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攝影界所熟知的約瑟夫·寇德卡(Josef Koudelka,1938~ ),曾經(jīng)因為政治原因離開捷克,在歐洲各地流浪時加入了馬格南圖片社,以更為自由的方式記錄著這個世界的喜怒悲歡。然而離開了自己祖國的寇德卡只能隱姓埋名——比起卡蒂爾—布列松,寇德卡絕沒有這樣的一份幸運——他在1968年拍攝的布拉格事件還是以匿名的形式獲得了“海外傳播俱樂部”的羅伯特·卡帕金獎。盡管他在以后加入了馬格南圖片社,和卡蒂爾—布列松成為摯友,并也辦過展覽,出過畫冊,但他決沒有像卡蒂爾—布列松那樣為世人所知。起碼對于中國讀者來說,在上個世紀(jì)80年代,寇德卡依然是一個相當(dāng)陌生的名字。但歷史總是公正的,寇德卡帶著他那憂郁的目光和深沉的感覺向我們一步一步走來的時候,其實正在走向?qū)θ松钋械年P(guān)注和摯愛。
多年前我在一篇短文中就曾這樣說過:“……今天我們對寇德卡的接受,是否透露出這樣的信息:中國攝影界需要更多有獨特個性的攝影大師,需要更多能甘于寂寞、勤奮耕耘的探索者,而不是只會沽名釣譽、曇花一現(xiàn)的空中樓閣、海市幻影。當(dāng)你舉起照相機的那一瞬間,首先應(yīng)該捫心自問:你有勇氣面對孤獨、面對精神的流放、面對探求真理所可能遇到的所有艱難和挫折嗎?然后,請舉起你的左手,放在鏡頭的前面,輕輕地按下快門!”
@釋藤
寇德卡觀察事物的方式都有種直指人心的震撼力,畫面的黑白影調(diào)粗顆粒、無限地放大了生活本身存在的狀態(tài)、洗練和張力并置的影像,讓人久久凝視。是我喜歡的攝影師。
《捷克,1968》 寇德卡 攝
《 流放,愛爾蘭,1976》 寇德卡 攝
其實在這一切的背后,孤獨的承受讓他具有了通過影像支撐這個世界的力量。
@05-30KOUDELKA
寇德卡說:“我沒有重復(fù)的興趣,在不知道該如何繼續(xù)下去的時候,我不想停留。自己構(gòu)筑的世界非常好,但有時候要破壞自己的構(gòu)筑物,必須這樣。”
@發(fā)健號
我不會以其他攝影家說些什么來判斷他的照片,我是以照片來判斷他們,而我也希望自己能受到同樣的準(zhǔn)則來判斷?!艿驴?/p>
1《布拉格之一,1968》
2《布拉格之二,1968》
3《吉普賽,羅馬尼亞,1968》寇德卡 攝
@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
寇德卡認為最終的真理不是通過大聲疾呼而是通過面對生活的自我獨白而獲得的。中國的攝影人如何看待寇德卡,如何從他的攝影“獨白”中得到生活的真相?2012,中國平遙,攝影人將有機會最近距離地接觸到大師的作品。
寇德卡曾說:“任何東西對我而言最大的意義就是拍攝,我會持續(xù)不停地拍它們并且不重復(fù)自己,盡我所能,走得更遠。我不斷地在拍攝過程中學(xué)習(xí),我會盡可能多的拍一些小的照片,仔細地研究,并將它們分組,我扔掉了很多,我也會拿給朋友們看,最后只有一小部分我會保留下來。我記得在我很窮的那段日子,我幻想過有人走過來對我說:‘給你錢,你想拍什么就拍吧,但是你不能出版它們。我差一點就毫不猶豫地答應(yīng)了,所以事實上這些照片保存了下來對我來說就已經(jīng)足夠了?!敝挥羞@樣的特立獨行,不被誘惑,鏡頭中的歷史感才得到了出色展現(xiàn)。
他的好朋友、評論家羅伯特·德爾佩這樣論及寇德卡:我情愿沒有遇見過他。沒有陪伴他經(jīng)歷流放的旅程。沒有為他的書籍和展覽挑選圖像。這樣的話,我就可以沒有諸多的麻煩,包括新聞記者的流言蜚語。尤其是這樣我就有可能僅僅評價照片本身,而非所涉及的拍攝者。盡管我和寇德卡之間有著真誠的友誼,已經(jīng)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chǔ)上。
這就是寇德卡的獨特之處。其實在這一切的背后,孤獨的承受讓他具有了通過影像支撐這個世界的力量。臺灣攝影家阮義忠先生曾經(jīng)在1991年的阿爾勒國際攝影節(jié)上見到過寇德卡,當(dāng)時的寇德卡一個人躲在暗處享受他的美食——一頭短亂的卷發(fā),一臉欠整理的絡(luò)腮胡,一身皺巴巴的草綠色軍服。后來,馬格南的朋友告訴阮義忠夫婦:寇德卡最近都在這里打地鋪。于是阮義忠不無感慨地說:看來,寇德卡又在流浪了……是的,流浪途中的寇德卡今年將被邀請來到平遙國際攝影大展的現(xiàn)場——這一次,是將結(jié)束一切的孤獨,還是選擇新的孤獨的開始?
@07-05CottonPop
我拒絕去擁有任何東西。我知道去旅行的錢夠我買公寓的了。我不要人們說的所謂的家。我沒有要回到哪里的欲望。那時我只需要知道沒有什么東西在任何地方等我,那些我要去的地方我只呆一會,如果在那里找不到需要拍照的理由,我會認為是離開去另一個地方的時候?!艿驴?/p>
@嬰兒的呼吸
于德水:我特別喜歡寇德卡和薩爾加多照片里對人性與自然環(huán)境關(guān)系的表現(xiàn)。攝影能達到視覺的經(jīng)典,還只是一個層面,由此能讓人進入一個思辨的空間,才是影像更大的魅力所在。
1《流放,法國,1973》
2《流放,羅馬尼亞,1994》
3《克羅帕特里克朝圣,愛爾蘭,1972》寇德卡 攝
@惡童制作
二十世紀(jì)的眾多攝影大師中,寇德卡一直是一個謎一樣的人物,獨來獨往,從不與人交流,從不對自己的照片加以說明,從不談?wù)撟约旱臄z影觀;但他獨特的“寇德卡視覺節(jié)律”喚起的情緒令無數(shù)人膜拜。
@KOUDELKA
寇德卡作品構(gòu)圖極為講究,且慣用手段是三點式構(gòu)圖,通過三個點互相制約、拉扯。在吉普賽人的拍攝中,幾乎沒有事件發(fā)生,當(dāng)鏡前出現(xiàn)符合其視覺節(jié)律的畫面出現(xiàn)時,快門按下。作品不取決于情節(jié),完全通過圖像自身的節(jié)律去打動人。三點中某個點尚是空白,他會虛席以待,佇候著想象中的人、狗、車、船的出現(xiàn)。
沒有平庸的事物與世界,只有平庸的眼睛與感受力。
——約瑟夫·休德克
@Movphoto
休德克,自1918年定居布拉格之后,終其一生守望這個古老的城鎮(zhèn),捕捉稍縱即逝的光影瞬間,默默地傳遞著不屈的理想與自尊、自信。正如捷克的國家格言“真理必勝”,休德克正是這樣的一位踐行者,一位偉大的詩人。
休德克,將一切看似普通的事物,通過鏡頭發(fā)掘出超越事物本身的“神秘力量”展現(xiàn)出對其“生命、生活”本質(zhì)的探究……
1《洛斯梅耶花園,1955》
2《教堂,1924》休德克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