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英,傅其駿,譚程明
(中國科學院太陽活動重點實驗室 (國家天文臺)),北京 100012)
這是一個多峰復雜型結構爆發(fā)(圖1),在3個頻率上爆發(fā)峰值時間和輻射流量(均在第3個峰)分別為05∶59∶56 UT,30 sfu;05∶59∶56 UT,40 sfu;05∶59∶53 UT,50 sfu(表1)。高頻先達到極大,另兩個頻率在3 s后同時達到極大。對應有M2.5/1B級耀斑,位置為S15W46,開始時間為0552 UT,極大時間0600 UT,0602 UT結束。爆發(fā)在1.10 ~1.82 GHz和5.2 ~7.6 GHz頻率范圍第2個峰的上升段和下降段出現(xiàn)精細結構。
在1.10 ~1.82 GHz和 1.36 ~1.80 GHz頻率范圍左旋出現(xiàn)一群纖維結構(圖2),右旋幾乎沒有顯示,是明顯的強左旋偏振。時間范圍:05∶58∶49~05∶58∶55 UT,05∶58∶55~05∶59∶01 UT,持續(xù)均為6 s。這個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整個事件的第2個峰的上升段、極大及下降段。
圖1 2003年3月18日事件在1.42 GHz、2.84 GHz、5.7 GHz(3個單頻)頻率的時變曲線Fig.1 The light curves at 1.42GHz,2.84GHz,and 5.7GHz of the event of March 18,2003
在1.10~1.46 GHz和5.20~7.6 GHz頻率范圍,隨后的05∶59∶50~05∶59∶56 UT 出現(xiàn)一寬帶III爆發(fā)群(圖3),持續(xù)4 s,而2.6~3.8 GHz沒有看到這些現(xiàn)象。III型爆出現(xiàn)在第2個峰的下降段。從圖3上看到整群結構從低頻往高頻有頻率漂移。圖4是圖3中的局部放大。
這個爆發(fā)在2.84 GHz和5.70 GHz頻段是多峰結構的復雜型事件(圖5),整個爆發(fā)有11個較明顯的峰,1.20 GHz多峰結構不明顯[1],爆發(fā)峰值時刻1.20 GHz在10∶20∶17 UT,2.84 GHz在10∶20∶13 UT,5.70 GHz在10∶20∶02 UT。圖5左為整個頻段的頻譜圖。從低頻到高頻端峰值時刻依次超前4 s和11 s。事件與一個M1.6/SF級耀斑共生,并有日冕物質(zhì)拋射產(chǎn)生。對應耀斑開始時間10∶17 UT,極大時間為10∶28 UT,結束為10∶37 UT。
表1 2003年3月18日爆發(fā)事件參數(shù)Table 1 The parameters of the burst event of March 18,2003
圖2 2003年3月18日事件中的纖維(Fiber)精細結構Fig.2 The fiber structure of the event of March 18,2003
從圖6的頻譜圖看這是一個準周期振蕩,振蕩周期的平均值約44 s,高頻振蕩強,越往低頻振蕩逐漸減弱。計算了2.6~3.76 GHz頻段頻率漂移在幾百MHz/s到兩千MHz/s左右,5.2~7.58 GHz頻段頻率漂移則在幾百MHz/s到三千MHz/s左右,比2.6 ~3.8 GHz頻漂要快。從2.6 ~7.58 GHz頻段的平均頻率漂移約在2 500 MHz/s左右。
這個事件與日本國立天文臺的學者[2]分析研究的2004年7月31日的頻譜事件的準周期振蕩是一樣的(圖7)。
圖3 2003年3月18日事件中的III型爆發(fā)群Fig.3 The group of type III bursts of March 18,2003 in the 1.10 -1.52GHz and 5.2 -7.6GHz ranges
從45C復雜型雙峰及多峰結構爆發(fā)的統(tǒng)計結果看有以下幾種情況:在3個波段上雙峰或多峰爆發(fā)的峰值一一對應,但極大峰值時間不在同一時刻,高頻超前先達到流量極大;雙峰一一對應,但峰值時間不在同一時刻,高頻遲后達到流量極大;多峰結構的復雜型事件,高頻端爆發(fā)的峰值時間超前低頻端爆發(fā)的峰值時間,爆發(fā)輻射流量極大在前一個峰;從形態(tài)上看3個頻段上雙峰結構是類似的,但在一個頻率上兩個峰整個超前其他兩個頻率。一個頻率峰值在第2個峰,而其他兩個頻率的峰值在第一個峰……等等。
