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人員出身的產品經理非常有潛力,因為他懂技術,跟技術人員能更好的挑選技術方案。但我看到很多技術人員在做產品中犯的一個共同錯誤,就是太想要把自己的技術展現給用戶,把先進的技術概念給用戶。其實,這就是忘了從用戶角度出發(fā)。今天,電腦已從專家時代進入到大眾時代,用戶體驗變得更加重要。
每個用谷歌的人,只看到谷歌簡單搜索框,誰知道谷歌背后是什么樣的服務器模型,谷歌用了第幾代搜索引擎技術。因此,用戶是不可教育的,用戶習慣是你需要觀察適應的。要適應用戶的習慣,而不是去糾正用戶養(yǎng)成多年的習慣,這幾乎不可能的。從用戶出發(fā),將心比心。
很遺憾,用戶體驗的第一核心不是設計,而是最基礎的用戶需求,如果脫離了用戶需求,一個設計再漂亮的產品,是無法和用戶共鳴。很多產品經理有一個共同的毛病,就是僅憑借自己的想象,去假設用戶會在什么場景下用到產品,但實際上用戶場景是經不住推敲的,因為用戶根本沒有這種需求。
也許你的產品第一版界面還不夠漂亮,設計上還有瑕疵,功能也很簡陋,但這些都不能成為用戶拒絕產品的理由,用戶拒絕產品的唯一理由是跟你無法共鳴,看了半天不知道這玩意兒有什么用。 比如今天騰訊的產品已經做得很漂亮,雖然第一版的產品很簡陋,功能少很多,但確實給當年的中國年輕人提供了一個溝通工具。
我反復強調,當你們決定參與策劃做一個產品的時候,第一步想到的不是配色,不是外形,而是用戶到底有沒有這樣的需求,如果是“弱”需求,那這個產品將來推廣起來非常難,如果是“強”需求,是用戶攔不住的需求,這個需求就會很大的成功。比如微信,最近微信談二維碼,二維碼是強需求嗎,手機里沒有裝二維碼的應用似乎也不影響,為什么在微信之前所有做二維碼的公司都不太成功,因為是弱需求,裝二維碼干什么,很方便,到處都掃,哪有啊,跟商家談,商家說二維碼可以試一試,但是你有用戶嗎,又沒有用戶,就變成了一個死結。有了一個強需求之后,在2億用戶基礎之上,加上一個二維碼的應用,大家自然延展使用了,但是很多創(chuàng)業(yè)公司,沒有仔細分析用戶需求,只是看到別人做二維碼,我也做,殊不知別人做就能成功,別人有2億的基礎,你做不成功,因為你沒有強大的需求。
最近唱吧為什么火?是說明中國人對音樂的追求到達一個新境界嗎?如果真的這么想就錯了,仔細分析一下,唱吧還是強需求。很多成功的產品,是強需求,所以會有用戶,用戶不斷的提要求,不斷的持續(xù)改進體驗,體驗越改進越好,最后就成功了。最后成功的時候,中國企業(yè)家宣傳的時候,不會像我這樣講真話了,就會說當年我多么高瞻遠矚,用戶的交互多么漂亮,我們投入了巨大的力量,我們用戶體驗、用戶交互多么好,最后我們獲得了成功。
可能各位聽了這種分享之后,回去玩命的打造界面,調整顏色,最后產品還是不成功,為什么?因為我們沒有抓到用戶本質的需求,所有離開了用戶需求的用戶體驗改進都是耍流氓。
體驗一定要超出預期的才叫體驗,如果做的跟別人產品一樣,那不叫體驗。體驗就像拿針刺一下,或者踢一腳,感覺被針扎了一下,它會形成一種口碑。我原來寫微博,我推薦大家看一本書《商業(yè)秀》,副標題是所有的行業(yè)都是娛樂業(yè),因為娛樂業(yè)是最靠體驗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賣一瓶水,你喝了你有體驗,反正能解渴,不超出體驗,好歹有一個東西,但是花70元看一場電影,在拉斯維加斯看一場秀,得到了什么,什么都沒買到,買到的是一個標準體驗,所有電影、所有秀能不能成功,在于能不能給你一個巨大的情感沖擊。再舉一個例子海底撈,真正吸引很多人去,是因為給大家提供的食材都是金枝玉葉嗎?不是,海底撈吃的東西跟其他飯館差不多,為什么大家去海底撈?服務好。這個服務好好在哪里?只不過做了一些同行沒有做的事情,給你擦眼鏡,給你擦鞋,飯前免費磕瓜子,飯后免費吃西瓜,能舉出很多例子。網上有很多營銷的例子,如果你做的體驗能夠超出用戶預期,就能形成口碑。想超出用戶的預期,才能形成體驗,不是一件很難的事。
