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 南京 210093]
改革我國退休年齡的研究綜述
□司馬媛[南京大學 南京 210093]
隨著人口老齡化和預期壽命的延長,改革當前的退休年齡提上議程。本文從人口年齡結構、預期壽命、養(yǎng)老金支付壓力、就業(yè)和勞動力市場、企業(yè)競爭力、起始勞動年齡和人力資本以及相關理論等七個方面對學者們的觀點進行述評,論證了延遲退休年齡的合理性,并對審慎推遲當前退休年齡的觀點有所述及。最后指出調整退休年齡應當選好時機,循序漸進,并積極探索彈性退休制度作為過渡手段。
延遲退休;退休年齡;養(yǎng)老基金;就業(yè)
退休年齡是指一個國家從社會進步和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出發(fā),根據人口的平均壽命及勞動力供應狀況等因素,對勞動年齡所作的上限規(guī)定。由于它與工作年限和養(yǎng)老金的領取資格掛鉤,一國對退休年齡的規(guī)定至關重要,直接關系到每一個勞動者的實際權益和整個養(yǎng)老保險制度的平穩(wěn)運行。我國退休年齡源于上個世紀50年代的規(guī)定,即男職工滿60周歲,女干部滿55周歲,女職工滿50周歲;一些特殊行業(yè)的職工,如從事井下、高空、高溫、特別繁重體力勞動或其他有害健康會造成職業(yè)病的,可在法定退休年齡基礎上再降低5年退休(女45周歲,男55周歲)。半個世紀過去,我國的經濟、社會、國民生活水平和身體素質狀況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一退休年齡規(guī)定卻一直沿用至今;伴隨席卷全球的老齡化浪潮和我國養(yǎng)老基金支付壓力的劇增,改革我國偏低的退休年齡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并納入政策研究者和制定者的議程。
退休年齡的制定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潘錦棠[1]和鄭功成[2]都認為人均預期壽命、初始勞動年齡、勞動環(huán)境與工作性質、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養(yǎng)老保險基金儲備、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等因素會影響退休年齡的確定。林寶認為現代退休制度主要出自兩個動機,一是提供養(yǎng)老保障,二是緩解就業(yè)壓力,前者的功能處于第一位。因此確定退休年齡時,要同時考慮對養(yǎng)老保障體制和就業(yè)狀況的影響[3]。朱棱將人的年齡分為年代年齡和生理年齡,在確定退休年齡時,應該同時參考生理年齡、心理年齡和社會年齡。除人均壽命、勞動力供求關系、教育年限等之外,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也是影響退休年齡的重要因素。如果退休人口與勞動年齡人口的比例不斷提高,即贍養(yǎng)率提高也會促使政策制定者延長退休年齡[4]。陳凌、姚先國認為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養(yǎng)老保險制度改革方向、勞動力市場和就業(yè)狀況會對退休年齡產生影響[5]。汪澤英根據國外學者的研究,發(fā)現影響勞動力退休年齡的因素有四個:政策因素(社會保障政策、企業(yè)年金政策)、經濟因素(財富與資產、收入水平)、勞動力市場狀況(市場分割、勞動力需求、工資率)以及個人因素;其中個人因素又可分為主觀因素(折扣率、空閑偏好、保留工資)、客觀因素(年齡、性別、民族)和主客觀因素(健康水平、預期壽命、職位、配偶)[6]。
不同學者對改革我國退休年齡的意見不一,但從長遠來看,大部分學者所持的觀點是贊成推遲退休年齡。筆者對這些支持改革者的論據進行了歸納,發(fā)現學者們主要是圍繞以下幾個角度對這個問題進行了闡釋。
