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婧奇 編輯/任 紅
在夏秋之交,去到山里,碰觸一些好東西。
蜿蜒的山路盤旋著指向看不見的未知美景,坐在大巴上,暈暈乎乎地半闔著眼,任山體巖壁上鋪滿的灰土、雜草、昆蟲從眼前一閃而過,印刻了遠離都市之旅的第一抹影像。
中途也會下車休憩。一個農家庭院,幾株綠植靜謐地生長,葡萄藤架還零星掛著幾串果實,地面上鋪開著一攤正待曬干的花生。門窗緊閉,沒有人,沒有扯拉家常的閑碎,也無雞鳴狗吠,一切都與我想象中的村落小屋相去甚遠。
現代人時常愛脫去城市的喧囂,到離泥土最近的地方去進補一份簡單和自然??傆X得,面對生活的雜蕪,積存的勇氣、耐心和自信終會消耗殆盡,需要每隔一段時間送給自己一段不一樣的生活體驗,再將這些能量補充完備,迎接接下來的困難和挑戰(zhàn)。
我們選擇的“能量補充”方式是爬山,既看風景,又鍛煉身體。大巴送到目的地,接下來靠步行。日光在山谷中播撒,在葉片間跳躍,在崖壁上傾瀉。臺階用水泥砌成四方形,平整寬闊;山體上還能見到當初造路時所鑿的孔眼;階邊安裝了仿樹干顏色的護欄:那份天然中又帶著些刻意的安排,味道不對,可又沒有什么不對,不進行人工改造,游客能安全地游覽嗎!
就是這樣,當我們追尋與日常生活狀態(tài)不一樣的體驗時,會發(fā)現它與設想中的美好有出入。經過雕飾的天然,雖然失去了最原始的形態(tài),但卻得以與人親近,成為久浸喧囂后的精神凈土。
只要心中認定那是轉換精神狀態(tài)的有利途徑,“能量補充”方式的天然與否、地點在哪兒、是否與人同行,這些又有什么關系呢?長途跋涉去山間登頂,與沿著江岸散步賞月,去心水的小店淘物件,或是窩在沙發(fā)里發(fā)呆,異曲同工。
就像手捧一本雜志,安靜閱讀,也是不錯的選擇。
這期的《中國三峽》,有上期許諾給你的陸路三峽的獨特風貌,古大道、纖道、驛道、棧道、縣道、橋梁、鐵路,都在述說著各自的悠久與紛繁?!按荷郑瑑煞謮m土,一分流水”,三峽歷史三分,兩分風景,一分人文。確是這樣,我們暢想古代人力勝天的壯闊景象時,感動的不只是開鑿道路在山體上、峽谷中留下的令人驚嘆的記號,還有人們用雙手雙腳開拓進取背后的苦難、企盼和喜悅。
三峽之外,京杭大運河重回視野,活態(tài)文化遺產依舊悠悠地發(fā)揮動力;法國西部平原的維萊納河與伊勒-蘭斯運河澆灌歐洲文化;北極生命在冰川逐年消融的現狀下發(fā)出哀鳴;古代黃河的治理故事又有新篇章。
閱讀新一期雜志,就像當日山間的日光,激勵精神,注入力量。
請你采擷一片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