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轡扶桑
(一) 十首詩環(huán)環(huán)相扣
鋒芒在字里行間
在李紈姐妹和“湘釵寶黛”七人的“大規(guī)模前奏曲”的導引下,終于推出“紅樓理想人物”薛寶琴的十首〈懷古詩〉。而且這“前奏曲”也為十首詩找到解讀原則:1-須沿用前面對“湘釵寶黛”的一詞三詩的分析方法,才能確切解讀之;2-須把這十首詩乃至“湘釵寶黛”的一詞三詩,看成一個整體,來貫通解析思索。不如此,我們只能跟以往紅學家和蔡義江等人對紅樓詩的品評一樣,除了在燈謎上轉(zhuǎn)圈圈便是在人物讖言上打轉(zhuǎn)轉(zhuǎn)了。
其實,在這十首詩(燈謎)里,作者的藝術(shù)用心埋藏更深。這跟整部《紅樓夢》從來沒有一句罵皇帝之言,而實則對其針砭刻骨是同樣藏而不露的;這也跟作者要讀眾在書中搞諸“假”里求“真”吻合。且分析這十首詩還必須與“前面卷36作者借寶玉之口批駁‘文死諫,武死戰(zhàn)的言論”結(jié)合起來探研,這也是整部紅樓的主體批判意識的一次隱現(xiàn)。
——當然,這十首詩你若單單從燈謎角度理解,那是另一回事。
下面,容我逐首解析這羅列著多位歷史人物與多樁歷史事件的“橫坐標”:
第一首:“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載空舟/喧闐一炬悲風冷/無限英魂在內(nèi)游”。
〈赤壁懷古〉,起句就十分微妙,“沉埋水不流”看似慣見的慨嘆,實則蘊含一個問題——使江水到此不肯流去的“沉埋”是什么?岸崖坍塌、河道淤塞了嗎?不是。是傳說中那戰(zhàn)事的激烈豪邁?還是曹操周瑜諸葛亮這些或勝或敗的“英雄”太偉大呢?詩里也沒說;卻在承句用個“徒”字。該說這是作者有意選取的——“徒留名姓”,顯然是說“這些‘英雄留下大名是‘徒勞的”,就是說“周瑜諸葛亮等人白白干了這么件大事”——這種說法讓人疑惑,這明顯超出人們現(xiàn)有認知,無形中加重第一個問號——“水不流”的“沉重”到底是什么?作者把答案落在轉(zhuǎn)句的“悲風冷”的“喧闐一炬”上——是那“一炬”點燃的大火才使“無限英魂”遭毀滅;而這“無限”(數(shù)不清)“英魂”顯然不是說那幾個“留名姓”者,是沒留下名姓的小人物、士兵們——是他們“英魂在內(nèi)游”才使得流水沉重。請注意:詩中稱“周瑜諸葛亮等人”為“徒留名姓”,而稱死難將士為“無限英魂”——這種明顯的稱謂之差,詩人絕不是無意搞出來的。因此,這詩的重心是“喧闐一炬悲風冷”,那“冷”字浸透著無限情感——顯然曹翁是要明確這場戰(zhàn)爭的本質(zhì)——是“悲風冷”,是因為一些人要“留名姓”,才使“無限英魂”死掉的。當有了這種認識,我們才悟出,原來這戰(zhàn)爭慘死的沒名沒姓的“無限英魂”是被那些“徒留”下“名姓”者淹沒的、燒殺的。且這種結(jié)論越想越有道理。我們原來習慣認知總是“誰打勝就為誰頌贊”——成王敗寇嘛。而這詩的意思相當于把“我們一向認知的赤壁戰(zhàn)之豪邁之英雄氣概”給打破;說“這種爭戰(zhàn)本身就不好”,又好像在說“該重新審定此類歷史”。
其實細想,這赤壁大戰(zhàn)就是“準帝王”之爭;曹操說“統(tǒng)一天下”,孫劉說“保土求存”,皆屬個人意愿。戰(zhàn)后三大帝國不就成形了嘛。由此我們也才品出,曹翁“懷古”的第一選點“赤壁”,用心何其良苦。說來在現(xiàn)代,這些問題似乎早不是問題。然而我們再想想,即使是現(xiàn)當代一提到赤壁之戰(zhàn)有幾人不從心里先夸贊周瑜諸葛亮的才智呢?有幾個人會先感傷“那場仗死人太多了”呢?這難道還不是我們認知上的“大錯誤”嗎?