人口老齡化是20世紀下半葉在歐美發(fā)達國家首先出現的重大社會問題,又稱為“銀發(fā)浪潮”。改革退休年齡的議題直接是由這一浪潮促發(fā)的。形成人口老齡化的原因在于:收入水平提高、醫(yī)療技術進步導致平均壽命延長,生育率下降導致少年比重下降。此外,何時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一代人進入老年,直接決定了一個國家或地區(qū)進入老年型社會的具體時間[7]。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突變的成因與發(fā)達國家明顯不同,它是由我國特殊的人口政策和上個世紀中期的生育高峰共同造成的,其中計劃生育政策導致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底部急劇萎縮,其次人均壽命的延長伴隨出生高峰期人群開始進入老年,導致我國只用了18年左右的時間就完成了發(fā)達國家將近60年才完成的老齡化過程。據資料顯示,到2050年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將占到總人口的27.43%,人口贍養(yǎng)率①將從2000年的15.6%增加到2050年的48.49%,即平均兩個勞動人口要贍養(yǎng)一個退休老人。
人口老齡化將給社會保障制度尤其是其中的養(yǎng)老保障制度帶來巨大的沖擊。曾旭認為人口老齡化給家庭帶來沉重的贍養(yǎng)負擔,對社會提出了生活保障和心理安撫等更多的要求,并影響社會的消費與投資[8]。符齊華的觀點是人口老齡化一是加大了老年人口的贍養(yǎng)比,政府用于離退休職工的養(yǎng)老金支出增加;二是制度內贍養(yǎng)率②提高使得養(yǎng)老保險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三是老年人口比例的提高必然會增加醫(yī)療、護理等需求,要開支更多的退休金,所以應該延遲退休[9]。
一般而言,退休年齡應隨著人均壽命的延長而提高。人均壽命的延長為提高退休年齡提供了客觀基礎[10]。上世紀50年代,中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男性為40歲,女性為42.3歲;到2000年這一預期分別增長到男性60.9周歲,女性72.4周歲,今天仍然沿用半個世紀前規(guī)定的退休年齡顯得不合適[11]。楊海燕認為依據過去人均壽命制定的退休年齡現在已經嚴重缺乏合理性與適應性[12]。羅元文提出我國退休年齡與人均預期壽命延長和人口老齡化的發(fā)展趨勢不相稱[13]。林義認為,人均壽命的延長不但從生理上為提高退休年齡提供了客觀基礎,而且社會重視人均壽命延長本身的經濟價值,又是提高退休年齡的決策基礎[14]。
人口老齡化給現行的養(yǎng)老保險制度的運行帶來嚴峻的挑戰(zhàn)。曾旭提到養(yǎng)老保險金支出主要應用在適齡老年人口,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自然導致養(yǎng)老金支出大幅增長,而且增幅將呈現加速上漲的趨勢。1995年我國養(yǎng)老金支出為848億元,占當年GDP的1.39%;2000年我國養(yǎng)老金支出總額達到2115億元,5年時間翻了一番多,占當年GDP的2.13%;2005年,這兩個數據分別為4040億元和2.20%[8]。林寶提到,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養(yǎng)老保障體制潛伏著巨大的危機,一個是籌資模式轉變形成規(guī)模巨大的隱性負債,另一個是高達萬億元的個人賬戶空賬規(guī)模[3]。柳清瑞和苗紅軍認為我國養(yǎng)老保險制度存在供不應求的兩難困境。從出口看,主要是人口老齡化和預期壽命的增加導致養(yǎng)老金替代率上升;從入口看,主要是覆蓋率與遵繳率不高以及退休年齡過低導致基金籌集不足。他們主張實施有步驟的推遲退休年齡政策來改善養(yǎng)老金的收支均衡[15]。
養(yǎng)老基金的支付壓力是前文提及的兩個因素協(xié)同作用的結果,在一定時期收入一定的情況下,需要支付的養(yǎng)老金總額同領取養(yǎng)老金的人數與領取年限正相關。而領取養(yǎng)老金的人數受到退休年齡和人口年齡結構的影響,領取年限的長短同退休年齡與人口預期壽命有關。因此在人口老齡化和預期壽命趨勢不可逆轉的情況下,要緩解不堪重負的養(yǎng)老金支付壓力,延遲退休是目前最為可行的方法。周輝談到,緩解養(yǎng)老金支付壓力一般有幾種方法,一是增加在職者的繳費率,二是降低退休者的養(yǎng)老金替代率,三是增加政府補貼,四是延遲退休年齡。其中第一和第二種方法都難以推行,第三種方法有其必要性但政府財力有限,因此最現實、最有效的選擇就是延遲法定退休年齡,這樣既可以增加勞動力的繳費年限(增收),又可以減少養(yǎng)老金的給付(減支),雙管齊下。