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 棟
罕山,不是名山,350.4米的高度在科爾沁草原深處孤零零地聳立著,沒有一點大山的味道。
罕山,不會成為名山,因山上建有紀念成吉思汗的廟宇,名字正漸漸被人們淡忘,取而代之的是成廟的稱謂。
罕山,一座普普通通的山丘,盡染馬奶酒香,霍霍金戈鐵馬,無遮無攔地見證草原優(yōu)美的日出日落,如同馬頭琴上滑落茫茫草原的一個音符,給人莫名沉郁的懷舊幽思。
秋色漸濃,草原金黃。帶著一顆崇敬之心,我來到大興安嶺南麓的烏蘭浩特市,專程拜謁罕山……
烏蘭浩特市原名王爺廟,蒙古語譯為“紅色的城市”。罕山就座落在城區(qū)北側,是這個城市的制高點,站在上面俯瞰市區(qū)全貌,大有“一覽眾山小”的神韻。罕山因山上建有成廟而底蘊厚重,成廟因有罕山映襯而古香古色。
成吉思汗廟始建于1940年,與鄂爾多斯的伊金霍洛成吉思汗陵宮遙相呼應,被中外史學家和草原兒女稱為“西陵東廟”,是烏蘭浩特市一張獨有的名片。這座融漢、蒙、藏三個民族建筑風格于一體的廟宇,巍峨罕山之巔,保持一片蔚藍,造就一個英雄,敘述一個故事。
成吉思汗廟座北朝南,呈“山”字型,下方上圓,以主園路為中軸線,中間正殿高28米,東西兩側偏殿高16.62米,建筑面積822平方米,有9個大小尖頂,殿頂全用綠琉璃瓦鑲制,與粉壁朱門相輝映,氣勢宏大,左右對稱。
從山門到正殿有一條寬10米、長158米花山崗石砌成的81級臺階。臺階建有9組,每一組為9級。蒙古族崇尚“9”為數(shù)字之首,認為九九歸一預示著吉祥。在通往大殿臺階的兩側,栽有44棵蒼翠挺拔的迎客松,象征著成吉思汗44歲登基稱大汗,建立大蒙古國。
正殿圓頂中央懸掛藍色長方形匾額,上書蒙、漢“成吉思汗廟”兩種文字。大殿正中的大理石臺基上,座落著高2.8米、重2.6噸的成吉思汗金身銅鑄坐像,兩旁陳列元代兵器。東西偏殿陳列元代服飾、書簡、器皿。各殿天花板上繪有蒙古古代圖案,地上鋪有花地毯。壁上,有10余幅描繪成吉思汗豐功偉績的壁畫。
在罕山半山坡處,“神馬白駿”漢白玉雕塑、成吉思汗騎馬揮刀的黑色雕像,東西相向而立。悄息的風里,我用步伐丈量季節(jié),用耳朵思考聲音,在風里我與成吉思汗對話,我聽到了來自草原的聲音,聽到了戰(zhàn)馬的嘶鳴,聞到了罕山潮濕泥土發(fā)出的芬芳。
白與黑,凹與凸,甜美與苦難……英武、霸氣的一代天驕,彎弓射雕,逐鹿群雄,以草莽方式,沉重地擊潰了金、覆蓋了宋。成吉思汗55條1738字箴言,以草、行、隸、楷等字體在一塊塊大理石上,鐫刻下一代天驕馬背生命的博動,讓人感到草原恍如隔世的滄桑。
游成廟,我有一種震憾。成廟的整體布局,是草原上獨有的古列延營寨的再現(xiàn)。古列延,意思是“圈子”。蒙古族放牧時,氏族內(nèi)所有帳篷和車子排成一個環(huán)形圈子,氏族首領帳篷在中間。這樣安營的目的,既能保衛(wèi)首領的安全,又能抵御來自敵對部落或野獸的襲擊。隨著掠奪戰(zhàn)爭頻繁,古列延性質(zhì)發(fā)生了變化,被成吉思汗廣泛運用于軍事、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統(tǒng)治之中。成吉思汗統(tǒng)治的蒙古社會和軍隊,不管是安營還是遠征,都始終堅守以成吉思汗大營為核心的軍事布局,這一布局形式體現(xiàn)在成吉思汗廟的建筑風格之中,變形于一個平面布局,將整個古列延在一條直線上展現(xiàn),暗含環(huán)繞之意。從成廟的建筑布局看,中間最大的穹頂正殿,代表成吉思汗的大帳,兩側六個最小的偏殿,代表近衛(wèi)軍的營帳,再兩側較大的偏殿代表其將領的營帳。
在人類歷史演進的過程中,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總會孕育出所在民族生存發(fā)展的特殊標記。解說員告訴我,蒙古民族文化中,白色有特別神圣的文化內(nèi)涵,與漢文化的圣潔之意相近,有崇高吉祥的寓意。成廟基座通體白色,體現(xiàn)了蒙古人民對成吉思汗世世代代的崇拜。
翻開千年之前中國遼闊的版圖,可以醒目地看到,那時成吉思汗的疆域占據(jù)了世界三分之二地區(qū),除了西歐、印度和非洲一部分以及尚未開發(fā)的美洲以外,鐵蹄遠征到東歐,飲馬多瑙河畔,差不多把這個世界重新耕作了一遍。中原大地成為蒙古國的大汗領地,遼闊的西域成為了蒙古國的察合臺汗國,現(xiàn)在的龐大的俄羅斯那時成了蒙古國的金帳汗國,而兩河文明的發(fā)源地波斯灣,則是蒙古國的伊爾汗國。
世界在蒙古軍隊到來之前和到來之后,完全成了兩個樣子。正如湯因比所說,是成吉思汗把東西方世界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成吉思汗把各文明板塊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成吉思汗把靜止的割據(jù)的局面打破的。
