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韓柳文道關(guān)系論的三個層次

2012-04-13 02:13:20羅書華
關(guān)鍵詞:四川大學(xué)國語柳宗元

羅書華

(復(fù)旦大學(xué)中國古代文學(xué)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韓柳文道關(guān)系論的三個層次

羅書華

(復(fù)旦大學(xué)中國古代文學(xué)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文道關(guān)系是韓柳古文理論的核心。在這方面,人們多看到韓柳“文以明道”的論述,其實,韓柳的文道關(guān)系論包含了三個層次,一是文以明道,一是文本于道,一是道歸于文。正因為后兩個層次的存在,韓柳得以保持文學(xué)的相對獨立性,他們的道論才成為文論而不是純粹的思想論。缺少任何一個層次,對于韓柳文道關(guān)系的理解都不全面。

韓柳;古文理論;文道關(guān)系

韓柳古文理論有兩個支點,一是文,一是道,文與道的關(guān)系則是其古文理論的核心。提起韓柳文道關(guān)系,人們很快就會想到“文以明道”來?!拔囊悦鞯馈惫倘皇琼n柳文道關(guān)系的重要一維,然而,這并非韓柳文道關(guān)系的全部。要正確理解韓柳古文與古文運動,就應(yīng)注意到韓柳文道關(guān)系的其他維度。

一 文以明道

韓柳的志向在道而不在文,只是由于在現(xiàn)實生活中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宏道,以及道與文無法分離的原因,他們這才回到文學(xué)之中。而即使回到文學(xué)中,他們?nèi)匀徊荒芡鼞炎约旱拇蟮?。在他們心里,道永遠是第一位目的,文只不過是達到這個目的的途徑。韓愈說得清楚:“修其辭以明其道”,[1]“讀書以為學(xué),纘言以為文,非以夸多而斗靡也,蓋學(xué)所以為道,文所以為理耳?!保?]后面的“理”也就是“道”,前句與后句互文。也許在明道的過程當(dāng)中,他不知不覺地被文章所吸引,也許他人不太理解他的真義,韓愈還曾多次表白與辯解。在《答李秀才書》中,他說:“然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辭之好,好其道焉爾。”[3]在《答尉遲生書》中他也說:“愈又敢有愛于言乎?抑所能言者皆古之道?!保?]在《題哀辭后》中他也說:“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于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見,學(xué)古道則欲兼通其辭。通其辭者,本志乎古道者也?!保?]這些言論,是表白,也是一種自我提醒。

柳宗元并不是從一開始就以明道為目的,不過,沒過多久就回歸到道的軌道上。他說:“始吾幼且少,為文章,以辭為工。及長,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茍為炳炳烺烺,務(wù)采色、夸聲音而以為能也?!保?]在《報崔黯秀才論為文書》中他也說:“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學(xué)者務(wù)求諸道而遺其辭。辭之傳于世者,必由于書。道假辭而明,辭假書而傳,要之,之道而已耳。”[7]以為不管從寫作的角度看,還是從接受的角度(讀書)看,都應(yīng)該以道為準(zhǔn)的。道雖然離不開言辭,要依靠言辭來傳播,但接受者卻不應(yīng)忘記自己的目的是什么。接受既是這樣,寫作當(dāng)然更不在話下。