這樣,我們才在這首詩十分心痛的“悲風冷”里,覺出其言外之意,覺出這首詩的真正作者的用心的卓越與偉大,覺出他對以往習慣性的歷史誤識的冷靜,是何等的可貴。
這也會讓我們油然記起同是懷“赤壁”之古的“大江東去”和“折戟沉沙鐵未銷”。
比照之下,蘇東坡對赤壁戰(zhàn)的“豪放”氣派,是否太淺薄盲目些了呢?繼續(xù)品咂,蘇詞里的“遙想當年”“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樂觀肯定與贊揚,是否屬于附庸于某種定勢之說呢?太“將相大人化”了呢?甚至含有人云亦云的“誤讀歷史”乃至“誤導后人”的味道呢?至于杜牧那七絕就更顯輕薄,因為他是用調(diào)侃筆墨擔心“二喬”兩位美女一旦落入曹操之手“鎖”在“銅雀”臺后,怎么辦?這種思維豈不太低下無聊了嗎?然而,多年來后人卻把蘇軾杜牧這一詞一詩認定是“赤壁懷古”最隹作品。這豈不說明從古人到今人在對歷史考量上有重大誤區(qū)嘛。這也就是我曾多次說過的“曹翁紅樓詩的思想性遠勝于‘李杜蘇辛陸”的根據(jù)之一,且又絕不僅僅是這一首詩。
然而再細想,周瑜諸葛亮打這樣的仗——他們的“人生意義”到底該如何結(jié)論吶?
——這樣,這首詩里的朦朧思索意向在下面兩首詩里就有了答案。
第二首:“銅鑄金城振紀綱/聲傳海外播戎羌/馬援自是功勞大/鐵笛無煩說子房”。
〈交趾懷古〉在這十首詩中,從詩味(藝術(shù)角度)品評,算是較差的一首,不如前首“赤壁懷古”那么強勢雋永,似“敘事”類的。而聯(lián)合觀之,作者顯然是由談“歷史事件”而轉(zhuǎn)談“歷史人物”了;僅28字就提到兩位名人——一文一武,極具典型性;馬援是征戰(zhàn)能將,張良乃治世良臣,皆屬名垂史冊的中華“楷?!薄H欢?,這詩中說他們的“行為實質(zhì)”不過是“振紀綱”“播戎羌”,進而使皇統(tǒng)社會“銅鑄金城”“聲傳海外”。這詩中隱約著一種對其人其事的“嘲諷”與“否定”。同時,詩中又用了非恭敬性詞語,含糊地給這兩位大人物下定論——一位“自是功勞大”;一位“無煩說”。這“自是”按曹氏慣用的諧音暗喻當謂“自視”;“無煩說”該是“無須多說”。這與留傳的贊揚之語,有意差。
這樣,此詩雖顯朦朧卻泄漏出作者對“馬援張良”及其所代表的華族歷史所有的文臣武將的一種否定性的心識。這自然包括前首詩“詩背后”的兩位最著名的“徒留名姓”者——周瑜和諸葛亮。這也就傳遞出作者在“赤壁懷古”中沒能詳述的一種歷來被國人認可的、對“英雄治世和英雄造時世”的、社會歷史觀的、但又不愿明確說出的懷疑態(tài)度。
——可能有人會問:這薛寶琴的思想怎么跟賈寶玉類似了呢?
——別忘了,小說中的各種人物都是作者心聲的不同角度的傳遞者。
——這也是探求藝術(shù)真實的“紅學”與尋找生活真實的“曹學”的質(zhì)的不同。
又要多解釋幾句。薛寶琴在紅樓中既是“過場性”人物又是作者的“理想”人物,基本沒有太多“個性”可言(她在小說中的“個性”還不如邢岫煙有特點),“她”的特點就是貌美、年少、有才情、游歷地方多。曹翁賦予其這些形象特點就是為讓“她”作這些懷古詩的,把紅樓中別的角色不宜表達傳遞的“思想意圖”補述出來,以完善紅樓主題。
此外,我們也可以把〈赤壁懷古〉和〈交趾懷古〉看成是“承接互補”的上下關(guān)系,從前一首對歷史事件的審視,到后一首對歷史人物的微詞,都是針對皇統(tǒng)歷史批判的。
這樣,此詩又留下問題:這“馬、張、周、諸葛”一些有智慧的大人物,是怎么就搞成這種“連自己都不清醒”的被后人說三道四的人生之路的?他們?nèi)松板e”在哪里?