圖4 圖3中III型爆發(fā)群局部的放大Fig.4 An enlargement of a part of the group of type III bursts in Fig.3
圖5 2005年8月28日事件在1.42 GHz、2.84 GHz、5.7 GHz(3個單頻)和多頻率的時變曲線Fig.5 The light curves at 1.42GHz,2.84GHz,and 5.7GHz of the event of August28,2005 and those within the2.6 -3.72GHz,and 5.2 -7.58GHz ranges
圖6 2005年8月28日0.6~7.6 GHz頻段頻譜圖Fig.6 Dynamic spectrogram for0.6 -7.6GHz of the event of August28,2005
圖7 2004年7月13日事件的頻譜圖Fig.7 Dynamic spectrogram of the event of July 13,2004
復雜型爆發(fā)各波段時變曲線上各峰值之間的復雜關系表明,由各個峰代表的各個小爆發(fā)很可能是發(fā)生在爆發(fā)源區(qū)中有不同環(huán)境參數(shù)的不同小區(qū)域中,因而有不同的頻譜,只有高空間分辨率的觀測,才能分辨它們的源區(qū)結構。
復雜型爆發(fā)的一個顯著特征是經(jīng)常存在準周期脈動(Quasi-Periodic Pulsations,QPP)的現(xiàn)象,在太陽耀斑的射電、光學、X射線輻射中的準周期脈動現(xiàn)象出現(xiàn)已被發(fā)現(xiàn)有很長時間了[3-5],準周期脈動的周期從幾十毫秒到若干分鐘。十分不同周期的準周期脈動可能由不同的物理機制產(chǎn)生,較長周期的準周期脈動(大于若干秒,如本文的事件)可能由冕環(huán)的MHD振蕩產(chǎn)生,如文[6]中所述:耀斑脈沖相產(chǎn)生的高能電子束向下運動沖擊磁環(huán)根部,產(chǎn)生爆發(fā)中的等離子體蒸發(fā)向上的沖擊而產(chǎn)生磁環(huán)的振蕩。本文同時測出了單個脈動的頻漂率,一般認為振蕩的頻漂率大于III型爆發(fā)頻漂率一個量級以上,因而有可能是準周期性的III型爆發(fā),其可能原因為高能電子準周期性的加速,因而這一現(xiàn)象值得進一步的分析研究。
[1]Fu Qijun,Ji Huirong,Qin Zhihai,et al.A New Solar Broadband Radio Spectrometer(SBRS)in China [J].Solar Physics,2004,222(1):167 -173.
[2]Hori K,Pohjolainen S,Sakurai T.Radio and hard X-ray quais-periodic pulsations during the2004 July 13 flare[C]//Proceeding of the 36th COSPAR Scientific Assembly,2006:720.
[3]Aschwanden M J.Physics of the solar corona [M].Berlin:Springer Praxis Books,2004.
[4]Fu Qijun,Gong Yuanfeng,Jin Shengzhen,et al.Fine structures in solar radio burst at21cm wavelength and pulsation modulation [J].Solar Physics,1990,130(1-2):161 -173.
[5]Fu Qijun,Liu Yuying,Li Chunsheng.Correlation between solar microwave bursts and hard X-ray flares[J].Chinese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96,20(4):487-491.
[6]Qin Zhihai,Li Chunseng,F(xiàn)u Qijun,et al.Dual pulsations in solar radio bursts at short gentimeter wavelengths[J].Solar Physics,1996,163(2):383-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