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梅
(廣東警官學院,廣東 廣州510232)
2009年5月16日,李昌奎將曾經(jīng)的女友王家飛掐暈強奸后,再用鋤頭擊打王家飛頭部殺害,隨后將王家飛3歲的弟弟王家紅倒提活活摔死在門前。4天后,李昌奎在四川投案自首。2010年7月15日,云南省昭通市中級人民法院以故意殺人罪、強奸罪判處李昌奎死刑。但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此案后,改判李昌奎死緩。理由是——其有自首情節(jié)。這個自首情節(jié)最終成為李昌奎的“免死金牌”。消息一出,全國輿論嘩然。在公眾的一片質(zhì)疑聲中,對法官的批評,對司法的質(zhì)疑,血債血償?shù)膮群?,人肉搜索的瘋狂,無一不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筆者2012年1月30日用“李昌奎案件”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百度”一下,可以檢索到18萬多條相關的信息。該案引發(fā)了一場轟動全國的關于死刑適用大爭論,并被稱為“賽家鑫”(賽過剛剛被處決的藥家鑫)案。
(一)法官向右。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田成有接受記者采訪時稱,之所以采取死緩,是基于最高人民法院曾經(jīng)有明確規(guī)定:對于婚姻家庭、鄰里糾紛等民間矛盾激化引發(fā)的故意殺人犯罪,適用死刑一定要十分慎重。作為一名執(zhí)法者,有一種騎虎難下的感覺。他的說法是:“不能以公眾狂歡的方式來判處一個人死刑,殺人償命的陳舊觀點也要改改了。現(xiàn)在頂了這么大的壓力,但這個案子10年后肯定是一個標桿、一個典型?!保?]
(二)公眾向左。但輿論和社會公眾對云南高院的改判表達了質(zhì)疑,普遍認為該案正如一審判決所稱:“李昌奎犯罪手段特別兇殘、情節(jié)特別惡劣、后果特別嚴重,其罪行極其嚴重,社會危害極大,應依法嚴懲。雖李昌奎有自首情節(jié),但不足以對其從輕處罰。”騰訊網(wǎng)站的民意投票顯示,97.61%的網(wǎng)民要求判處李昌奎死刑,1.39%的網(wǎng)民支持云南省高院判處死緩,1%的網(wǎng)友認為不好說。全國律師協(xié)會刑事辯護委員會委員宣東認為,“改判死緩不太恰當。法律規(guī)定,投案自首不是一定要從輕處理,投案自首只是個從輕理由。如果案件情節(jié)特別惡劣,手段特別殘忍,后果特別嚴重,民憤極大,那么,就不能機械地從輕?!保?]江西贛州檢察院檢察官楊濤撰文稱:“如果這么嚴重的殺害了兩條生命的罪犯不判處死刑,那么,法院許多死刑判決都可以改判,特別是藥家鑫更是要在黃泉路上申冤了。”[3]網(wǎng)友“大德大為”評論說“殺人償命,天經(jīng)地義”,網(wǎng)友“洛陽百姓”評論說“殺人者若不償命,中國將會成為亂殺無辜的屠場”,網(wǎng)友“zayala”評論說“李昌奎不死,則中國法律死”,有人甚至認為云南高院如此判決是“悍然向中國法律挑釁”。即使是法律界,反對的呼聲也是一浪高于一浪。賀衛(wèi)方是中國贊成立即無條件廢除死刑的少數(shù)學者之一,他也認為,“若最高院對李昌奎免死,那么意味著今后殺人犯基本不判死刑了。”[4]
不管是田成有副院長所謂的“殺人償命的陳舊觀點也要改改了”,還是公眾的“殺人償命,天經(jīng)地義”等等說法,此案爭論的焦點最后集中到一個問題:中國是否應該廢除死刑?關于死刑存廢的爭論,自改革開放以來就一直沒有停止過。相反,隨著時間的推移,改革的深入,死刑存廢的爭論反而越來越激烈了,越來越白熱化了。既有高層的,也有民眾的;既有法學界的,也有提案的;既有最高法的,也有案例的。但不管如何爭論,結果都是以目前不能廢除死刑而告終。