——這樣,第三首詩又繼之做出相應的回答。
第三首:“名利何曾伴汝身/無端被詔出凡塵/牽連大抵難休絕/莫怨他人嘲笑頻”。
〈鐘山懷古〉更顯微妙;作者選擇的這位懷古對象更具“思辨價值”。
這位南齊時代的“周顒”——是位在“正史與野史”記載中不太相符的人物。作者經(jīng)心選這樣一位“有爭議”的人懷之,明顯有“借此論彼”之意。起句嶄然直陳“名利何曾伴汝身”。這“名利”二字也一下點明前兩首詩沒能盡訴的“馬、張、周、諸葛”等人的人生癥結(jié)——說那“名”那“利”什么時候跟你們自“身”(生命本體)有關(guān)系呢?這話一聽,就屬曹翁憤世嫉俗之言——看似有些荒謬(名利跟人豈能無關(guān)),實則直逼人生終極——人的生命與那“名利”又是根本無關(guān)的。承句用“無端”(含“無理”)又屬多解之詞,來認定那“詔”(朝廷任命)的實質(zhì);而且從“出凡塵”三字拉音較長(七言詩后三字的本能)的語氣里還潛隱著一股惋惜,而這惋惜也自然含帶對儒家倡揚的“積極入世”的否定。這當然是潛臺語。轉(zhuǎn)句輕松些了——但說的卻是那“出凡塵”(入世)之后的麻煩——說“因此受到的‘牽連便‘難休絕(無盡無休)了”。這“牽連”始動是什么?自然是起句的“名利”,乃至正史野史里的“扯皮”。于是,作者再次惋嘆“莫怨他人嘲笑頻”,這話既指周顒被野史記載(《北山移文》)之誤,更是借此對前兩首詩相關(guān)的幾位“名臣”的人生之議論,告誡讀眾說“人生在世上爭名逐利、一心想做忠臣良將、名垂青史,然而這在人生終極意義上是何等無聊沒什么真正人生趣味”。
——此詩,顯然是以幽默的意味,來讓人品咂的。
這樣看,這首〈鐘山懷古〉又是對前面兩首詩的一種承接“補述”。補述什么?告誡那些一心名垂青史(如馬援張良)者,要把“名利”認清楚些。詩里隱現(xiàn)出一種對“忠臣良將”的同情;說他們“無端被詔”(也含“無奈”意),因而“受了‘牽連莫怨”。
這里,關(guān)于“名利”還須多說一點:“名”幾乎是所有文化人愛惜乃至追求的,而“利(益)”的最大化也是“名”。因此,這二字是所有知識分子和大智大勇者逃不脫的。
——然而,忠臣良將們的人生僅僅是些“尷尬”的際遇嗎?不。
第四首:“壯士須防惡犬欺/三齊位定蓋棺時/寄言世俗休輕鄙/一飯之恩死也知”。
〈淮陰懷古〉是寫韓信——這位華族史冊上一流軍事家。他成就了無賴皇帝劉邦的帝業(yè)后被殺,留下血的教訓。而這殺身之禍就不像周顒僅遭人“嘲笑”,那么無所謂了。
而此詩之妙在于,除“三齊位定”四字是寫韓信的功勞、人生轉(zhuǎn)折點,乃至冤情的;其余三句都是寫他“出世”前的一件小事——“一飯之恩”的,即韓信窮困時向漂母(洗衣婦女)討飯的情節(jié)。而作者就是要把這“英雄窮途”之事與英雄“三齊位定”的偉業(yè)之后,做個比照,借此體現(xiàn)出人世間的“冷暖善惡”。因此,起句那“惡犬”顯然不只是韓信閑逛時遇見的看門狗,而是指劉邦這類皇帝及皇室之人(呂后)的。這“欺”字尤為沉重,令人由衷憤懣。這能讓人想起清代唐甄的一句話“自秦以來,凡帝王者皆賊也”※1。這“惡犬”比“賊”更甚,非人類。只是這28個字也不可能說得太明白,只能用“一飯之恩死也知”作為答案;這“死也知”三字的意味十分沉重,既是說“韓將軍到臨死的那一刻(“蓋棺時”)可能才想到,還是當年慷慨給他一碗飯吃的漂母是最有人情味的,而他幫著打天下的皇帝一家卻是些沒人味的家伙”,是“惡犬”。而且,這“死也知”還諧音暗喻“史也知”,意為“歷史也應該對這件事做出正確結(jié)論才對”;反思之,就是說眼下的歷史并沒為這樣的事件做出正確結(jié)論。“寄言世俗休輕鄙”是說那些“世俗”之論對此事的看法,不足為憑。這樣,這首詩的浩嘆之重,豈不凝重千古。