韓柳的寫作都是這種理論的忠實實踐,韓愈在《答竇秀才書》中反思自己少年時雖然“發(fā)憤篤專于文學(xué)”,但是因為“不通時事”,“學(xué)不得其術(shù)”,因此作品“皆符于空言而不適于實用?!保?]就清晰地折射出他成熟時期為道而文,而不是為文而文的創(chuàng)作風(fēng)貌。與此相應(yīng),他們對古代作品的接受、分析、批評,也是以有道無道、道醇道疵作為標(biāo)準(zhǔn)。柳宗元作《非國語》,對《國語》進行清理與批判,就是因為“左氏《國語》,其文深閎杰異,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說多誣淫,不概于圣。余懼世之學(xué)者溺其文采而淪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堯、舜之道。”[9]他在《答吳武陵論非國語書》中也說:“夫為一書,務(wù)富文采,不顧事實,而益之以誣怪,張之以闊誕,以炳然誘后生,而終之以僻,是猶用文錦覆陷穽也。不明而出之,則顛者眾矣?!保?0]在《與呂道州溫論非國語書》中又說:“嘗讀《國語》,病其文勝而言尨,好詭以反倫,其道舛逆。而學(xué)者以其文也,咸嗜悅焉,伏膺呻吟者,至比六經(jīng),則溺其文必信其實,是圣人之道翳也?!保?1]在他看來,文章的目的在于道,如果書著文章偏離道的軌轍,那就無異于文錦覆井,文章寫得越漂亮越有文采,就越讓人沉迷在文采中不能自拔,越讓人掉進陷阱當(dāng)中,而與道的距離當(dāng)然也就越遠,可以說是有百害而無一益。

站在現(xiàn)在的立場看,韓柳這樣強調(diào)文章中的道,多少有些重道輕文的傾向。不過,考慮到韓柳本來是天才的文章之士,他們這樣說,其實不無自警的意味。另外,六朝以來,文筆兩分,文章與道日趨分離,所謂“文章道弊五百年矣”。[12]入唐以來,由于科舉考試中帖經(jīng)、特別是詩賦比重的增大,士子們越來越不重經(jīng)學(xué),文與道的分離狀態(tài)并沒有得到彌合。廣德元年(763)楊綰上《條奏貢舉疏》說:“近煬帝始置進士之科,當(dāng)時猶試策而已。至高宗朝,劉思立為考功員外郎,又奏進士加雜文,明經(jīng)加帖經(jīng),從此積弊寖而成俗。幼能就學(xué),皆誦當(dāng)代之詩,長而博文,不越諸家之集,遞相黨與,用致虛聲,六經(jīng)則未嘗開卷,三史則皆同掛壁,況復(fù)征以孔孟之道,責(zé)其君子之儒者哉!”[13]清楚地反映了當(dāng)時的狀況。賈至不僅對楊綰的說法表示贊同,甚至還認為帖經(jīng)、詩賦的考試,直接導(dǎo)致了“末學(xué)之馳騁,儒道之不舉”,最后“致使祿山一呼而四海震蕩,思明再亂而十年不復(fù)?!保?4]雖然陳子昂、李華、蕭穎士、獨孤及、梁肅、柳冕等也一直在呼喚道的歸來,但是情況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將韓柳“文以明道”放到這個背景上來考察,就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對“道”的強調(diào),不僅不是偏頗,相反,恰恰是形勢的急需。正是因為有了道,他們的文章這才有了充實的內(nèi)容和強勁的發(fā)展動力,而古文也得以在道的帶動下全面復(fù)興。

二 文本于道

將道作為文的目的,而將文作為實現(xiàn)道的途徑,固然促進了道的回歸及文道的結(jié)合。不過,嚴(yán)格說來,目的途徑的說法還是把道與文看作兩件不同的事物。好在這并不是他們對文道關(guān)系的唯一認識。在更多的時候,他們還是從本源與呈現(xiàn)的角度來認識道與文的關(guān)系。

韓愈在著名的《答李翊書》中,一下筆就說:“生之書,辭甚高而其問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誰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歸也有日矣,況其外之文乎?”以為文是道德的外表,言下之意,道德是文的內(nèi)里,有道德,也就自然有文章。接下來他又進一步闡述說,要學(xué)習(xí)古文,“則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養(yǎng)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保?5]以為文章是枝葉和果實,道德則是根本;文章如光,道德就像是這發(fā)光的膏油。文章的關(guān)鍵不在文章自身,而在于道德修養(yǎng)。根深才能葉茂,根深自然葉茂;膏厚才能光曄,膏厚自然光曄。也就是說,它們其實是屬于同一個有機的生命整體,而不是分離的兩個事物。在《答尉遲生書》中,他也說:“夫所謂文者,必有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實。實之美惡,其發(fā)也不揜。本深而末茂,形大而聲宏,行峻而言厲,心醇而氣和?!保?]而《進學(xué)解》中也有“閎其中而肆其外”[16]這樣的名言。這幾句話中的“中”、“實”、“本”、“形”、“行”、“心”,合起來也就是“道”;“發(fā)”、“末”、“聲”、“言”、“氣”也可以說是“文”,或者說與文相對應(yīng)。都是從本體的角度來認識文道關(guān)系。

