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外記者 紀雙城 青木 李珍 陶短房 ● 本報記者 崔杰通 王亮亮 ●柳玉鵬 汪析
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昨天閉幕,中外媒體的“長槍短炮”隨即向會后的總理記者會聚攏,爭睹溫家寶以中國總理身份出席人大記者會的“謝幕演出”。過去十幾年,總理記者會既是歷年人大會議的重頭戲,也是各國媒體與中國領導人定期舉行的“最近距離接觸”。昨天溫總理一共回答14位記者的提問,從涉及民生的房價、通脹、貧富差距,到人民幣匯率、藏人自焚,甚至王立軍事件,中國社會政治經(jīng)濟版圖中幾乎所有敏感議題都得到溫家寶的答復。BBC說,沒有想到中國總理會如此坦率,如此真情流露。與以往相同,一些西方媒體對中國政治改革議題投入很大關注,它們把溫家寶提到的“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功……文化大革命這樣的歷史悲劇還有可能重新發(fā)生”這句話,當做一種“警告”來解讀。但《紐約時報》提醒說,中國在通向社會主義民主道路上只會謹慎走小步。英國學者邁克·迪倫說,事實上中國走任何一條改革的道路,都不會手拿西方的地圖。
外媒聚焦溫家寶“吐心聲”
“溫家寶最后一次以中國總理身份出席人大記者會”,這條消息牢牢占據(jù)國際輿論昨天報道中國的重心。BBC題為“溫家寶動情告別”的文章說,對世界而言,一年一度的中國總理記者會本就是“接觸中國領導人的難得機會”,更少見的是,溫家寶此次回答記者提問時“如此動情,如此真情流露”。
BBC說,發(fā)出如此感慨是因為溫家寶在記者會之初便對擔任總理的9年中“許多事情沒有辦好”表達“遺憾”,為在其任期內中國經(jīng)濟和社會所發(fā)生的問題表達“歉疚”。他還提到“為國家服務整整45年”,“知我罪我,其惟春秋”。這些動情言語被BBC總結為“吐心聲”。文章還說,中國總理表示要在任期最后一年,“將像一匹負軛的老馬,不到最后一刻絕不松套”。
法廣中文網(wǎng)說,回顧溫家寶擔任總理的這么多年,中國度過非典、華中水患、汶川大地震、全球金融危機等重大事件,他的表現(xiàn)的確可受到相當程度肯定。不過,近年來物價上漲、房價急速攀高則引來不少民怨,而民生也越來越成為中國兩會的焦點。美國《華盛頓郵報》總結說,在長達3小時的記者會上,一種沉思的語調貫穿中國總理講話始終。
“溫家寶的話會讓那些謀求對中國產(chǎn)品加征高關稅的美國議員們沮喪”,美國《堪薩斯城星報》做出如此斷言,是因為溫家寶提到“人民幣匯率有可能已經(jīng)接近均衡水平”,該報認為這話的意思是“人民幣升值進程要結束了”。《澳大利亞人報》認同人民幣匯率是在美國國內激發(fā)反華情緒的一個“熱鍵”,但該報認為,中國總理更強調的是“將繼續(xù)加大匯改的力度”。
在昨天記者會結束后,很多國際媒體像上述兩家媒體一樣對中國總理的話爭相解讀,法新社翻譯溫家寶講話的稿件短時間內超過10條。在昨天中國總理回答的14名記者提問中,人民幣匯率只是敏感問題之一。路透社稱,在內政問題上,溫家寶提到兩岸關系、藏人自焚事件、香港選舉、房地產(chǎn)價格、政府債券、貧富差距、社會公平正義,甚至包括引發(fā)外媒關注的王立軍事件。在外交方面,則談到中美經(jīng)貿關系、敘利亞問題等。臺灣“中央社”稱,聽聞有記者問及王立軍事件,許多已顯疲態(tài)的記者精神立刻為之一振。路透社稱,中國總理向外界傳遞的信息是,中國將加大經(jīng)濟和政治改革力度,讓更多人分享財富,使經(jīng)濟增長更能適應當前困擾中國的內外風險。
“政治體制改革”,這似乎已成為近年來總理人大記者會上外國媒體最感興趣的話題,一些西方觀察家一直期待,這個詞能在中國激發(fā)出某種“化學反應”。美聯(lián)社說,溫家寶是談及政治體制改革最多的中國領導人。BBC稱,溫家寶談及此事時甚至觸碰了一個在中國很少被公開提及的話題——文革。他說,“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功……社會上新產(chǎn)生的問題,也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文化大革命這樣的歷史悲劇還有可能重新發(fā)生”。這句話迅速被國際媒體解讀為“警告”。俄新社猜測,被警告的對象是不積極推進地方民主的地方政府。
“中國致力于推進的政治改革未必是西方式的”,《華盛頓郵報》14日如此提醒?!都~約時報》也說,與以往一樣,溫家寶沒有明確說明進行什么樣的政治體制改革,他強調中國“社會主義民主”將“循序漸進”,而非大刀闊斧。法新社說,一些人因此批評中國的改革“只是說說而已”?!痘浇炭茖W箴言報》還抱怨,外國記者提問需提前與中方商量問題。
“中國走任何一條改革道路,本就不會手拿西方的地圖”。英國紐卡斯爾大學中國研究學者邁克·迪倫14日對《環(huán)球時報》這樣說。他表示,對西方而言,中國總理年度答記者問是“閱讀中國的一個機會”。在3小時答問中,中國總理將中國社會政治經(jīng)濟版圖中幾乎所有敏感議題都談到了,足以為關心中國未來的外國記者繪成一張采訪地圖。
世界因兩會打量中國
“中國兩會成為撥動世界經(jīng)濟的弦,兩會之初,全球股市因中國下調經(jīng)濟增長目標而下跌,14日,歐洲股市又因中國總理的承諾而上漲?!边@段文字14日出現(xiàn)在德國《世界報》上,文章認為,這說明“在債務危機下,世界真的害怕中國經(jīng)濟拋錨”。
隨著溫總理記者會結束,2012年兩會也正式結束。在西方輿論場,兩會常因“結果往往能事先預測”而被調侃為“橡皮圖章”,英國《經(jīng)濟學家》5日報道兩會文章配發(fā)的圖片甚至是一張中國邊防圖章。但有意思的是,國際媒體受兩會激發(fā)“打量中國”的文章卻在增多?!督?jīng)濟學家》文章也承認,中國人大全職人員的數(shù)量和專業(yè)水準都在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