——由〈淮陰懷古〉再回頭看前面那三首,我們該有一個局部的邏輯考評。
那就是作者非但否定了中國如“赤壁之戰(zhàn)”這樣的重大史實的意義,也否定了如馬援、張良、韓信,乃至周瑜、諸葛亮這樣的忠臣良將的人生意義,接著又否定了如漢劉邦這樣的皇家的品格。這樣,作者所要否定的傳統(tǒng)的“人”的生存價值,豈不十分明確了。
——這“否定”之后,該看看作者要“肯定”什么。
第五首:“蟬噪鴉棲轉(zhuǎn)眼過/隋堤風景近如何/只緣占得風流號/惹得紛紛口舌多”。
〈廣陵懷古〉寫一位中國歷史上被否定的著名“無道昏君”——隋煬帝的。這首詩更“別具意味”——對這位名聲極不好的皇帝表達出一種讓人思索的、隱約的同情。
——這再一次展顯曹翁對“人”的終極關(guān)懷和他藝術(shù)思維的超常絕妙。
這首詩手法上也與前四首不同——避開對人事功過成敗的議論,而用“蟬噪鴉棲轉(zhuǎn)眼過/隋堤風景近如何”這樣引人“觀景覽物”的問句,“拉開距離”緩入思索點——這樣更像“觀景懷古”。這既顯出尋古跡應有的輕松,又暗含時光流轉(zhuǎn)俯瞰歷史的冷靜。而這種“冷靜”顯然是對下面作者亮出的自己對歷史定論性事物的不同看法,是一種隱約的鋪墊——那就是轉(zhuǎn)句的“只緣占得風流號”。這句的關(guān)鍵詞在“只”(無其他)和“風流”三個字上,也就是說,作者對于隋煬帝其人,只是說他“風流”,且是“占得”那名聲的。這“號”是含糊概念,“占得”更有“輿論概念誤人”之意;于是“紛紛口舌多”也就順理成章;而且“紛紛口舌”的言外之意,似乎說那些歷史的記載和歷史判斷未必是那么準確正確的;這樣也就為那“只”“風流”做了佐證或說圓場。于是,這也就表露出作者對隋煬帝的名聲與歷史定論的懷疑。進一步說,就是作者對歷史上否定的“風流皇帝”不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同時,作者在詩中提到“隋堤”,又讓人聯(lián)想到通濟渠工程和“隋堤楊柳”對后人的福澤,從側(cè)面彰顯隋煬帝的歷史功績——言外之意:不能以一個皇帝的個人成敗、江山掌控情況而論之,因為那不屬于他人生的終極意義。于是,這詩里也含帶對楊廣的贊許——因為“開渠游幸”是他典型的生命張揚之舉。另外,這“只緣占得風流號”里還泄漏出對歷史記載的楊廣的其他罪名(事實)的一種懷疑。
那么,什么是皇帝人生的終極意義呢?作者沒說,讓讀者自己去想。
——這首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前面幾首詩的一種“補充說明”。像在說“守住江山的成功皇帝不一定是好的(如漢劉邦),而敗亡了江山的壞名聲的皇帝不一定壞”。這讓我想起秦暉先生文章里的一句話“有為之君未必有德”※2;反思,無為之君未必無德。
——這不能不說是我們重新認識審定中國皇道統(tǒng)歷史的一條新準則。
——而且這里的“紛紛口舌”與上一首詩的“寄言世俗”形成一種呼應。這是針對那些附庸于正統(tǒng)歷史觀的文化人的文化之論而言的,這是作者否定既定歷史觀的延續(xù)之論。