柳宗元雖然沒有像韓愈那樣明確地說道文是一體本末,但是許多相關(guān)論述也包含了相近的意思。他說:“斯取道之內(nèi)者也。今世因貴辭而矜書,粉澤以為工,遒密以為能,不亦外乎?”[7]“大都文以行為本,在先誠其中……道茍成,則愨然爾,久則蔚然爾。源而流者歲旱不涸,蓄谷者不病兇年,蓄珠玉者不虞殍死矣。”[17]他稱贊叔父“植于內(nèi)而文于外”,[18]稱賞杜周士“其道不撓,好古書百家言”,“積為義府,溢為高文”,[19]都隱含了道為內(nèi),文為外;道為本,文為末;道為源,文為流的意思。以為有內(nèi)就有外,有本方有末,有源才有流,先道后有文。

客觀地說,道本文末的觀念并不是韓柳的獨創(chuàng),前人對于這點也多有論說,這個觀念與他們自己的目的途徑說也不盡相合。不過,前人往往只有理論上的論述,而缺乏創(chuàng)作實績的支撐。只是到了韓柳,這才真正在寫作上踐行這樣的理論,將它們發(fā)展成深入人心、深入散文的重大命題。

三 道歸于文

韓柳既以道為文的目的,以道為文的根本,確實有一些重道輕文的意味。不過,在另一方面,韓柳對于文的重要性和獨立性也有清楚的認識。

韓愈在談到文道關(guān)系的時候,有時會將文看作道的附庸,但也有不少論述很難分清文道的先后輕重,比如他說:“然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辭之好,好其道焉爾?!保?]“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辭。”[20]文道就算有些先后輕重,差別也是微乎其微了,似乎它們是互為起點和終點,頭銜尾,尾連頭,循環(huán)傳動的關(guān)系。對于莊子、屈原、揚雄、司馬相如等人,韓愈多有微辭,可是,《送孟東野序》與《答崔立之》中卻又分別稱他們?yōu)椤吧气Q者”和“古之豪杰之士”。文道之間略有矛盾,而大體統(tǒng)一。

相對說來,柳宗元對于文的獨立價值看得更加清楚,也更加強調(diào)。他說:“君子病無乎內(nèi)而飾乎外,有乎內(nèi)而不飾乎外者。無乎內(nèi)而飾乎外,則是設(shè)覆為穽也,禍?zhǔn)氪笱?有乎內(nèi)而不飾乎外,則是焚梓毀璞也,詬孰甚焉!于是有切磋琢磨鏃礪栝羽之道,圣人以為重?!保?1]“文之用,辭令褒貶,導(dǎo)揚諷諭而已。雖其言鄙野,足以備于用。然而闕其文采,固不足以竦動時聽,夸示后學(xué)。立言而朽,君子不由也。故作者抱其根源,而必由是假道焉?!保?2]將無內(nèi)與無外相提并論,其實也就是將有內(nèi)與有外、道與文等量齊觀。就算是將文當(dāng)作達道的工具,它也是非同一般的、具有獨立價值的工具。正因為這樣,他一方面對于《莊子》、《列子》、《國語》的思想內(nèi)容或者“道”的缺陷提出非議,另一方面對它們的文的成就卻持贊賞口吻。如說《列子》“其文辭類莊子,而尤質(zhì)厚,少為作”,[23]《國語》“深閎杰異”。[24]