風吹皺了一池碧藍秋水,風吹蕩開了科爾沁草原上蒙古包裊裊的炊煙。在這沉靜如海的草原上,記憶是時間長河兩岸的繁花,時間不僅不曾經(jīng)讓它風化,還給了它滋養(yǎng),讓它愈加美麗。在這秋色漸濃的日子里,自己融進成廟,融進了草原,在馬奶飄香的記憶里走近了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名為鐵木真,出生于公元1162年。就在他出生的那天,他父親也速該俘獲了強大的塔塔爾族主帥鐵木真,為紀念這次重大的勝利,按照蒙古族的習慣,遂以敵帥的名字為其命名。9歲時,鐵木真的父親在草原盛會上被塔塔爾族人毒死,敵人正在追殺他?;艁y之中,鐵木真顧不上騎馬,赤著雙腳奔跑在茫茫無際的草原上,開始了嗜血人生勇猛地博擊。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不斷從失敗中爬起來的時候,積累的是人生的堅毅。亂世里,任何一個一剎那的決定,都是一生。鐵木真在飽嘗艱辛和備受凌辱的環(huán)境中長大,一連串的厄運鍛煉了他鋼鐵般的性格,使他學悟到了斗爭的策略。他的軍隊以漠北鐵騎著稱于世,在敵人面前擁有一種勇猛頑強的精神,一種狂風暴雨的氣勢,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成吉思汗的軍隊是虎狼之師,勇勁、猛勁、狠勁、虎勁、韌勁,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公元1206年,鐵木真統(tǒng)一了蒙古,在斡難河畔被推舉為大汗,尊號成吉思汗,意為“像大海一樣的國王”。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親自率兵發(fā)起了滅亡西夏的最后一場戰(zhàn)役,卻意外地遭到了西夏人最為頑強的抵抗。中興府久攻不下,戎馬一生的成吉思汗便到風景秀美的六盤山避暑。當年6月,西夏發(fā)生強烈地震,中興府房倒屋塌、瘟疫肆虐、糧秣不足,西夏主不得不派使晉見成吉思汗,表示獻城投降,甘為全城百姓請命。
歷史不停地在血雨腥風中緩緩前行。一代天驕豪氣萬丈,橫亙世界,氣勢正熾。這時,成吉思汗不慎從馬背上意外墜落,遂重病不起。臨終前,成吉思汗立下遺囑:死后秘不發(fā)喪,待西夏主獻城投降時,將中興府內(nèi)所有兵民全部殺掉。公元1227年夏,成吉思汗病逝,終年65歲。
成吉思汗葬地究竟在何處,謎團重重,像撒落在草原上迷人的野花一樣,年復一年,尋不到自然的根源。據(jù)說當年成吉思汗西征路過鄂爾多斯高原的包爾陶勒蓋時,目睹這里水草豐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迷人景色,陶醉、留戀之際手中馬鞭不禁落地,隨從要拾起卻被成吉思汗制止,當即吟詩一首:“花角金鹿棲之所,戴勝鳥兒育雛之鄉(xiāng),衰落王朝振興之地,白發(fā)老翁享樂之邦”,說“將來欲葬于此”。左右遵令就地掘地,埋下馬鞭,堆成一座大土丘,名為“甘德爾敖包”。 成吉思汗死后,成吉思汗的靈車途經(jīng)此地時,車輪突然深陷地里,用5個部落的人駕馬拉車也紋絲不動。后即以此為陵地,《黃金史》中的記載與傳說相近。
傳說成吉思汗死后,由最可信的將領將成吉思汗運回,深埋于地下,地表不起墳冢,萬馬踏平,并將1000名造陵工匠全部殺掉。又過了許多年,蒙古人也像凋謝的花瓣一樣飄向各個角落,就再也沒有人知道“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到底葬身何處了。
成吉思汗廟既沒修在成吉思汗出生地,也不在他的埋葬地,而是于20世紀40年代出現(xiàn)在大興安嶺東麓的科爾沁草原。為什么要在罕山上修建起一座成吉思汗廟呢?從成吉思汗廟的內(nèi)部設置看,除了成吉思汗和他身邊人的塑像外,更多的是反映成吉思汗豐功偉績的壁畫和歷史文物,卻不是宗教建筑,不過是一個歷史文化意義上的紀念性建筑。
國是放大的家,家是縮小的國。一個民族總是要推出自己的杰出人物,但經(jīng)得起時間淘洗的英雄卻實在不多。亙古不變的蒼茫大地,是斗轉(zhuǎn)星移。站在成廟前,我終于知道,祖國永遠是難以割舍的故鄉(xiāng),祖國是不能失守的家園,祖國是生死相依的母親。血脈里,每一個人都是祖國。大中國的歷史不僅僅是漢人的歷史,遠古時代的匈奴、契丹、蒙古人、女真人……都是我們的骨肉兄弟。在中華民族這棵參天大樹上,無須分清誰是枝、誰是葉、誰是根、誰是須,奔流在彼此血管里的,都是母親身上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