好,十首懷古詩業(yè)已過半,而且基本都是在“否定中華業(yè)已定論的歷史觀”上說事——這顯然不是曹翁的紅樓藝術(shù)旨歸。那么,下面的懷古詩里將有什么樣的新事新意呢?而且,曹翁予以“肯定”的事物,也不會只在楊廣的功過上吧?下面一首又做了回答。
第六首:“衰草閑花映淺池/桃枝桃葉總分離/六朝梁棟多如許/小照空懸壁上題”。
談完皇帝,作者把筆鋒轉(zhuǎn)到文化名人及一女子。這是紅樓整體意韻的追求。且此后五首,幾乎都是談女性或說以女性為詩的表層敘述。此中暗含一種“歷史話語權(quán)”的轉(zhuǎn)換。顯然,談能臣談皇帝不是紅樓作者的筆墨常態(tài),只是在這“各地懷古”中才顯多些——這也是曹翁選“薛寶琴”寫這十首詩的緣由。于是,這〈桃葉渡懷古〉就顯得別具情味。且又是繼前首詩里“風流”的意緒發(fā)軔的,直接來寫王獻之和小妾桃葉的風流情事了。
此詩幾乎也是以寫景為主要表現(xiàn)——“衰草閑花”表現(xiàn)時過境遷,帶悼念之感;“淺池”表達出“現(xiàn)在遠不如當年這里發(fā)生的故事,那么情濃意切”;“桃枝桃葉總分離”——“桃枝”顯然喻王獻之——這句既含人生的離恨,也融進些人間的普世之理,可意會無須詮釋。下面的轉(zhuǎn)合兩句是此詩的重心——當然,表述得也是素樸而明白的——“六朝梁棟多如許/小照空懸壁上題”,就是說“六朝那一時代國家的‘梁(良)棟之才,多得很,可哪一位也不如‘桃葉的一幀小小的題字畫像留在那空壁之上更有意義”。而這“題字畫像”既表現(xiàn)出“桃葉”的美麗溫柔又表現(xiàn)出王獻之的審美人生。這“題字畫像”的有與無,并不重要,其潛臺語“讓人深深牽掛懷念”之意濃切。而這“空懸”二字里,既有人去樓空的悼念之情,又有“這樣的事,往往被人忽略或不理解”的悵惘之感,余味無窮,全在咂摸。這里,也暗含一種對中國歷史素來無女性話語權(quán)的遺憾與不平。
——這顯然又回到曹翁的以女性為文學主旨的“情種”思維感覺里。
——無疑,這是作者認定的生命的、真實的、真正的意義價值所在。
——當然,作者也是用如此詩意與前面詩中的大事件大人物來做比照的。
此外,就十首詩整體說,〈桃葉渡懷古〉似乎別致出一種“懷古的輕松”;前面是名臣、良將、皇室皆屬政史事件,搞得閱讀不輕松,須在整組詩的結(jié)構(gòu)和“詩料”上做翻新調(diào)配。這符合懷古體材的游散性,又減輕審美疲勞。由此可見,曹翁作為一流小說家的思維的周密靈動。且這首對“桃葉”的懷念,也為下面要寫的四位女性做了漸變的前導。
第七首:“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撥盡曲中愁/漢家制度誠堪嘆/樗櫟應慚萬古羞”。
作者此時再起氣勢非凡的神奇筆墨——雖然薛寶琴在紅樓里屬陽光女孩、理想人物,但作者也沒忘記自己寫紅樓的悲劇意旨——所以,把中國歷史上的一大女性悲劇“昭君出塞”隆重推出。而這“隆重”又是與前首〈桃葉渡懷古〉的“輕松”及“批判力度弱化”形成 “反差”的;這種情緒節(jié)奏的把握,只有曹翁這大文學家的藝術(shù)感覺才可能具有。
這首詩一舉三得:1-寫皇統(tǒng)政治下女人命運之慘悲;2-進一步表現(xiàn)皇統(tǒng)政治的虛偽齷齪;3-進一步表現(xiàn)皇家的無情無義。當然,作者這些意向在詩里仍是“多藏少露”潛隱著。
還該注意,前五首詩里曹翁對皇室的痛斥意猶未盡,下面顯然有所加強。