體驗一定是用戶可以感知的,我們太多的誤區(qū)是自說自話。比如蘋果iPad翻屏的時候,不是一個簡單的勻速運動,而是一個加速變速運動,到邊的時候,甚至會有一個反彈,為什么蘋果會做得這么細致?因為蘋果里有一個加速的函數,有一個運動的模型,這讓他的體驗可以被你感知。
雖然靠強大的廣告,忽悠賣點的做法,在一些行業(yè)還是會存在,這個時代會逐漸過去,有了互聯網,用戶不再是被動的弱者,可以獲得更多體驗的交流。一定要讓用戶能夠感受到的東西才叫賣點。要做用戶可以感受,而且可以強烈感知和認同的需求。
喬布斯傳記中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已經到達了變態(tài)的程度,喬布斯有一天給谷歌高管打電話,在蘋果ios有一個谷歌地圖圖標,放大多少倍之后,第三行一個像素顏色不對,他認為這影響了ios的美觀,這是對細節(jié)的一種堅持。
這個例子當然極端,但是很多用戶體驗往往會毀在細節(jié)上,也往往成在細節(jié)上。當你跟同行競爭的時候,大的功能方面大家不會差的太多,其實用戶感知的東西,往往是細節(jié),這時候就需要發(fā)揮設計師的敏感心去感受這種細節(jié)的內容。
很多企業(yè)不關注這種細節(jié),最后就失去了用戶。如果留心觀察,很多時候細節(jié)在別人注意不到的地方,你如果能夠找到與眾不同的力量,就能夠創(chuàng)造出來一種超出預期的體驗。
我們做產品體驗的時候,很多時候應該面面俱到,應該全方位系統性思考,不錯,應該考慮面面俱到,全方位思考,但思考完了,如何在眾多的功能中找到一個點作為突破點,再大的一個市場也需要一個針尖一樣點的做切入,所有成功的產品都要找到一個點,通過聚焦,把有限的資源聚焦到一個點上,才能形成壓強,而有的時候你覺得找了幾個點,當跟用戶說有五大功能,有六個體系的時候,你覺得你能夠記住,你作為老板也可以要求公司員工學習記住,大家都變成順口溜,但是對于用戶來說真的記得住嗎?
電視遙控器極端的反映了用戶體驗,巴不得把很多功能推給用戶,但用戶常用的功能就是調臺鍵、音量鍵、開關鍵。當年百度超越谷歌的時候,百度在剛起步的時候,真的搜索技術比谷歌做得好?不是,是因為MP3搜索,會聽到很多民工級用戶在交流的時候,不會說我去用一個搜索引擎,會說有一個網站上面可以免費聽歌,可以免費下歌,如果能聽到用戶這樣的聲音,就恭喜你,說明你找到了一個值得聚焦的一個點,因為這是用戶關心的。
關于產品的體驗,體驗為王的時代,誰能夠掌握好體驗的力量,從小處可以改善一個產品,可以做出一個受歡迎的產品,從大處講,甚至能顛覆一個產業(yè),可以改變一個格局,產品的創(chuàng)新,總是把創(chuàng)新理解成做一個研究院,雇很多專家博士,發(fā)明一個類似可口可樂的新秘方,或者申請多少專利,我覺得是不現實的,所謂的創(chuàng)新就是從用戶出發(fā),從用戶體驗的細節(jié)出發(fā),從很多細微之處出發(fā),能夠對用戶體驗做出持續(xù)的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