從世界范圍看,各國退休年齡也是逐漸推后的[16]。穆光宗也認為延遲退休的做法可以延遲養(yǎng)老金支付,從而一定程度上緩解養(yǎng)老金支付的當前壓力,同時相對增加工作人口和養(yǎng)老金收入,甚至緩解將來生育率下降導致的“生之者寡,食之者眾”帶來的勞動力短缺問題,保證社會財富的創(chuàng)造[17]。據《中國養(yǎng)老保險基金測算與管理》課題組的測算,我國退休年齡每延長一年,養(yǎng)老統(tǒng)籌基金可增收40億元,減支160億元,減緩基金缺口200億元[18]。鄧大松、劉昌平對退休年齡的敏感性分析得出,退休年齡每提高1%,基金缺口將縮小22.69%[19]。這些都證實了推遲退休年齡有助于改善養(yǎng)老金的供求失衡狀況。
在這個問題上,學者間存在爭議和分歧最大。部分學者認為延遲退休年齡不會對就業(yè)和勞動力市場造成負面影響。李珍認為低齡退休對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和經濟是有害的,要走出低齡退休有利于年輕人就業(yè)的理論誤區(qū)[20]。老年人早點退休就能給年輕人創(chuàng)造更多的就業(yè)機會源于一種古老而錯誤的“勞動力市場就業(yè)總量恒定假說”,事實上,經濟中沒有固定工作數量,可就業(yè)數量取決于供給曲線、需求曲線和均衡工資率[21]。一方面,隨著行業(yè)不斷高端化、專業(yè)化,老年人與年輕人的就業(yè)崗位間不存在絕對的替代關系[13],因而才會出現“招工難”和“就業(yè)難”并存的現象;另一方面,許多提前退休人員實際上并未真正退出勞動力隊伍,延遲退休年齡不過是把隱形就業(yè)顯性化。與他們持相同觀點的還有何平,他指出退休后再就業(yè)者往往有特殊的競爭優(yōu)勢,因為用人單位不需要為他們繳納社會保險費等,所以他們并沒有為年輕人騰出崗位[22]。因此,在結構性失業(yè)為主的我國,退休年齡與失業(yè)率之間沒有嚴格的依存關系[23]。
企業(yè)的用工成本主要是由工資和其他保險福利待遇組成的。我國社會保險的繳費率在世界范圍內都處于高位,這已經成為阻滯我國企業(yè)發(fā)展的沉重負擔,極大影響了企業(yè)的競爭力。利用“中國社會保險收支預測模型”預測出的結果是,在現行退休制度下,養(yǎng)老保險繳費率(包括企業(yè)和個人)逐年上升,2010年為23.86%,2020年為28.88%,2050年高達51.30%。但若將退休年齡提高,按男女職工退休年齡均延長到65周歲計算,繳費率將明顯下降,分別降至10.23%,12.26%和27.03%。由此看出,延遲退休是降低繳費率、減輕企業(yè)和個人負擔的有力措施[24]。李紅嵐用數據模型得出結論,隨著退休年齡的延遲,繳費率將呈現下降趨勢,退休年齡延長的幅度越寬,繳費率就越低,從而減輕企業(yè)負擔,促進企業(yè)發(fā)展,吸納更多勞動力就業(yè)[25]。
起始勞動年齡的后移與我國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增長直接相關。隨著我國義務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擴張性發(fā)展,越來越多達到勞動年齡的青年選擇繼續(xù)投資人力資本,結果是初始勞動年齡的后移。按照“中國養(yǎng)老社會保險基金測算與管理”課題組的抽樣調查數據顯示,參保職工就業(yè)的平均年齡為16歲,但其對2001~2050年中國城鎮(zhèn)在職職工平均就業(yè)年齡的預測表明,平均就業(yè)年齡將呈現5年遞增1歲的趨勢,即2005年和2010年的平均就業(yè)年齡分別為17歲和18歲[18]。在勞動年齡后移的趨勢下,若退休年齡不變,必然使每個勞動者的平均工作年限縮短,“一刀切”的強制退休制度將造成人力資本投入產出嚴重失衡進而導致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26]。有學者建議,我國應采取“晚進晚出”的就業(yè)政策[27]。張明麗等人還從人力資本的周期性角度論證了老年人具有專業(yè)技術和工作經驗上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他們的職業(yè)生涯與企業(yè)更為緊密,他們的工作態(tài)度更為積極,更富責任感,退休的低齡及其固化會造成人力資本的浪費[26]。