〈青冢懷古〉起筆的“黑水茫茫”四字驟然把王昭君面臨環(huán)境之惡寫了出來;“咽不流”是由景及人、由客觀及主體加重了渲染?!把省弊钟新曈星榍揖呦?;與下句的“冰弦”形成表與里,物態(tài)與心態(tài)的深刻對映。且“冰弦”二字讓人感到冷煞浸骨,也表達出作者動情之切;“撥盡曲中愁”是繼之的說明,反倒平緩些了——這第二句,無論在詩的情、景、理上,還是歸納昭君人生經(jīng)歷上都極精辟,深入靈魂的?!皾h家制度誠堪嘆”,說得坦白、無遮掩,這是此事件的本質(zhì)力度和前兩句的深厚鋪墊之功;“漢家”是借“漢”來說歷代皇家、皇道統(tǒng)的;“漢家制度”表面是指“西漢和親政策”,其實是指整個中華皇道統(tǒng)的虛偽內(nèi)質(zhì)的,與后面的“萬古羞”形成呼應——強固之時,攻城掠地稱王稱霸;敗弱之際,便裝孫子甚至拿一弱女子出來消災免禍?!翱皣@”是誠懇的否定,“誠堪嘆”的“誠”字聽起來很緩、不激烈,實則加重了否定語氣?!伴藱祽獞M”,那“樗櫟”一詞形象、確切、微妙,既指無用之大樹,更喻指那些大人物的無用。其“萬古”之“羞”明確表達出曹翁對皇道統(tǒng)社會的憤恨與輕蔑——作者把其否定到了不容置疑的地步。
——該說,這詩的批判力度和同情心都比較充分,無幾許遮掩。這也是上首〈桃葉渡懷古〉鋒芒“下抑”后的必然的“昂揚”奮起,是這整組“交響詩”一段最高昂的樂句。
同時,這詩還可跟杜甫的“詠古跡”做比較,杜詩中著名的“明妃”也是一首優(yōu)秀的詩作,但它只寫出昭君的“分明怨恨曲中論”,而對漢皇室之惡之丑毫無感知;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意識上的沉滯僵化——這又是曹翁的紅樓詩超越“李杜蘇辛陸”詩的又一明證。
第八首:“寂寞脂痕漬汗光/溫柔一旦付東洋/只因遺得風流跡/此日衣衾尚有香”。
然而,正是因為前一首詩寫得太“痛暢悲壯”了,這首同是寫歷史大事件和歷史著名女性的〈馬嵬懷古〉才顯得婉約委致起來——這是作者對整組詩的情緒節(jié)奏的把握。
同時,這首詩又可與上首〈青冢懷古〉形成姊妹篇的格局。
其實,這首詩作者是再度為主題加碼,承接前一首的“樗櫟應慚萬古羞”的批判角度和力度的,再度表現(xiàn)皇家的“萬古”之“羞”。只是這一首在形象表達和情緒表現(xiàn)上改變或說低調(diào)些了,但內(nèi)在的批判力度并不弱。作者在具象處落墨——這也是紅樓詩之所以有意味、不低俗的詩品之一?!凹拍蹪n汗光”是一個近距離又意境微妙的“特寫鏡頭”;你既可以想像成楊玉環(huán)身體發(fā)胖臉有“汗光”,也可想像成她在馬嵬坡被人勒死,已經(jīng)“寂寞”(平靜)的臉上滿是冷“汗”的模樣;因為緊接著就“溫柔一旦付東洋”——人已死。因此,想像她被人勒死的情景是合理的。要知道,這美女被人勒死的特寫鏡頭在現(xiàn)代影視中都不多見。這種“驚心動魄”不正是對皇道統(tǒng)的無情鞭打嗎?“只因遺得風流跡”的“風流”跟〈廣陵懷古〉里同樣具多歧解意。這兩字在紅樓中并無貶義。就是說,在紅樓里從來沒把因男女情愛而“風流”當成多么大的罪愆——這是曹翁和他的紅樓夢與傳統(tǒng)文化認知的分野之一,是相關(guān)紅樓主體意識的。詩結(jié)尾的“此日衣衾尚有香”是委婉含蓄的贊美與懷念。因為楊玉環(huán)的故事家喻戶曉,無須多說,一“香”字足矣。
——總之,此詩看似對楊玉環(huán)的贊美悼念,其真正意義要結(jié)合前面〈青冢懷古〉一起思索,其言外的針砭向度仍是“樗櫟應慚萬古羞”。否則為什么把這兩首詩放在一起呢?此詩雖沒外溢出幾許怨氣怨言,但聯(lián)想空間“營造”出來了。因為無論王昭君還是楊玉環(huán),不是皇道統(tǒng)的擋箭牌就是皇帝的替罪羊,而她們的青春生命卻是那么可貴且美好。
