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弘
摘要:對大興安嶺碧水鉛鋅多金屬礦床所處地質位置、地層、侵入巖、構造、蝕變與礦化特征及礦化蝕變帶特征的認識,淺析該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
關鍵詞:大興安嶺 碧水鉛鋅多金屬礦床 地質特征
中圖分類號: P61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Abstract: the greater hinggan mountains of lead-zinc polymetallic deposit in geological location, formation, intrusive rocks, structure, altered and mineralization characteristic and mineralized alteration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standing, analyses the causes and deposit prospecting marks.
Key words: the clear water lead-zinc polymetallic deposit geological features
大興安嶺碧水鉛鋅多金屬礦床位于1:5萬中?;黢R亞河幅(N51E023015)區(qū)域地質礦產圖中部,大地構造位置屬天山—興安地槽褶皺區(qū)額爾古納地塊額木爾山中間隆起帶與大興安嶺中斷陷帶(火山巖帶)的接和部位,大興安嶺成礦帶的北段,白卡魯山南坡有色金屬、金II級成礦遠景區(qū)的東部,北東向盤古河—卡馬蘭河斷裂帶與呼瑪河斷裂帶之間。礦床形成主要與多期次的次火山巖晚期熱液活動有關,礦床主要以鉛鋅為主,伴生金、銀、銅等有益組分。礦體圍巖為白堊系下統(tǒng)光華組中酸性火山巖。
1地層
礦區(qū)內地層主要為中生界下白堊統(tǒng)光華組和甘河組及第四系全新統(tǒng)。
甘河組不整合覆蓋在光華組之上。
2侵入巖
區(qū)內侵入巖主要為早白堊世的花崗斑巖,呈不規(guī)則的小巖株產出。
區(qū)內脈巖較發(fā)育,以閃長巖脈較為發(fā)育。巖脈均展布在中生代火山巖地層中,巖脈多呈北西向展布,大部分規(guī)模小,多呈脈狀或扁豆狀產出,閃長巖脈局部具蝕變和鉛鋅礦化現象。這些脈巖的生成時代應為燕山晚期的產物。
3構造
礦床位于大興安嶺火山巖帶北段,盤古河—卡馬蘭河北東向斷裂帶與呼瑪河北東斷裂帶之間,兩大斷裂構造控制了區(qū)內的構造格局。具體位于呼瑪河斷裂帶的次級斷裂構造—東西向上?;黢R亞河斷裂與北西向中?;黢R亞河斷裂之間,這兩斷裂構造派生了區(qū)內低序次構造的產生。區(qū)內有東西向、南北向斷裂及北西向斷裂和構造破碎帶,產生了一系列北西向的容礦構造。
東西向斷裂構造為區(qū)域上西吉諾—博烏勒山東西向斷裂帶的東延部分,延至礦區(qū)內,南北向、北東向、北西向斷裂是礦區(qū)內主要斷裂,這些斷裂為上?;黢R亞河斷裂和中?;黢R亞河斷裂的次級構造。
礦區(qū)內控礦構造主要是北西向構造,北西向構造破碎帶則為礦床主要容礦構造,已發(fā)現的礦體、礦化帶均賦存在北西向構造破碎帶內,同時北西向斷裂構造控制礦區(qū)內脈巖的展布方向,由北西向斷裂構造所控制的蝕變礦化帶均呈北西向展布,所以北西向斷裂構造是礦區(qū)內的主要控礦構造。
4蝕變與礦化特征
蝕變特征
區(qū)內熱液蝕變類型屬中低溫熱液蝕變。光華組和甘河組火山巖均具有一定程度的熱液蝕變現象,只是蝕變程度有所差異,近礦圍巖蝕變強,由近礦體向外蝕變程度逐漸變弱。由于礦區(qū)內具多期次的熱液活動,巖石遭受蝕變也具有多期次的特點,在近礦圍巖和礦體本身均可見強烈熱液活動沿裂隙形成脈狀蝕變,如面狀的硅化呈霏細—微細粒它形粒狀石英,鑲嵌—填隙生長或呈集合體形式存在,脈狀以細脈狀充填巖石裂隙中,在英安巖、流紋巖、流紋質含礫凝灰熔巖、流紋質凝灰?guī)r、安山巖中均見有硅化。
絹云母化、綠泥石化呈顯微鱗片狀集合體,呈短帶狀、波紋狀、不規(guī)則團塊集合體填隙密集分布。礦區(qū)內各種火山巖中普遍存在。