還有學者通過借鑒國內外相關理論來論證延遲退休的合理性。邵國棟、朱小玉、劉偉從“生命周期假說”(life cycle hypothesis)的視角分析了消費者收入和消費的“駝形分布”(即退休前收入高于其消費,形成儲蓄的積累;退休后,收入低于消費,形成反儲蓄的累加),隨著人均受教育年限和人均預期壽命的提高,會出現工作退休比(工作年限/退休生涯)減少以至個人自我供給滿足不了需求,陷入晚年貧困,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需要推遲退休年齡[28]。汪澤英研究了國外學者構建的理論假說和模型,從理性經濟人的角度對職工的退休行為進行了分析。他發(fā)現,對于處于法定退休年齡之前某一年齡的職工,是通過比較“創(chuàng)造”提前退休條件的風險與收益做出其退休時間計劃的。他還從實證的角度證明了“社會養(yǎng)老保險收益激勵模型”(其理論假設是如果養(yǎng)老保險凈財富的減少是因為養(yǎng)老金水平的增加不足以彌補由于養(yǎng)老金領取年限的減少導致的損失,工人具有早退休的經濟激勵)以及“動態(tài)隨機模型”更令人信服,確證了退休待遇水平是影響居民退休決策的主要因素[6]。高慶波等也提到我國現行的養(yǎng)老保險政策對參保者具有激勵其提前退休并同時參與勞動的效應[29]。
女性退休年齡的調整也是學術界關注的焦點。發(fā)達國家基本上實行的是男女同齡退休。在我國,女性的退休年齡平均要比男性低5~10歲,而女性的預期壽命卻長于男性。在這個問題上,大部分學者都贊同應該逐步延遲女性退休年齡。
吳佳莉主張把女性退休年齡與男性拉平,過低的退休年齡阻礙了女性事業(yè)上的進一步發(fā)展[30]。高慶波指出,偏低的養(yǎng)老金待遇促使許多女性“退而不休”,對勞動力市場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29]。覃福曉從法理的角度,認為婦女比男性早退休的政策與男女平等和憲法精神相違背[31]。駱勤也認為,男女同齡退休很有必要,它是婦女平等參與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從而經濟獨立進而實現政治、法律等各方面獨立的保證[32]。
盡管從長遠來看,調整我國當前的退休年齡是大勢所趨,但任何事情總有兩面性,這些學者主要是從下面兩個角度提出建議,認為應當審慎延遲退休年齡。
很多學者質疑的理由之一是推遲退休會導致就業(yè)崗位的減少和固化,勞動力市場進一步飽和從而加劇當前已經嚴重的失業(yè)問題。李紹光認為中國的情況與發(fā)達國家不同,中國剩余勞動力比重很大,因此延長退休年齡不影響就業(yè)的假設在中國未必成立[33]。劉鈞指出如果從現在起將法定退休年齡提高至65歲,由此增加的勞動人口將達到3000~4000萬人,這會使整個社會無法承受過大的就業(yè)壓力,因此短期來看,這一做法不現實[34]。周輝指出,延遲退休年齡的政策會導致企業(yè)人力資源流動速度明顯放緩,而且國外研究發(fā)現,企業(yè)中每有一個因延長退休年齡而留下的老年工人,相對應的就會少雇傭差不多一個新的勞動力[16]。李紅嵐用定量的方法構建了退休年齡與失業(yè)率的測算表,得出過快提高退休年齡會產生嚴重失業(yè)現象、造成社會動蕩的結論,所以應逐步提高退休年齡[25]。
李雪認為目前我國養(yǎng)老保險個人賬戶的空賬規(guī)模已達萬億,按照何平主持的《中國養(yǎng)老保險基金測算與管理》課題組的測算,我國退休年齡每延長一年減緩的基金缺口為200億元計算,延遲退休的作用可謂杯水車薪[35]。周輝指出延長退休年齡可能使許多原本未被制度覆蓋的人群拒絕參保,覆蓋面降低自然也減少了養(yǎng)老保險的收入,而且企業(yè)減少雇傭新的勞動力也會導致養(yǎng)老保險金的“費基”變小,從這個角度而言,許多學者認為的“延遲退休可以增加養(yǎng)老金收入”的觀點會受到一定沖擊,因此延遲退休年齡對養(yǎng)老金制度的持續(xù)性貢獻可能沒有預期那么大[16]。
目前在這個問題上,國內學者已多有涉及,并以定性描述為多,深入研究的較少。在退休年齡改革的時機把握上,林義指出考慮到退休政策的逆剛性特點,人們對調整習以為常的退休年齡往往需要較長的適應期,因而在人口老齡化壓力下,這一政策的調整與實施宜早不宜遲[36]。鄧大松、劉昌平根據人口發(fā)展的態(tài)勢,建議2015年后開始提高退休年齡[19]??紤]到勞動年齡人口在2016年前后將到達峰值然后開始下降,林寶指出,提高退休年齡的最佳時機就是在養(yǎng)老壓力急劇加大而勞動就業(yè)壓力相對減輕的時候[3]。
