伴噯氣、惡心,2d未解大便,無肛門排氣,診斷為粘連性腸梗阻,經西醫(yī)治療未效,腹痛陣發(fā)性加劇,嘔吐,嘔吐為胃內容物,故請中醫(yī)會診,舌紅,苔黃厚燥,脈弦。中醫(yī)診為腹脹、腸結。治以行氣通腑,活血化瘀為原則。方用大承氣湯合少腹逐瘀湯加減:厚樸12g,大黃 10g(后下),木香 10g,烏藥 10g,赤芍 12g,枳殼 10g,炒萊菔子15g,桃仁 10g,當歸 10g,甘草 6g。 水煎 500mL,保留灌腸,每 6小時1次。1劑后肛門有排氣,當夜解大便1次;2劑后患者又瀉2次,腹痛腹脹減輕,無惡心、嘔吐,知饑能食少許,改口服給藥,原方去萊菔子,加黨參,白術等再進6劑調理,至今未復發(fā)。
按:粘連性腸梗阻是外科腹部手術多見的并發(fā)癥,也是外科急腹癥中的常見病,嚴重時常危機患者的生命。中醫(yī)學對腸梗阻的認識,認為本病以腑為主,凡氣、血、寒、熱、濕、食、蟲等原因造成阻塞,腑氣不通,皆可致發(fā)本病。本例因手術時金刃損傷,瘀血內阻,氣血運行不暢,氣血阻塞,加之進食寒涼飲食,腸腑阻滯,腸道氣機痞結,通降功能失調,致腸內容物不能順利通過,日久則出現(xiàn)痞滿、燥、實之主證,中醫(yī)學認為腸道為傳化之腑,腸腑病變“以通為用”,根據(jù)“通則不痛”,“痛隨利減”,“其實者,散而瀉之”的原則,所以治以行氣通腑,活血散結。又因患者年老體虛,故急通下后不能忘益氣健脾。正因兼顧了患者的個體體質,病情輕重,給藥方法等多種因素方能取效快,防復發(fā)。
楊某,男性,15歲,2011年5月29日就診。半月前曾行闌尾切除術,出院后4d,突發(fā)腹痛、腹脹、發(fā)熱而又入院。經化驗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15×109/L,中性0.82;B超檢查示右下腹包塊,腹腔內有積液。診斷為急性腹膜炎。西醫(yī)經抗炎、對癥治療后,癥狀無明顯緩解。請中醫(yī)會診,癥見腹痛,腹脹,發(fā)熱,體溫39.8℃,惡心,納差,便干,舌質紅,苔黃厚膩,脈弦滑。中醫(yī)診為腹痛、癥瘕;辨證屬于濕熱郁蒸,氣血凝聚,結于腸中,腸絡不通。治以清熱通腑,活血散結止痛。方用紅藤煎合小承氣湯加減:紅藤12g,金銀花 10g,連翹 10g,桃仁 10g,牡丹皮 10g,生薏苡仁 30g,白芷10g,茯苓 15g,厚樸 10g,大黃 6g(后下),延胡索 15g,甘草 6g。水煎服分。2劑后體溫降至38.2℃,瀉出黃穢大便2次,腹痛、腹脹減輕;仍照原方再進2劑,熱退體溫正常,腹痛、腹脹明顯減輕,原方去大黃,加黨參15g,雞內金15g,皂角刺10g。繼服6劑腹痛基本消失,食欲有增,舌質略紅,苔微黃,B超復查示右側髂窩三角微量積液。上方去皂角刺,加大腹皮10g,繼服4劑,痊愈。
按:本例因手術時損傷血絡,“離經之血,便是瘀”,離經之血瘀阻于經絡、臟腑之間,影響氣血運行而致氣滯血凝,形成癥瘕,導致臟腑失調,胃腸傳化通降失司,糟泊積滯,生濕生熱,遂致氣血不和,敗血濁氣壅遏成癰。中醫(yī)學認為腑以通為用,故治療應用清熱通腑,活血散結之法,使大便通暢,以調整臟腑失常之氣機,從而使?jié)?、熱從下而走,同時又使氣血運行通暢,癥瘕隨之而散,故可見其效。
R656.1
B
1004-745X(2012)02-0329-02
201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