韓柳對于道的強調(diào),本來就有中和天性中喜好文學(xué)的因素,既然如此,就算他們極力想用道來平衡或掩蓋,也未必能夠真正將文忘懷。柳宗元自己就坦承:“凡人好辭工書者,皆病癖也。吾不幸蚤得二病。學(xué)道以來,日思砭針攻熨,卒不能去,纏結(jié)心腑牢甚,愿斯須忘之而不克?!保?]他們雖然強調(diào)從道出發(fā),以道為目的,卻常常給人以沉浸在文中的印象。對于這點,后人多有評說。吳孝宗說:“古之人好道而及文,韓退之學(xué)文而及道。”[25]程頤也說韓愈:“學(xué)本是修德,有德然后有言,退之卻倒學(xué)了?!保?6]朱熹更說他:“第一義是去學(xué)文字,第二義方去窮究道理。”[27]“喚做要說道理,又一向主于文詞。”[28]“只是要作好文章,令人稱賞而已?!保?9]王守仁更是語帶不屑地說:“退之文人之雄耳?!保?0]清人錢大昕也說:“魏征、陸贄之論事,劉蕡之對策,皆經(jīng)國名言,所宜備錄。至韓愈《進學(xué)解》、《平淮西碑》,柳宗元《貞符》、《與許孟容書》之類,文雖工而無裨于政治?!保?1]這些說法固然多帶道學(xué)味,但是指出韓柳主要以文勝而不是以道勝,卻與事實大體吻合。

韓柳以道作為文的目的,又以道為文的根本,但結(jié)果卻是道歸于文,文道合一。對于文的相對壓制沒有成就他們的道,對于道的強調(diào)卻成就了他們的文。雖說他們的儒道在思想史上也可以占據(jù)一定的篇章,但它們還不足以形成“古道運動”,更不要說與文學(xué)史中的“古文運動”相比。這在政治史、思想史上也許是損失,但在散文學(xué)史上卻不能不說是一種幸運。柳宗元在《答嚴(yán)厚輿論師道書》說:“馬融、鄭玄者,二子獨章句師耳。今世固不少章句師,仆幸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樂而望吾子者矣。言道、講古、窮文辭以為師,則固吾屬事?!保?2]明確表示自己不做章句師,明確表示自己以“言道講古窮文辭”為己任,“言道”與“講古”與“文辭”三者并提,最為準(zhǔn)確地反映了他們心目中的文道關(guān)系。

[1]韓 愈.爭臣論[M]//屈守元,常思春.韓昌黎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1996:1170.

[2]韓 愈.送陳秀才彤序[M]//屈守元,常思春.韓昌黎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1996:1668.

[3]韓 愈.答李秀才書[M]//屈守元,常思春.韓昌黎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1996:1527.

[4]韓 愈.答尉遲生書[M]//屈守元,常思春.韓昌黎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1996:1462.

[5]韓 愈.題哀辭后[M]//屈守元,常思春.韓昌黎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1996:1500.

[6]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M]//柳宗元集:卷 34.北京:中華書局,1979:873.

[7]柳宗元.報崔黯秀才論為文書[M]//柳宗元集:卷34.北京:中華書局,1979:886.

[8]韓 愈.答竇秀才書[M]//屈守元,常思春.韓昌黎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1996:1639.

[9]柳宗元.非國語序[M]//柳宗元集:卷43.北京:中華書局,1979:1265.

[10]柳宗元.答吳武陵論非國語書[M]//柳宗元集:卷31.北京:中華書局,1979:825.

[11]柳宗元.與呂道州溫論非國語書[M]//柳宗元集:卷31.北京:中華書局,1979:822.

[12]陳子昂.修竹篇并序[M]//陳子昂集:卷1.北京:中華書局,1960:15.

[13]楊 綰.條奏貢舉疏[M]//全唐文:第四冊(卷331).北京:中華書局,1983:3356-3357.

[14]賈 至.議楊綰條奏貢舉疏[M]//全唐文:第四冊(卷368).北京:中華書局,1983:3735.

[15]韓 愈.答李翊書[M]//屈守元,常思春.韓昌黎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1996:1454.

[16]韓 愈.進學(xué)解[M]//屈守元,常思春.韓昌黎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1996:1910.

[17]柳宗元.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M]//柳宗元集:卷34.北京:中華書局,1979:880 -881.

[18]柳宗元.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M]//柳宗元集:卷12.北京:中華書局,1979:294.

