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看來,“萬物充滿變化,從虛無中來,也將回歸于虛無。真正存在的,向來只有‘道而已?!辈⒄J為,“能明白這一點,即是至高智慧?!闭堘屃x一下這個“道”。
傅佩榮:“真正存在的,向來只有道而已?!薄@是道家基本觀點,在莊子《齊物論》中作了清楚表述。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先從我們所見的萬物來看,無不處于“變化”之中,都是從無到有,經歷一段時間之后,再從有到無。既然如此,我們若是試圖肯定眼前的這一切,包括我們自身的存在,不是必須先假設有一個恒存的、作為基礎、作為起源與歸宿的東西嗎?這個東西沒有名字,但必須永遠存在,那就是老子所謂的“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日道”。我們可以用不同名稱來描寫“道”,但是它的作用是萬物的起源與歸宿,則必須予以確定。老子與莊子也是由此建構了完整的道家思想。
你在講座中曾提到,孔孟圣人走的是一種“立體的人生”,能否詳細闡釋一下?
傅佩榮:孔孟所展現的是“立體的人生”,一般人則像是陀螺一樣,離開繩子之后就拼命旋轉,表面看來十分熱鬧,最后停止不動時,才發(fā)現自己是在原地打轉,沒有脫離很小的范圍。這是平面的人生?!傲Ⅲw”表示向上提升,像孔子認為自己從15歲立志求學,到30歲可以立足于社會,然后是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樣一路往上走,成就自身的修養(yǎng)功夫,抵達完美的地步。
孟子呢?他所描述的人生進展有六個層次,從“善、信、美”,繼續(xù)走向“大、圣、神”。他列為最高的層次是“神”,是“圣而不可知之”,也就是達到了人的思想所不可企及的高度。這種立體人生才可彰顯人格的尊嚴與價值。我認為,我們平凡人在學會孔孟思想之后,也可以取法乎上。
學習孟子思想,為現代人帶來啟示,但如何在個人現實工作與生活中應用呢?傅佩榮:孟子思想對現代人而言,至少有三點啟示。一,孟子擅長使用語言,發(fā)明了許多格言,既有象征意義,又有啟發(fā)作用,我們閱讀他的文章,對于傳統(tǒng)的文化與文字,會有親切的體悟。
二,孟子介紹了可取的修養(yǎng)方法,讓人以真誠之心,配合義與道,長期實踐,將可培養(yǎng)“浩然之氣”,感受自身的力量與天地正氣協(xié)調一致,活得充實而有勁。
三,孟子談到人生的快樂,強調一個人活在世間所需要的物質條件少之又少,只要能做到“反身而誠”,就是內心真誠坦蕩,就可以“樂莫大焉”?,F代人在工作與生活中,若能隨處學習孟子,也將能夠分享此種快樂。
在現代這樣一個越來越依靠流動性貨幣,全球經濟金融領域不斷掀起某種貨幣戰(zhàn)爭的社會,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仁和道德這些質素在做事業(yè)過程中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傅佩榮:商業(yè)競爭不論如何激烈,都離不開人與人的互動。這種互動規(guī)則是什么?依儒家的觀點,要考慮內心感受、對方期許、社會規(guī)范這三點:一,我對自己要做到真誠,就是一方面善盡職責,同時不能全依利害而定;二,對別人要求就須盡量溝通,以理性方式達成共識;三,社會規(guī)范要遵守,如果沒有規(guī)范,企業(yè)就不能經營。如交易契約之類的,那就要配合遵守。通常談生意,是在商言商,一切以合約為準。但是人與人之間也有情感與道義的互動。如果全依照法律與人來往,則商場類似戰(zhàn)場,你爭我奪,勾心斗角,就算賺了錢,也不易保持和諧關系,將來難免還有后患。因此,我認為儒家思想在今日仍有可操作性。
那如何將國學與管理企業(yè)結合呢?
傅佩榮:西方式管理只給企業(yè)家一種手段,以達成經營的目的,把員工只當成生產力。而中國式管理的觀念,是把人當做一個主體,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目的,而不僅僅是手段而已。我在講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相處時,對企業(yè)老板啟發(fā)最大。要我說,學儒家就兩個字:真誠。一般人認為,真誠很容易受騙,但實際上,儒家思想是雙軌并行的,一方面講“仁”,一方面講“智”。
有企業(yè)直接拿《弟子規(guī)》作為員工行為規(guī)范。我要強調的是,一定要說清楚為什么要照這個去做。《弟子規(guī)》是從論語的一句話“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剃”引申而成的一本小書。為什么講得對?當然還要看《論語》其他敘述。這樣來思考的話,國學作為管理一種方法,才能有真正效果。
你如何定義“成功”?一個人若要在社會有所成就,需要哪些基因和努力?
傅佩榮:所謂成功,不是靜態(tài)結果,成功的人生,不在于握有一副好牌,而在于把一手壞牌打得可圈可點。我理解的成功有四個條件:一,目標明確:不論在生命的任何階段,心中都應該有個目標,讓自己知道是為了什么而舌。
二,全力以赴:光有目標還不夠,還須朝目標前進。這時雖然辛苦,但充滿希望,也因而覺得充實。
三,自得其樂:成功的人一定是快樂的??鞓酚袃煞N,其一是把工作轉換為快樂,亦即一般所謂的樂在工作。其二是如果工作實在難以快樂,那么就努力在工作之外尋找快樂,這時就須考慮自己的興趣。我常向人推薦聽音樂和看電影,因為那是很容易取得的資源。
四,提升心靈:隨著年紀增長,成功的人一定不斷提升心靈的關懷層次,從自我中心到人我互動,再提升到超越自我。
我常想到“物質有時而窮,精神愈用愈出”這句名言,因而對于心靈的龐大潛能深具信心。
在你個人成長中,對你有深遠影響的導師是誰?
傅佩榮:在治學方面,影響我最大的是:方東美先生啟發(fā)我作創(chuàng)意的思考,余英時先生啟發(fā)我注意論證的材料。在做人處事方面,天主教的背景使我經常自我反省,常常想到自己的缺點與人生的短暫;儒家(以孔孟為主)則教我真誠待人,盡其在我;道家(以老莊為主)則教我如何自處,在面對生命的困境時可以安然自在。在生活態(tài)度方面,則我年輕時學習的蘇格拉底與加繆,都鼓勵我對自己負責,像“傾聽內心之聲”與“幸福不是一切,人還有責任”,都是我十分珍愛的座右銘。如果在這個世界中,讓你充分選擇,你最希望成為誰?為什么?
傅佩榮:這個問題實在不易回答。我從小喜歡學習,也佩服許多老師,但是有一點特別的,就是,我從來不會“羨慕”別人。也許是因為我反應有些遲鈍,在看到別人有任何成就時,內心只是為他高興,但卻從未想過要成為他。
后來我讀到《世說新語》,有一段是:大將軍桓溫對老朋友殷浩炫耀自己的成就,認為殷浩應該會羨慕他。結果殷浩說: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意思是:我和我自己來往已經很久了,我還是寧可做我自己。常常,我總是想“知足常樂”與“自得其樂”,所以過得還算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