(一)主張廢除死刑者觀點。主張廢除死刑者主要有三個觀點:一是與國際接軌。目前全球有96個國家廢除死刑,58個國家地區(qū)保留,且多數(shù)國家已經(jīng)10年以上未執(zhí)行過死刑,或是僅允許在戰(zhàn)時使用死刑。所有歐盟成員國依據(jù)歐盟基本權利憲章第2條,禁止使用死刑。死刑一直是外國攻擊中國的口實之一,尤其是因為一些國家“死刑不引渡”原則的存在,使中國一些外逃貪官長期無法被遣送回國。2007年1月,中國最高人民法院收回了死刑核準權。理由是:中國是世界判決和執(zhí)行死刑數(shù)量最多的國家。長期以來國際社會批評中國濫用死刑,是司法體制藐視人權的體現(xiàn)。二是構建和諧社會。寬嚴相濟,少殺慎殺,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2011年5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fā)布會介紹人民法院工作年度報告,報告指出,人民法院將加強對死刑適用的指導,統(tǒng)一死刑適用尺度,努力使復核的每一起死刑案件都經(jīng)得起歷史、法律和人民的檢驗,切實尊重和保障公民的生命權這一最基本的人權;按照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要求,對具有法定、酌定從輕、減輕情節(jié)的,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不是必須判處死刑立即執(zhí)行的,均依法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zhí)行??梢钥闯?,最高法出臺“統(tǒng)一死刑適用尺度”,尤其是只要符合“不是必須判處死刑立即執(zhí)行的,均依法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zhí)行。”的規(guī)定精神,成為逐步廢除死刑的行動指南。三是死刑不足以震懾犯罪。學界認為保留死刑是為了利用其威懾力,而死刑威懾力并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么大。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陳興良說,中國社會存在著對死刑的迷信心理:期望通過死刑有效地控制犯罪,但死刑的威懾力是有限的。[5]法學專家胡云騰也曾就“嚴打”與殺人率的變化進行過分析,結論是: “從故意殺人罪的發(fā)生率來看,包括重用死刑在內(nèi)的‘嚴打’行動,雖然在短期內(nèi)具有明顯威懾效果,但這種威懾效果難以持久?!保?]在中國,主張和推動廢除死刑的主要是專家、學者和法律界人士。
(二)主張保留死刑者觀點。主張保留死刑者認為:死刑作為最嚴厲的刑罰手段,可有效遏制犯罪。一方面是通過剝奪犯罪人的生命,能夠確保其無法再次犯罪,進而保障了整體社會的安全;另一方面是教育、震懾違法犯罪分子,考慮可能承受的嚴厲后果,從而放棄犯罪意圖。還有一個方面是對受到巨大傷害的被害人及其家屬提供一定的心靈慰藉。在中國人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之中,欠債者還錢,殺人者償命,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這種民族文化中的元素,在中國民眾的情感中沉淀已久,深入人心。取消對殺人者的死刑,不僅受害者親屬不能接受,普通民眾也無法接受。被害人王家飛一家聯(lián)合二百多名村民簽名上訪,要求改判被告人李昌奎死刑。 “就是傾家蕩產(chǎn)也要告,要判他死刑?!奔词故抢畈募覍伲淹ㄖ性号辛怂佬毯?,他們也認了,反而對其二審能“免死”非常驚奇和不解。李昌奎的大哥李昌貴說,“當時以為肯定判死刑了,所以連請辯護律師的念頭都沒有,也沒錢請?!币虼?,主張保留死刑的基本上是普通的社會公眾。筆者2012年1月30日在騰訊網(wǎng)上看到一個就李昌奎案件發(fā)起的“你支持廢除死刑嗎?”的民意調(diào)查,結果支持廢除的有8269票,占8%,反對廢除的有100745票,占92%,絕大多數(shù)網(wǎng)友是持一邊倒的反對意見。公眾主要是痛恨嚴重暴力犯罪帶來的安全感缺失和貪官、奸商造成的社會貧富懸殊。