從制度安排上,很多學者建議實施彈性退休制度,它使退休養(yǎng)老保障更具靈活性。一方面可以減輕勞動力市場供求壓力,緩解失業(yè)矛盾;另一方面,更適應老年人心理狀態(tài)的調整[36]。在推行彈性退休時,應構建養(yǎng)老保險保障制度的激勵機制,對提前退休者加大給付的精算扣除,增加延期退休者給付額的精算調增幅度,以此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37]。
在具體調整方案上,朱棱提出采用最低工作年限法,即每一個退休對象都以42年工作年限作為退休的依據[4]。其他學者提出的方案盡管內容不盡相同,但都是按照“分步走”的指導思想,逐步漸進地提高法定退休年齡。林寶在考察了全國和部分城市的人口結構變化后設計了三種方案:1)2010~2015年,先將女性退休年齡統(tǒng)一提高到55歲,男性退休年齡不變,2015年~2030年女性退休年齡提高到60歲;2)2015年~2045年,男女退休年齡都提高至65歲,其中男性退休年齡平均每6年提高1歲,女性退休年齡平均每3年提高1歲;3)在1)的基礎上,2030年~2045年,男女退休年齡同步提高到65歲,平均每3年提高1歲。通過測算,方案二優(yōu)于方案三優(yōu)于方案一[3]。劉鈞采取了三步走的戰(zhàn)略,第一步,2020年前,退休年齡保持不變;第二步,從2020年就業(yè)壓力減輕起,每3年提高1歲,逐步把法定退休年齡提高到60歲或65歲;第三步,2050年以后,退休年齡可以穩(wěn)定在65歲[34]。熊必俊則認為,如果從2005年起,每5年把勞動年齡上限提高1歲,用25年的時間,到2030年提高到65歲,是完全可能的[38]。
綜上,筆者認為,在人口老齡化與人均預期壽命延長的客觀背景下,我國現行的法定退休年齡已日漸不合時宜,借鑒發(fā)達國家的經驗和通行做法,改革我國的退休年齡是大勢所趨。這也是防范我國養(yǎng)老統(tǒng)籌基金運行風險、減輕養(yǎng)老金支付負擔、提高企業(yè)競爭力和最大化人力資本利用的切實要求。短期來看,學者對延遲退休年齡在就業(yè)方面負效應的擔憂和疑慮是值得重視的,立即并大幅調整退休年齡存在的實際困難以及可能由此導致的風險也不能忽視。長期來看,必須審慎選擇合適的改革時機,這將直接關系到整個改革的成敗。在具體環(huán)節(jié)的把握上,筆者認為應遵循以下幾點:一是要避開就業(yè)高峰;二是要考慮地區(qū)發(fā)展、行業(yè)特點和勞動者類型的差異,分階段、有步驟地采取漸進調整措施;三是要兼顧不同階層社會成員的心理承受度和適應能力,畢竟改革只有得到社會公眾認可才能減少阻力;四是必須改革當前養(yǎng)老保險逆向激勵的制度設計,重視對勞動者的理性行為分析;五是在全面推行法定退休年齡改革存在困難的情況下,可以積極探索彈性退休制度并將其作為一種打開局面的過渡手段。
注釋
① 人口贍養(yǎng)率是考察一個國家養(yǎng)老負擔的重要指標,是指退休人數與在職職工人數的比率。
② 制度內贍養(yǎng)率是指社會保險制度內的退休職工與在職人口之比。
[1]潘錦棠.世界男女退休年齡現狀分析[J].甘肅社會科學, 2003, (1): 103-107.
[2]鄭功成等.中國社會保障制度變遷與評估[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299.
[3]林寶.中國退休年齡改革的時機和方案選擇[J].中國人口科學, 2001, (1): 25-31.
[4]朱棱.論法定退休年齡的界定與調整[J].遼寧大學學報,1999, (5): 25-27.
[5]陳凌, 姚先國.退休、養(yǎng)老和勞動力供給決策[J].中國經濟問題, 2000, (1): 22-30.
[6]汪澤英.中國城鎮(zhèn)職工退休時間實證分析與政策調整建議[EB/OL].[2011-05-29].http://www.doc88.com./p-38378565405.html.
[7]童星.社會轉型與社會保障[M].北京: 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2007: 151.
[8]曾旭.基于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社會保障研究[J].特區(qū)經濟, 2011, (1): 140-142.
[9]符齊華.延長法定退休年齡利弊談[J].中國保險,2004, (11): 29-31.