[19]柳宗元.同吳武陵送前桂州杜留后詩序[M]//柳宗元集:卷 22.北京:中華書局,1979:594.

[20]韓 愈.答陳生書[M]//屈守元,常思春.韓昌黎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1996:1529.

[21]柳宗元.送豆盧膺秀才南游序[M]//柳宗元集:卷22.北京:中華書局,1979:607.

[22]柳宗元.楊評事文集后序[M]//柳宗元集:卷21.北京:中華書局,1979:578-579.

[23]柳宗元.辯列子[M]//柳宗元集:卷4.北京:中華書局,1979:108.

[24]柳宗元.非國語序[M]//柳宗元集:卷44.北京:中華書局,1979:1265.

[25]吳 曾.韓退之學(xué)文而及道[M]//能改齋漫錄:卷8.北京:中華書局,1960:234.

[26]程 頤,程 顥.河南程氏遺書:卷18[M]//劉元承手編.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232.

[27]黎靖德.朱子語類:卷137.戰(zhàn)國漢唐諸子[M].北京:中華書局,1986:3273.

[28]黎靖德.朱子語類:卷 122.呂伯恭[M].北京:中華書局,1986:2952.

[29]朱 熹.滄州精舍論學(xué)者[M]//朱熹集:第七冊(卷74).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3901.

[30]王守仁.傳習(xí)錄上[M]//王陽明全集:卷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7.

[31]錢大昕.續(xù)通志列傳總敘[M]//潛研堂集:卷1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295.

[32]柳宗元.答嚴(yán)厚輿秀才論為師道書[M]//柳宗元集:卷34.北京:中華書局,1979:878.

(責(zé)任編輯 魏曉虹)

Three Levels of HAN Yu and LIU Zhong-yuan’s Theories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Literature and Doctrine

LUO Shu-h(huán)ua
(Centre for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Studies,F(xiàn)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

Theories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literature and doctrine is the core of HAN Yu and LIU Zhong-yuan’s ancient literature theories.In this respect,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HAN Yu and LIU Zhong - yuan’s theories of expressing opinions by literature.However,HAN Yu and LIU Zhong - yuan's theories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literature and doctrine include three levels:literature expresses doctrine;the foundation of literature is doctrine;doctrine is attributed to literature.It is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latter two levels that HAN Yu and LIU Zhong - yuan’s theories can maintain a relative independence and become literary theories rather than theories on thoughts.Each one of the three levels is indispensable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HAN Yu and LIU Zhong - yuan's theories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literature and doctrine.

HAN Yu and LIU Zhong-yuan;ancient literature theory;the relations between literature and doctrine

I207.62

A

1000-5935(2012)05-0001-04

2012-06-10

教育部基地重大項目“中國散文學(xué)史”(01JAZJD750.11-4404)

羅書華(1965-),男,江西泰和人,復(fù)旦大學(xué)中國古代文學(xué)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xué)研究。

猜你喜歡
四川大學(xué)國語柳宗元
《左傳》《國語》所見舊有繇辭及臨時自撰繇辭考辨
柳宗元
四川大學(xué)西航港實驗小學(xué)
江雪
兒童繪本(2019年22期)2019-12-06 07:38:18
《國語·周語》“奉禮義成”辨析
《國語》故訓(xùn)與古文字
早梅(節(jié)選)
百年精誠 譽從信來——走進四川大學(xué)華西眼視光之一
論“國語騎射”政策在清朝教育中的推行
四川大學(xué)華西醫(yī)院
榕江县| 沧源| 磐石市| 准格尔旗| 永寿县| 平湖市| 重庆市| 扎赉特旗| 靖西县| 温宿县| 三明市| 兴宁市| 万源市| 化州市| 汕尾市| 中牟县| 辽宁省| 定州市| 玛纳斯县| 临江市| 哈巴河县| 沐川县| 沂源县| 河津市| 黄平县| 金乡县| 吉林省| 遵义市| 额尔古纳市| 古交市| 平舆县| 杂多县| 兴山县| 阿图什市| 栖霞市| 富民县| 阿拉善左旗| 上栗县| 文成县| 疏附县| 仁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