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敏
血紅的天空下,一個抱頭尖叫的男子,充滿張力乃至粗暴的色彩,彌漫緊張、恐慌的情緒……《吶喊》在19世紀末面世時,收到的反應更多的是憎惡和批評。
但在今天,它可能是除了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之外,被“山寨”次數(shù)和翻新花樣最多的名畫,出現(xiàn)在卡通畫、明信片、T恤衫、孩子的搞怪面具上……
坎坷的《吶喊》
《吶喊》有4個版本,前不久,在紐約蘇富比拍賣行拍賣出1.2億美元的是唯一歸屬私人收藏家的一幅。其他3幅均在挪威首都奧斯陸,一幅收藏在挪威國家美術(shù)館,兩幅藏于蒙克博物館。
1994年2月12日,挪威利勒哈默爾市冬季奧運會開幕式,匯集了各國運動員、名流和記者。當天,天色未亮,兩個毛賊相互配合,借助梯子爬上挪威國家美術(shù)館二樓的窗戶,用錘子敲碎玻璃,輕而易舉地盜走了隨隨便便用金屬線懸掛在墻上的1893年版《吶喊》,然后裝進車廂揚長而去。當時,這幅畫估價7000萬美元。
當值的年輕警衛(wèi)面前有好幾個監(jiān)控電視屏幕,他卻愣是沒發(fā)現(xiàn)有人爬梯子破窗而入。等他終于發(fā)現(xiàn)異狀,《吶喊》早已消失,只看到盜賊留下的一張明信片,上面附言:“感謝可憐的安保系統(tǒng)?!?/p>
此案一出,連冬奧會都黯然失色。挪威警方拒絕了竊賊索要贖金的要求,最后在一個專門偵查藝術(shù)犯罪小分隊的幫助下,借用美國財大氣粗的蓋蒂博物館之名,放出欲收購《吶喊》的消息,終于在當年5月找回了這幅畫作。
據(jù)國際刑警組織估計,盜竊藝術(shù)品犯罪是國際非法貿(mào)易中僅次于毒品和武器走私的第三大犯罪種類,被盜的名畫中有九成無法找回?!靶疫\”的《吶喊》雖然找了回來,坎坷卻不止于此。
10年后的2004年8月22日,藏在蒙克博物館的1910年版《吶喊》與另一幅作品《圣母》一同被盜。一伙持槍蒙面人在光天化日之下闖進博物館,搶走了這兩幅名畫。幸而劫匪攜畫逃走的情景被路人拍了照。第二年,有消息傳出盜賊已燒毀兩幅畫作,但奧斯陸市政府仍重金懸賞追尋線索。直至2006年8月底,挪威警方才宣布找回了兩幅被盜名畫,卻沒有透露細節(jié)。
輾轉(zhuǎn)半個世紀的《沃莉的畫像》
名畫本身所承載的文化、歷史價值是難以用金錢估量的,一旦失竊,往往事關(guān)國家的臉面、民族的榮光。
2010年8月,埃及開羅馬哈茂德?哈利勒博物館收藏的凡?高畫作《罌粟花》,被人從畫框中切割后盜走。隨后的調(diào)查顯示,這家收藏著很多珍貴藝術(shù)品的博物館安全措施極為脆弱,館內(nèi)安裝的43個監(jiān)控攝像頭僅有少數(shù)幾個正常工作,警報系統(tǒng)完全失靈。
名畫失竊,埃及文化部副部長、博物館館長和安全部門負責人等11人獲罪。市值約5000萬美元的《罌粟花》1978年就曾失竊,失而復得后重回哈利勒博物館,卻再次落入賊手,至今下落不明。
