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金剛
溫文爾雅詩言志
——重讀溫家寶總理引用詩文賞析《溫文爾雅》
□ 張金剛
【書 名】《溫文爾雅》
【作 者】汪龍鱗
【出 版】中國畫報出版社
【日 期】2010年9月版
2012年3月14日,溫家寶在總理任上第十年,也是最后一年的記者招待會上,開場便引用《素書》中的“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表明將在最后一年將恪守信義,而不稍加改變;受到嫌疑,能居義而不反顧,永遠和人民在一起。整場招待會中,不乏經(jīng)典詩文,表現(xiàn)出了一位詩人總理的博大情懷。
這不由想起2003年3月18日,新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第一次中外記者招待會上,引用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的詩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明誓,借以表達自己今后不論禍福、一心報國的工作態(tài)度。一句古詩文,令一位“鞠躬盡瘁、敢為天下先”的大國總理形象,頓時為世人所仰慕。
也就是從那時起,我開始留意有關溫總理的各種新聞報道,留意總理言論中引用的的古詩文,領略總理的講話風采,提高自己的詩文修養(yǎng)。今日,重讀汪龍鱗輯著的溫總理引用詩文賞析——《溫文爾雅》一書,不由感慨良多:題字“溫文爾雅”蒼勁流暢,簡介“讀古典詩文,悟政治智慧”寓意深刻,一支臘梅高潔傲骨,一襲淡色素雅大氣。一書在手,如藏至寶。
《溫文爾雅》全書分為“詩”和“文”兩大部分,共有103篇,包括31篇詩,72篇文;以溫總理在不同場合引用的一百多首傳統(tǒng)詩文名句為題,以文學賞析的形式解讀其背景出處,既有對文本的知識性分析,又有對原文義理的評述與闡發(fā)。并且闡釋了溫總理引用詩詞的語境和內(nèi)涵;展現(xiàn)了古典詩文在現(xiàn)代社會、政治生活中的獨特魅力;展示了一位大國總理溫文爾雅、經(jīng)綸滿腹的儒雅風范。
針對構建和諧社會,溫總理曾在看望季羨林老先生時,引用《管子兵法》中的“和合故能諧”,表明有了和睦、團結,行動就能協(xié)調(diào),進而就能達到步調(diào)一致;協(xié)調(diào)和一致都實現(xiàn)了,便無往而不勝。針對兩岸關系問題,溫總理曾在2003年的中外記者會上,引用《望大陸》一詩:“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xiāng);故鄉(xiāng)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引用絕妙、情真意切,令人動容、觸人心靈。從這些詩文中,我們讀到了溫總理與國家榮辱與共、為祖國嘔心瀝血的責任意識和民族情懷。
從“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出自《離騷》)中,我們讀到了總理的愛國之情;從“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出自《管子形勢解》)中,我們講到了總理的治國方略,從“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出自《離騷》)中,我們讀到了總理的民本思想……句句詩文,飽含了總理濃濃的愛國情懷和博大的政治胸襟,折射出總理深厚的文化積淀和無限的語言魅力,更向世人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和智慧靈光。
在時下國學日盛的嶄新時代,品讀《溫文爾雅》一書,定會讓國人受溫總理飽讀詩書、出口成章的榜樣影響,掀起誦讀國學、光大國學的熱潮。同時,溫總理日理萬機卻不忘讀書的求學精神,旁征博引、言之有物的講話風格,也將會引起當今政壇關于學習、文風的熱度思考。
《溫文爾雅》,值得研讀。相信,定會從中領略到一位詩人總理的溫文爾雅和卓然才學,讓自己的思想得到升華,靈魂得到洗濯,受益匪淺,受用終生。
溫總理日理萬機卻不忘讀書的求學精神,旁征博引、言之有物的講話風格,將會引起當今政壇關于學習、文風的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