(三)國家現(xiàn)行政策。筆者認為,減少并逐步廢除死刑是過去100多年來的世界潮流,也是未來的發(fā)展方向。但直到今天,全球仍然有約58個國家在法律上沒有廢除死刑,特別是那些人口在1億以上的大國絕大多數(shù)保留著死刑,包括美國、日本這樣的發(fā)達國家。廢除死刑不能脫離一個國家自己本國的國情,尤其不能離開民意的支持。目前我國犯罪形勢極其嚴峻,據(jù)統(tǒng)計,最近幾年每年的傷害致死人數(shù)為年均7萬多人。[6]如果廢除死刑,那么,打、殺、搶、燒等嚴重犯罪就會更加肆無忌憚,社會將更加混亂,如藥家鑫案、李昌奎案、夏俊峰案、許邁永案等也將會層出不窮,越來越多??梢哉f中國現(xiàn)階段還沒有具備廢除死刑的條件,而且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nèi)也不具備這個條件。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政府站在民意一方,堅持以人為本、以保障公民人身安全和維護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大局為重的務實態(tài)度。溫家寶總理2005年3月14日在全國人大十屆三次會議記者招待會上對全世界明確宣布“出于我們的國情,我們不能夠取消死刑”。保留死刑,是現(xiàn)階段中國社會的客觀需要。我們國家現(xiàn)在的政策是保留死刑,但嚴格控制死刑。筆者認為這個政策是正確的,是充分考慮了我們國家目前發(fā)展的水平、公眾的法治意識程度和社會治安情況,是適合于我國國情的。減少并最終廢除死刑的改革與發(fā)展應循序漸進,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國家經(jīng)濟社會得到大力的發(fā)展,國民綜合素質(zhì)得到很大的提高,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刑事犯罪大幅度下降??梢哉f,時機成熟時,廢除死刑自然是水到渠成,而不是從某一個具體個案開始,一下子就廢除了。當前我國絕大多數(shù)社會公眾都不能接受廢除死刑,這不僅僅是中國人一個“自古殺人償命”的傳統(tǒng)觀念問題,更是一個涉及每個中國人切身利益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廢除死刑甚至就是放縱犯罪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必然對社會的安寧穩(wěn)定帶來嚴重影響,人們對此是根本不能理解和決不能接受的。廢除死刑在目前的中國,可以說是脫離現(xiàn)實的空談!國法是國家的根本,現(xiàn)行法律決不容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以任何理由和名義隨意改變,包括對死刑條款的不準確解釋和不適當運用。否則,法律的威嚴和宗旨何在?
社會輿論的強大壓力,將云南省高院壓得喘不過氣來。2011年7月16日,經(jīng)被害人家屬提起再審申請,又經(jīng)云南省檢察院提出再審的檢察建議,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下發(fā)再審決定書,決定另組合議庭,再審李昌奎案件。改判,還是不改?云南省高院進退兩難。田成有說, “無論怎樣選擇,都應有充分的理由,改,也要把后遺癥向公眾交代清楚?!保?]但是,目前看來判其“死刑”,息事寧人似乎正成為最佳的選擇。