——那么,作為一個女性哪種生命歸宿才算好的呢?這顯然是順勢的必然啟問。
第九首:“小紅無骨一身輕/私掖偷攜強撮成/雖被夫人時吊起/已經(jīng)勾引彼同行”。
這首〈蒲東寺懷古〉和下面的〈梅花觀懷古〉是這整組詩的結(jié)尾。從行文結(jié)尾的規(guī)律論,該有對全文帶歸納性的“豹尾”似的表達。這組詩結(jié)尾的新奇是“所懷古人”類別的“變格”——《西廂記》崔鶯鶯和《牡丹亭》杜麗娘,均屬無史實考據(jù)的藝術(shù)性人物。
——這頗有點像眼下全世界人都到巴黎圣母院尋找“鐘樓怪人”一樣。
其實,這里作者要表達的意向是“藝術(shù)理想融聚著人類美好追求,是大于現(xiàn)實存在意義的”,即“藝術(shù)真實大于生活真實”。我們也由此透視出曹翁的文化文學的自信力。同時,這也給那些只在曹家史料上煞費神思的曹學家們一記莫名其妙又極脆亮的耳光。
作者用這短短兩首詩把崔鶯鶯和杜麗娘的故事,再次復述乃至議論之——指示著人生向度的一種必然,生命生活的一種必然,藝術(shù)真實大于生活真實的一種必然。當然,這也是作者用這結(jié)尾詩給這十首懷古詩的前八首的“相關(guān)對歷史的社會的主流人生的批判”做了一個最終的藝術(shù)性指引——是在說:人生的終極意義是在“審美層面的情感”上,而不是在“生存層面的‘利”上,更不在所謂“創(chuàng)造層面的‘名”上——這其實是紅樓重要的潛主題。誠然,直到現(xiàn)在可能還有人否定這種人生終極意義,但那只能說明你老先生還活在皇統(tǒng)意識的陰影里;同時說明,時下的社會意識并沒完全跳出中華舊道統(tǒng)。
對〈蒲東寺懷古〉應用“倒置解析法”:
“已經(jīng)勾引彼同行”這一尾句是十分穩(wěn)定而有趣的。這是作者明白地把一種“既定事實”袒示出來。“已經(jīng)”是說“事情就這樣子啦,你老‘夫人、老家長瞧著怎么辦吧”。這樣,對首句的“小紅無骨一身輕”就造成一種無聲的支持,像說“小紅,你這丫頭干得蠻好嘛”。于是,這“無骨”應是諧音暗喻的“無古”“無辜”,意在“沒那么多傳統(tǒng)觀念,做得蠻對”;只是“古”與“辜”用在此詩字面上——語意不準又顯淺薄,不如“骨”字形象感好。這“無骨”恰反襯出小紅“身輕而人有主意”;有人把其改成“小紅骨賤一身輕”——這是歪曲曹翁原意的?!八揭赐禂y強撮成”遂成一種在封建禮教下必然的自由戀過程?!半m被夫人時吊起”的“雖”在詩中起到跟“已經(jīng)”同樣的作用,既是轉(zhuǎn)折(含“重新審視”意),也引出尾句“已經(jīng)勾引彼同行”的穩(wěn)定的男女戀愛的結(jié)局。
——該說,這詩更是含而不露,貌似如實敘述一件非正常愛情故事,實則暗含一種應允與贊許之意,對封建禮教遂成嘲諷之勢。同時又為后一首詩的“娓娓道情”做準備。
這里,還有些“意向”須指出:
作者在這首詩里所表現(xiàn)的愛情方式與心理意向,跟紅樓文本中“寶黛”柏拉圖似的愛情帶點嘲諷意味,起碼要引導讀眾做比較考評的。當然,作者肯定不會擴大這種意緒。因為那樣就破壞了紅樓的悲劇宗旨?!白嚣N”永遠成不了“小紅”;“寶黛”也不可能是“張崔”。“紫鵑”名字的諧音暗喻就是“只能捐軀”。這就“從旁畫定”了黛玉小姐只能為愛而死。于是,《西廂記》就只能是愛情故事;而《紅樓夢》卻是痛徹千古的偉大悲劇。
