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xiàn)狀綜述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中明確指出對于高校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必須要掌握的詞匯量為4500個單詞以及700個詞組,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達到識記的要求,而且要能夠在口語和書面表達上將所學的知識嫻熟的運用。由此可見,高校英語詞匯教學是英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對于高校英語教學的改革更加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聽說能力,但這并非意味著降低對詞匯掌握的要求。詞匯教學,仍舊是高校英語教學的重頭戲。國家英語四、六級考試的改變也只是局限于對試卷內(nèi)容和形式的調(diào)整,雖然,淡化對詞匯語法的考核,但是對詞匯的考查要求并沒有降低。穿透于四六級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無不以詞匯作為基礎(chǔ)。詞匯學習本就是一項繁重的任務(wù),加上缺乏正確合理的學習方法為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對其失去興趣和熱情。詞匯學習也就變成學生學習英語的最大的障礙。
(一)學生缺乏合理有效的記憶詞匯的方法
機械的記憶方式,效率低下,時間一長,讓學生失去對詞匯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記憶詞匯時,如果能夠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和記憶方法,效果與以前相比大相徑庭。
(二)過分依賴字典、單詞冊等工具書
這類做法忽視了遺忘曲線的作用,背過很多單詞,卻費時又低效。所以,需要依照規(guī)律記憶。
(三)孤立記憶,忽略語境
由于缺乏對單詞全面的掌握,造成學生無法做到活學活用,使用詞匯時容易造成不必要的錯誤。
(四)傳統(tǒng)英語教育的影響
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十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的學習,單調(diào)枯燥的教學方式反而讓學生對詞匯無法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
(五)母語的影響及文化間不同造成的障礙
學生缺乏對英語國家文化的基本了解與認識,很多習慣,習俗存在很大的不同。
二、教學方法分析
(一)直接翻譯法
對于詞匯的要求,教師要教會學生“英漢——漢英”互相轉(zhuǎn)換靈活自如。這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對于詞匯的掌握不能僅停留在其意思層面,應(yīng)該深入挖掘詞匯內(nèi)涵,并且,不能把單詞孤立化,應(yīng)將其放到具體語境下去學習,這樣才能更加有效果。英語詞匯中很多詞屬一詞多義,不去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根本無法獲得準確的含義。例如:《新視野大學英語1》中,出現(xiàn)access這個詞,如果脫離語境意義去理解,會譯為“通道、入口”而不會想到這個詞還有“享用權(quán)”的意思。
(二)同義比較法
對同義詞的理解,是指某一語言中語義相近或相同的詞。中文和英文之間有很大的差異,這就使英漢互譯很難達到準確。英文的詞匯量是相當大的,同義詞也有相當數(shù)量,這也是造成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經(jīng)常犯錯的根源之一。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yīng)當以詞匯講解為主導方式,下意識、適當?shù)脑谡n堂教學中注意對同義詞的講解與舉例,同時,講解不應(yīng)該是淺嘗輒止,而是要做深入的分析。
(三)構(gòu)詞法
提到英語構(gòu)詞法,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類:派生法、復合法、轉(zhuǎn)化法,此外還有縮略法和拼綴法等。派生法和復合法是使用最普遍的兩種構(gòu)詞方式。經(jīng)調(diào)查,有30%—40%的單詞是通過詞根詞綴法來構(gòu)成新詞的。派生法就是由詞根和詞綴組合成詞的一種方式。其三要素為:詞根、前綴、后綴。比如immortal,就是由前綴im-(表示否定的前綴)、詞根mort(表示“死亡”的詞根)、后綴-al(形容詞后綴)組成,由此可以推測出immortal意思為“不死的、不朽的”。詞根學習法曾被英國作家評論為語音學習中最省時間,效果最佳的學習方式。任何詞匯,不管數(shù)量有多少,不管有多么難以記憶,但是都是由基本詞匯構(gòu)成的,只要能從基本詞匯入手,很多記憶困難都可以迎刃而解。
(四)搭配法
“l(fā)earn knowledge”這是學生學習中常見的低級錯誤。想要避免類似的錯誤,就要學會用英語中的固定搭配。如accuse這個單詞是應(yīng)該這樣搭配使用的:“accuse sb. of (doing)sth.”如果學生沒有掌握這個用法就很可能會在使用過程中犯類似于上面的錯誤。
三、教學方法探索
(一)情景模擬法
語境,是學習外語不可或缺的條件,詞匯的掌握同樣離不開語境的設(shè)置。詞匯記憶困難,并非學生不努力,而是缺少對異域文化的理解,即使記住了,也是不求甚解。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設(shè)置一個具體的情景。以《項鏈》一文為例。如果把這篇課文或是這文中的經(jīng)典部分截取,以簡短的話劇或者舞臺劇的效果演義出來。課文中的很多詞匯在無形中便牢牢掌握。同時,對于人物特點,對英語中的一些特殊的用法,都可以有深刻的認識。這樣的做法使得課堂變得活躍,學生的積極性得到提高,同行給校園文化建設(shè)也作出了貢獻。
(二)舉辦外語文化節(jié)或文化周
在新聞中可以看到,中國和外國,如,俄羅斯,法國,英國等國家經(jīng)常互辦文化節(jié)。作為國家這一主體,此類活動的目的是文化交流與政治職能的兼容。而高校的詞匯教育也可以采取類似的方式。通過模仿異域風俗活動,讓學生感覺到自己是學習外語的主人,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外語的自主性,同時,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在這一情境中,更容易掌握詞匯,而且可以獲取更多詞匯本身以外的收獲。
(三)知識競賽
把詞匯學習轉(zhuǎn)化成知識競賽的形式。這種方式并不是簡單的“游戲”。首先,應(yīng)當把詞匯分類整理。分類的標準可以是詞性,可以根據(jù)單詞的構(gòu)成法,也可以根據(jù)單詞的褒貶色彩進行分類。然后,名詞可設(shè)置成謎語的形式,如果是形容詞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讓參與者通過表演者的動作來猜測詞義。通過這個活動,對于單詞準確記憶和理解會取得最佳效果。
四、結(jié)語
高校英語教學的目的在于教會學生熟練的應(yīng)用與溝通。詞匯,是達到這一目的的基石,在校園文化視角下研究詞匯教育的作用,具有很大意義。在外語的學習中,必須要掌握足夠量的詞匯,才又把詞匯應(yīng)用到實際溝通交流中,才能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發(fā)揮出高校教育的作用。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教育方式的轉(zhuǎn)變顯得十分重要,目前,我國高校外語詞匯教學方式仍比比較單一、較落后,在這條道路上,詞匯教育方式的轉(zhuǎn)變?nèi)沃氐肋h。
注:該文系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2011年度河北省高等院校英語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提高大學生英語心理詞匯教學的策略研究”階段性成果(HB11Y0017)
(作者簡介:程航,中央司法警官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