筆者認為,爭論主要是來自各方對刑罰的現(xiàn)實需要和國家刑事政策及法律的基本精神認識上的差異。廢除死刑,法官和法學專家看到的是權利進步,社會公眾看到的是正義變老。這樣的裂痕,不能不讓人憂心。罪犯的死與活,當然應由法院獨立做出判決。但法院判決如何讓公眾信服,而不是損害司法權威,這是法官們必須直面的問題。死刑判決每每轉(zhuǎn)化為網(wǎng)絡大討論,是司法公信的危機。但在本次大爭論中,筆者認為作為法官和社會公眾盡管存在很大的意見分歧,又都各有其合理性。作為社會公眾一方來說,更多的是從社會現(xiàn)實考慮,死刑是現(xiàn)行中國刑法中明文規(guī)定的一種刑罰,既然有法,則必依之。在藥家鑫案中,被害人張妙的代理律師有一句法庭名言:“中國只要還有死刑存在,藥家鑫就該享受此最高待遇?!保?]藥家鑫該不該死,本文姑且不論,但這句話套在本案中,似乎更為正確:“中國只要還有死刑存在,李昌奎就該享受此最高待遇?!倍鳛榉ü僖环?,則是在積極踐行著我國刑事司法制度改革。廢除死刑的大方向是正確的,近幾年中國的刑事司法政策導向也越來越傾向于慎殺、少殺。在新近通過的刑法修正案 (八)中,更是通過調(diào)高死緩、無期徒刑實際執(zhí)行的最高刑期的做法,以此作為替代性措施,來限制死刑,甚至逐步替代死刑。在筆者看來,按以往的標準和經(jīng)驗,此案判決確實明顯不公平。但是,從司法政策的變動來看,以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它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事實上,有部分學者和律師對云南省高院的做法持贊同意見,認為死刑廢除可從任何一個具體的個案做起。不過,筆者認為,即便有政策背景的變化,云南高院能不能變化得那么快是值得討論的。法院的任務不是回答主觀的價值和理念的問題,而是要解決客觀的事實與法律問題。廢除死刑,少殺、慎殺,這是良法的理念,要由國家層面來決定,不能通過法院的判決來決定?!?0年之后再看這個案子,也許很多人就會有新的想法。”這是田成有副院長對該案的認知?!拔覀儸F(xiàn)在頂了這么大的壓力,但這個案子10年后肯定是一個標桿、一個典型?!碧锍捎懈痹洪L的說法,在10年后再驗證很有可能是對的,但其意識和行為已經(jīng)超前了10年,因此與中國的現(xiàn)實情況有點脫節(jié)。正所謂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我們現(xiàn)在有必要超前司法為10年以后樹立一個標桿嗎?
最后,筆者倒覺得這次全國媒體對該案的高度關注和社會公眾熱烈參與討論這件事本身,就是一次難得的普法教育,不管結果如何,對推動法治和正義深入人心,對促進我國的法制建設,將起到難以估量的重大意義。一是不斷提升公民法律意識。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公民參與對司法監(jiān)督的力度已經(jīng)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每一個人都有表達自己意愿的自由。這體現(xiàn)了互聯(lián)網(wǎng)為公民表達自由提供了便利和廣大公民權利意識的提升。民眾關注司法,一定程度上表明法律作為調(diào)節(jié)社會的重要手段,已經(jīng)成為整個社會的共識。二是積極促進我國刑法的修改。公眾的質(zhì)疑和責難對司法機關來講,也并非是一件壞事。媒體的監(jiān)督,可以讓司法更加透明和公正,同時,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也可以讓我國今后刑法的修改,更加兼顧傳統(tǒng)文化、社會正義和國際化接軌等眾多因素,修改得更加完善。
[1]劉子瑜.云南高院:不能以公眾狂歡方式判李昌奎死刑 [EB/OL].新華網(wǎng),2011-07-13.
[2]史遠帆.云南高院:不能以公眾狂歡方式判李昌奎死刑”讀后感 [EB/OL].新華網(wǎng),2011-07-13.
[3]李昌奎案波瀾再起,云南高院啟動再審程序[N].甘肅日報,2011-07-18.
[4]黃秀麗.云南李昌奎案死刑與否:免死“金牌”惹起官民輿論戰(zhàn) [N].南方周末,2011-07-15.
[5]調(diào)查稱民眾望直接處死大貪官,農(nóng)民最支持死刑[J].瞭望東方周刊 ,2010-11-16.
[6]狼狽之歡-為什么我們不能廢除死刑 [J].學術爭鳴,2009-06-27.
[7]藥家鑫案死者親友反對“激情殺人”說 [N].山東商報,2011-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