邇半坡
出生時,她便遭受不幸。由于患上了重度腦癱,注定她一生都要與輪椅作伴。更為不幸的是,她的語言和運動中樞神經(jīng)受到重創(chuàng),成了別人眼里永遠“長不大”的女孩:到了入學年齡,當別的孩子歡聲笑語出入校園,在親人百般呵護和關(guān)愛下歡度童年時光時,小小年紀的她卻只能坐在輪椅上,媽媽帶她去過許多幼兒園和小學校,竟沒有一家敢于接收她的“訴求”。
她兩歲多時,媽媽迫于生計,不得不走出家門,拜師學習裁縫手藝,而后開了一間裁縫鋪。從此,她便在縫紉機聲中度過童年,媽媽做活,她蜷縮在衣服堆里,渴了餓了時,媽媽邊做衣服邊喂她吃點東西。
16歲,有著花樣面孔和純真笑容的她還大字不識一個,上學的機會越發(fā)希望渺茫,而近于絕望了。恰在這時,一個人的出現(xiàn)改變了她的命運。這個人就是一家特殊教育學校的校長。
有一天,這位校長偶然走進她媽媽開的裁縫鋪,登門要做一件衣服時,低頭看見衣服堆里還有個身患重度殘疾的女孩,心里一疼,忍不住深感憐愛和惋惜。強烈的職業(yè)責任感讓女校長無法割舍,決定把她作為特殊生,招至自己的特殊學校就讀。聽到這個消息,她恍若夢中,求學欲望十分強烈,她格外珍惜這個“遲到”的入學機會。
入學后,她有手卻不能寫字,上課時就聚精會神聽老師講課。課后或考試時,她通過發(fā)出咿呀聲請同學或老師代筆做作業(yè)和考試。在校期間為不給老師添麻煩,她幾乎一天不喝水或少喝水,克服生理困難而絕不叫苦喊累。功夫不負有心人,她多次被評為縣、市的“三好學生”和優(yōu)秀少先隊員。
18歲時,一直在精神和物質(zhì)上給予她關(guān)心和幫助的一位縣領(lǐng)導,得知她對電腦非常感興趣,很快掏錢為她購置了一臺電腦。然而,她的雙手完全不聽使喚,如何操作鼠標和鍵盤呢?無奈之下,她決定別樣嘗試,使用自己的臉頰、鼻尖和下頜代替雙手,一切從零開始自學電腦。
終于,她可以使用電腦打字、寫作業(yè)和與人交談了。鼻尖磨破了,下頜紅腫了,但她樂此不疲,每天放學回家后,除做作業(yè)和看電視外,網(wǎng)上寫作成了她勤奮耕耘的新生活。兩年過去,她用臉頰挪動鼠標,用鼻尖和下頜敲擊鍵盤,在網(wǎng)上“筆”耕不輟,發(fā)表詩歌20余首,日記300多篇,寫作水平取得長足進步,甚至突飛猛進。誰能想象,這一篇篇詩歌和日記背后,她經(jīng)歷多少酸甜苦辣和巨大艱辛。每一個字、每一首詩歌或每一篇文章,需要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唯有她心里最為清楚。
這位只接受過六年特殊教育的堅強女孩,以常人想不到的特殊方式書寫人生,創(chuàng)造了生命奇跡。五年后,她23歲,已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20多萬字。這一年,她飽含深情、感恩和洋溢著青春和愛的散文與詩歌,集結(jié)成著作《不屈的天使》獲得正式出版,并實現(xiàn)了她堅持多年苦苦追求的作家夢。
1985年,她出生在沈陽市一個普通家庭,2006年被選為“感動遼寧十大新聞人物”。2011年8月的一天,27歲的她再度攀登生命的新高點,由媽媽推著走進了《共享——沈陽殘聯(lián)通訊》編輯部,正試上崗成為雜志社里的一名編輯。2011年10月20日,她和她的《不屈的天使》一書在沈陽首次公開簽售,30分鐘就售出200多本,她的故事令不少讀者感動得當場落淚。
她叫趙晨飛,以非同一般的獨特方式和不屈信念,活出人生精彩,從而證實了活著的意義和價值。不久前,她被互聯(lián)網(wǎng)等媒體喻為“用鼻尖書寫人生的不屈天使”。
責任編輯:韓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