2010年8月,奧地利維也納的利奧波德博物館從美國紐約接回了一位風塵仆仆、飽經(jīng)滄桑的“貴婦”——奧地利畫家埃貢?席勒1912年所作的《沃莉的畫像》。這幅畫作牽扯著一個久遠而曲折的故事:奧地利猶太裔女藝術(shù)收藏家萊亞?邦迪?雅雷在1925年之前收購了這幅席勒畫作。納粹德國1938年占領(lǐng)奧地利后禁止猶太人經(jīng)商,雅雷為了讓自己名下的畫廊免于被沒收的命運,她將畫廊賣給了一名納粹藝術(shù)收藏家。后者看見雅雷房間里掛著的這幅《沃莉的畫像》,要求帶走。但雅雷說那是她的私人收藏,不愿放手。她丈夫提醒她,那個納粹收藏家可能會阻礙他們的逃亡計劃。無奈之下,雅雷讓納粹收藏家拿走了她的心愛之物。
“二戰(zhàn)”結(jié)束后,這名納粹收藏家被捕,他的收藏品被奧地利政府接收,《沃莉的畫像》后來到了奧地利國家美術(shù)館。
雅雷始終沒有忘記那位“貴婦”。1953年,身在倫敦的雅雷托付奧地利收藏家魯?shù)婪?利奧波德替她找回這幅畫。后者用他自己收藏的另一幅席勒作品從美術(shù)館換回了《沃莉的畫像》。但雅雷直至1969年去世,也沒能拿回《沃莉的畫像》。
利奧波德的收藏后來組成了利奧波德博物館。1997年,博物館把館藏的《沃莉的畫像》等部分席勒畫作租借給紐約的現(xiàn)代美術(shù)館展出。兩年之后,美國法官一紙令下,將《沃莉的畫像》收繳。美方指控,《沃莉的畫像》屬納粹偷盜的贓物,應歸還原主——雅雷的遺產(chǎn)所有人。利奧波德博物館辯稱,利奧波德并不知曉《沃莉的畫像》是贓物。
最后,博物館與雅雷的遺產(chǎn)所有人達成協(xié)議,博物館向?qū)Ψ街Ц?900萬美元,于2010年換回了《沃莉的畫像》的擁有權(quán)。
“出手”就是“出頭”日
名畫被盜的故事幾乎個個是傳奇。大多數(shù)偷畫者并不是為了躲在閣樓里默默品賞藝術(shù)的神奇,名畫所能兌換的金錢才是他們追逐的目標。
也正因為如此,一些被偷走的名畫才有重見天日的機會。
《蒙娜麗莎》是巴黎盧浮宮的鎮(zhèn)館之寶,其實盧浮宮奇珍異寶甚多,《蒙娜麗莎》如今的地位分外顯貴,原因之一是曾經(jīng)差點失去。
1911年8月20日,時年32歲的意大利移民溫琴佐?佩魯賈等游客離館后,潛藏在盧浮宮的儲物柜中過夜——這是光顧美術(shù)館的偷畫賊常用的“留守”伎倆。第二天清早,他把《蒙娜麗莎》從畫框中取出,塞進衣服。一名不知情的水管工替他開了門,盜竊就此輕松完成。
此后,《蒙娜麗莎》在佩魯賈的床底下默默微笑了兩年多,任憑警方在外面四處搜尋。1912年12月,盧浮宮宣布放棄尋找《蒙娜麗莎》,它在墻上留出的空位由另一位文藝復興美術(shù)巨匠拉斐爾的《巴爾達薩雷?卡斯蒂廖內(nèi)》填補。
又過了一年,佩魯賈居然堂而皇之地把《蒙娜麗莎》出讓給位于意大利佛羅倫薩的烏菲齊美術(shù)館。美術(shù)館確定畫作為真品后報警,佩魯賈這才在自己的家鄉(xiāng)意大利被捕。
在審判中,佩魯賈打出“愛國牌”,聲稱自己是要奪回一幅被法國人擄走的意大利畫作;又說自己在法國時受到歧視,比如常被稱為“通心粉”。他的辯解大獲同情,法庭只判了他7個月零9天的監(jiān)禁。
佩魯賈44歲就去世了,但他可能是世界上最幸運的偷畫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