綠簾石化與綠泥石化相伴形成,呈面狀和斑點狀及沿裂隙形成細脈狀,斑點狀主要表現在巖石中的斑晶斜長石及角閃石完全蝕變無殘留,僅保有斑晶假象,安山巖中常見,該蝕變在其它火山巖中也不同程度發(fā)育。
碳酸鹽化呈隱晶—微細粒方解石等碳酸鹽礦物集合體,呈小團粒、短帶狀填隙,粒徑0.2—0.4 mm,另外可見兩期以上的方解石細脈沿裂隙形成,并互相穿切明顯。礦區(qū)內各種火山巖均有碳酸鹽化現象。
在英安巖、蝕變安山巖中普遍有黑土化(一種軟錳礦),在地表風化的巖石中最明顯,多沿裂隙和節(jié)理面形成。
礦化與蝕變關系密切,在早期的硅化相伴磁鐵礦化、黃鐵礦化;中期時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相伴黃鐵礦化、閃鋅礦化、方鉛礦化;晚期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相伴閃鋅礦化、方鉛礦化和黃銅礦化。
黑土化對指示找鉛鋅礦起到方向性作用,如發(fā)現黑土化即接近構造破碎帶或鉛鋅礦體。
在近礦圍巖中,硅化、絹云母化尤為強烈,與礦化關系尤為密切,見到這些蝕變即可見鉛鋅礦化,當裂隙發(fā)育處蝕變增強亦可見沿裂隙充填鉛鋅細脈及浸染狀鉛鋅礦。
礦化特征
礦區(qū)內金屬礦化現象較普遍,由于斷裂和裂隙發(fā)育,尤以構造破碎帶的發(fā)育,給熱液活動提供了充分的運移空間以及礦液富集的容礦構造,因此在這些構造中礦化比較普遍。
礦區(qū)內主要的礦化有方鉛礦化、閃鋅礦化、黃鐵礦化、黃銅礦化、孔雀石化、磁鐵礦化、褐鐵礦化及軟錳礦化等。與成礦關系密切,形成礦體和礦化體的主要為閃鋅礦化、方鉛礦化、黃鐵礦化、黃銅礦化。在地表氧化呈鐵帽狀、風化成土狀和蜂窩狀的氧化礦產出,并隨深度變化,氧化礦減少,硫化礦增多,深部為硫化礦,多以浸染狀、稠密浸染狀、團塊狀鉛鋅礦等產出。礦化集中產于構造破碎帶內,近礦圍巖中裂隙發(fā)育處形成充填細脈狀礦化,并形成鉛鋅礦體或礦化帶。礦區(qū)內的各種巖石均可見黃鐵礦化,尤其在流紋巖、英安巖及流紋質碎屑巖中黃鐵礦化尤為強烈。
5礦化蝕變帶特征
根據地表槽探工程揭露。礦區(qū)內已發(fā)現具找礦意義的礦化蝕變帶內的幾種近礦圍巖和容礦構造破碎帶中巖石均具前面敘述的蝕變礦化現象和特征。熱液活動使近礦圍巖產生不同程度蝕變。
構造破碎帶中礦化蝕變帶賦存礦體和礦化帶,說明構造破碎帶容礦構造,使成礦物質的熱液沿構造破碎帶富集形成了礦床內的多條礦體,當近圍巖中裂隙發(fā)育處見有充填脈狀、細脈狀的閃鋅礦、方鉛礦、黃銅礦等金屬礦物多與硅化形成的隱晶—微粒狀它形粒狀石英集合體相伴及絹云母化形成的鱗片狀絹云母集合體或綠泥石形成鱗片狀綠泥石集合體相伴密集分布,說明礦化蝕變帶內的礦化與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關系尤為密切。
6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
大興安嶺碧水鉛鋅多金屬礦床,其形成地質條件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礦床位于呼瑪河斷裂帶的次級構造東西向上?;黢R亞河斷裂與北西向中?;黢R亞河斷裂之間,這兩斷裂是主要的控礦構造,而它們的次級北西向容礦構造斷裂構造破碎帶則是熱液富集的最佳空間,礦床內的礦體均產于構造破碎帶內即說明了北西向構造破碎帶是容礦構造。
早白堊世的多次火山噴溢活動及花崗斑巖侵入活動和多次巖漿活動,尤為早白堊世火山噴溢晚期的潛火山巖,晚期熱液活動為成礦攜帶了大量成礦元素,充填于上述的容礦構造中形成了礦體。
晚侏羅世至早白堊世形成的火山巖中存在較高的成礦元素,經熱液活動成礦元素被激活、遷移、富集與熱液中的成礦元素一并充填沉淀于構造破碎帶內和裂隙中,為成礦提供了一定數量的成礦物質。
綜上所述,本礦床為陸相火山—次火山巖侵入活動有關的、中—低溫熱液礦床。脈狀礦床。
礦床的找礦標志有以下幾點:
北西向的構造破碎帶是主要的容礦構造,該構造是主要的找礦標志之一。
硅化、絹云母化、軟錳化(黑土化)等蝕變現象是主要的找礦標志。
物、化探異常可做為找礦標志之一。尤其化探異??勺鰹橹苯诱业V的有效標志。
早白堊世光華期的火山巖中Zn、Pb、Cu、Ag、Au的含量豐度值較高。也為成礦提供了一定量的物質來源,應加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