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梅 斯
為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從今年底開始,香港政府將禁止拖網(wǎng)漁船在香港水域捕魚,不少香港漁民要告別大海登上陸地。日前,《環(huán)球時報》記者深入香港漁民家中,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
在香港新界吐露港,《環(huán)球時報》記者登上64歲香港漁民姜北好“水上的家”,這艘編號“南9414”的漁船,是他們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正午一過,抽完兩支煙,姜北好會同兩個兒子、3個伙計起航了,從香港三門仔碼頭出發(fā),出吐露港海域,到大鵬灣、果洲外海,一路前行進入南海。等載著蝦蟹回港,已是深夜1時。卸貨之后,兒子和伙計們忙著分揀、裝箱。姜北好年紀大了,做完這些就留在船上睡覺。由兒子負責5時送貨到媽媽在附近大埔市場經營的魚店。除了一周休息一天和節(jié)慶日,自從6歲開始幫父親打魚,姜北好的日子就是這樣度過。
姜北好家族往上幾代人都生活在船上,他是別人口中的“疍家”,別人是他口中的“陸上人”。對此,姜北好解釋說,他更愿意被叫做“水上人”,“疍家”這個稱呼流傳雖廣,卻是蔑稱,是陸上人嘲笑漁民笨。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副教授廖迪生對珠江口的水上人家社區(qū)有多年的研究。他也證實了姜北好的說法。他告訴《環(huán)球時報》記者,傳統(tǒng)上,“疍家”都被看成最低賤的人,就是一些沒有土地的窮人,買一條破船,全家住到船上去,哪里有生存的機會,就漂泊到哪里?!隘D家”人講的是廣府話,在語言上與珠江口一帶陸上居民屬同一群體?,F(xiàn)在做研究的基本不用“疍家”這個詞,只是為了發(fā)展旅游業(yè),要用一些比較新鮮的東西吸引游客,才會提到“疍家”文化。
廖迪生還說,清朝中葉以前,“疍家”不可以參加科舉。陸地上居住的人不準他們上岸,不準他們讀書,也不愿意跟他們通婚。一直到上世紀50年代,香港人對水上人都非常歧視,水岸之間分野明顯。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漁民上岸,后代的教育得以慢慢改變。跟同齡的朋友們一樣,姜北好沒上過一天學,靠自學認識大部分漢字。不過他的5個子女都讀到中學,但是只有兩個子承父業(yè),別的都上了岸,或者開小巴、或者做導游。
上世紀7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打魚賣錢多了,漁民的經濟地位提高。漸漸地,住在船上的居民在香港已經很少見,大多數(shù)人與普通居民沒什么區(qū)別。水上人家或者上岸成為市民,或者轉型發(fā)展觀光漁業(yè),靠吸引食客上船消費謀生。
20多年前,姜北好就已經在陸地上有了房子,現(xiàn)在他與妻子、兒子、兒媳以及孫子輩一起,有一個50多平方米的房子。雖然“上岸”了,但他一年仍然超過300天吃住在船上。即使在休漁期,他也會在不禁漁的水域工作。
據(jù)《環(huán)球時報》記者了解,如今在香港已經很難找到50歲以下打漁為生的人了,不過,下一代對“疍家”這個文化身份的認同依然存在,維持著既有的一些社會關系,他們喜歡住在漁區(qū)附近,比如筲箕灣、香港仔,也保持著一些獨特的風俗習慣,但他們也在高樓林立的中環(huán)朝九晚五地上班。漁民也積極參政議政,在香港特首選舉1200人的選委會中,漁農屆別有60名選委,在本屆特首選舉中,他們中有57人提名梁振英。
“現(xiàn)在一網(wǎng)下去,拉上來的啤酒瓶、易拉罐往往比蝦蟹還多?!苯┠陙恚焙冒l(fā)現(xiàn)魚一天天變少,為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從今年年底開始,香港政府將禁止拖網(wǎng)漁船在香港水域捕魚。面對即將走到盡頭的漁民生涯,姜北好想轉型做觀光漁業(yè),收起幾十年的拖網(wǎng),帶游客出海釣魚、游覽,講解水上人文化,不過這個很難,需要海事處等很多部門的審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