[10]林義.養(yǎng)老保險改革的理論與政策[M].成都: 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1995: 130.
[11]李珍.社會保障理論[M].北京: 中國勞動社會出版社, 2001: 228.
[12]楊海燕.關于我國推遲退休年齡問題的思考[J].中國經貿導刊, 2009, (19): 29.
[13]羅元文.養(yǎng)老保險制度中關于退休年齡的探討[J].市場與人口分析, 2001, (6): 46-48.
[14]林義.關于我國退休制度的經濟思考[J].當代財經,1994, (1): 9-13.
[15]柳瑞清, 苗紅軍.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推遲退休年齡策略研究[J].人口學刊, 2004, (4): 3-7.
[16]周輝.我國延遲退休年齡限制因素分析與建議[J].學術交流, 2011, (2): 136-140.
[17]穆光宗.延遲退休緣何成為潮流[J].人民論壇,2010, (10): 48-49.
[18]勞動保障部、社會保險研究所、博時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國養(yǎng)老保險基金測算與管理[M], 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209.
[19]鄧大松, 劉昌平.中國養(yǎng)老社會保險基金敏感性實證研究[J].社會保障制度(人大復印資料), 2002, (4): 22.
[20]李珍.關于退休年齡的經濟學思考[J].經濟評論,1997, (1): 87-92.
[21]韓文麗.當代中國人口社會養(yǎng)老保障制度的風險分析與道路選擇[D].成都: 西南財經大學, 2002.
[22]何平, 華迎放.論就業(yè)優(yōu)先[C]// 鄭功成, 編.全球化下的勞工與社會保障.北京: 中國勞動社會出版社, 2002.
[23]王清.調整我國退休年齡的依據分析[J].經濟縱橫,2000, (6): 29-30.
[24]雷小峰, 唐益軍.延長退休年齡完善養(yǎng)老保險[J].財經理論與實踐, 2002, (2): 33-34.
[25]李紅嵐.延長法定退休年齡可行性分析[C]// 載于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險研究所編.時機抉擇——中國社會保障體系構架.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2000.
[26]張明麗, 李方, 秦笑梅.我國退休制度的歷史沿革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 2011, (7): 50-52.
[27]楊艷琳.關于與我國再就業(yè)有關的十個重要問題的討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999, (5):10-18.
[28]邵國棟, 朱小玉, 劉偉.基于生命周期理論的延遲退休年齡合理性研究[J].云南社會科學, 2007, (5): 53-56.
[29]高慶波, 鄧漢.關于提高女性勞動者退休年齡的探討[J].婦女研究論叢, 2009, (11): 32-37.
[30]吳佳莉.中國女性職工退休年齡分析[J].人力資源管理, 2009, (8): 70-71.
[31]覃福曉.男女退休年齡的法理思考[J].學術論壇,2002, (5): 142-146.
[32]駱勤.養(yǎng)老保險制度中的女性利益問題探討[J].浙江學刊, 2004, (1): 205-207.
[33]李紹光.推動社會保障體系與市場經濟體制和諧發(fā)展[J].中國金融, 2005, (5): 24-25.
[34]劉鈞.我國社保制度改革兩難困境和選擇[J].財經問題研究, 2005, (1): 16-19.
[35]李雪.延長退休年齡解決養(yǎng)老金“空賬”問題的可行性研究[J].中共長春市委黨校學報, 2008, (1): 75-77.
[36]林義.我國退休制度改革的政策思路[J].財經科學,2002, (5): 66-71.
[37]黎文武, 唐代盛.彈性退休制度與養(yǎng)老保險保障制度整合初論[J].西北人口, 2004, (3): 39-42.
[38]熊必俊.人口老齡化與社會養(yǎng)老保險的可持續(xù)發(fā)展[C]// 鄭功成, 編.全球化下的勞工與社會保障.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2002.
Study Review on Reform of Retirement Age in Our Country
SIMA Yuan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Adjusting current retirement age is on the agenda with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and longer life expectancy.This paper makes a brief review of scholars’ standpoints from the aspects of age structure, life expectancy, pressure on pension payments, employment and labor market,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start of working age and human capital, and other related theories.Besides, it involves the viewpoints that we should postpone present retirement age prudently.The facts that the reform of retirement age needs to be implemented in the right time step by step, and that flexible retirement options could be regarded as means of transition are pointed out in the end.
postpone retirement; retirement age; pension fund; employment
C3
A
1008-8105(2012)03-0032-06
2012?05?08
司馬媛(1988?)女,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碩士生.
編輯 范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