此外,這詩的心理向度也與卷77晴雯死前說“早知如此,我當日……”的話呼應,這是出自作者同一心理。這是一種暗示讀眾要大膽沖破世俗枷鎖,追求愛情的心理動向。
第十首:“不在梅邊在柳邊/個中誰拾畫嬋娟/團圓莫憶春香到/一別西風又一年”。
〈梅花觀懷古〉一看就很像為上一首〈蒲東寺懷古〉做注腳——使這兩首詩形成了前后承遞與呼應的況味。這是十首懷古詩始終保持著的一種相互補釋聯(lián)通的敘述手法。
可能是因為這一首處于結(jié)尾,作者在此詩中的“說理性乃至情濃意味上”都顯得更執(zhí)著些。這樣在手法氣勢上驟然顯出“雋永的翹尾”。這也是前首“明朗”敘說的對比。
首句的“不在梅邊在柳邊”是比較明白地告訴讀眾“這種男女愛情之事,無論是在傲視冰雪的梅樹邊還是在春心易動的柳枝旁,都隨時可能發(fā)生”。這里“梅”喻指高傲的知識女性;“柳”喻指百姓家女孩兒——其潛臺語是:這樣的事無論高低尊卑都是有的;譬如,通“靈”的黛玉小姐和仆人家的女孩兒小紅,她們都是在追求自己的愛情。而“個中誰拾畫嬋娟”意為“關(guān)鍵是這里面(“個中”)誰能認識到(“誰拾”)這女孩兒的美好和嫻雅的內(nèi)質(zhì)(“畫嬋娟”)”——這句的潛臺語是“男人和女人的‘私掖偷攜那只是一種隱私形式而已,不是實質(zhì);而對這女孩的青春生命的愛墓與認同(拾畫)才是最重要的”。這“拾”字諧音多義,其中含“識”(認識)與“失”(失去)——“誰拾”,你既可理解成“是誰拾起了(那張畫)”,也可理解成“誰能認識到(那女孩兒)的內(nèi)質(zhì)”,又可理解成“誰失去了(那女孩兒)”——足見曹翁煉字之妙。轉(zhuǎn)句的“團圓莫憶春香到”一句,既明確又有深意——是在說“即使一個男人一個女人聚到一處,也不要只在她體香(肉欲)上癡迷”;這里的“憶”字很微妙,帶一種“你不要拿‘她(這一個)跟別的女人做比較”之意——因為那個時代一夫多妻,一個男人接觸幾個女人是很平常的事。這樣,尾句“一別西風又一年”就更含蓄有深義了;是說“時光流逝得很快喲,歲月催人老”——其潛臺語是“要珍視你們的每次相逢和你們相聚時的每寸光陰”。
——我以為,這樣來解讀這首詩才是正確而完整的。
應該說這首詩,既是訴說愛情又是告誡人們尊重和珍惜愛情,完全體現(xiàn)了曹翁的“紅樓情種”的情懷,把人的情感(尤其男女情感)作為人生的一種倡揚的終極目標。尤其曹翁把此詩放在這十首的結(jié)尾,更顯示出其價值的持重與至關(guān)性。這一點應該意識到。
(二) 瓦釜雷鳴 勢奪黃鐘大呂之聲
蔡義江先生說“這〈赤壁懷古〉是總說……封建大家族的衰敗過程中,死亡累累”※3。這話似乎也有點道理,紅樓符號學里本來就有“死亡學”(史王薛)這一概念,這是明擺在那里的——文本僅到卷51就已經(jīng)死了十幾口人啦。用得著在一首詩里重復述說,還搞什么暗示?蔡先生把曹翁估計得比自己的水平還低。又說“〈交趾懷古〉是說賈元春的”※4,這連邊兒都沾不上。試想,賈元春的命運早在卷5卷18卷22向讀眾“傳遞”過,用得著以更隱諱的方式不斷“贅述”嗎?由此,也足見蔡先生不懂得小說藝術(shù)也是有含蓄性的,而他只求一種活報劇似的直白交代。他還說“由于元春之死詳情莫知,詩末句隱義,也就難以索解”※5;這樣一來,蔡先生又把自己謬釋不通的原因推卸掉。
——這是學術(shù)上的一種“油滑”,屬不負責任。
蔡先生說“〈鐘山懷古〉是說李紈的”,說“她不曾為‘名利所系,她后來‘被詔出凡塵”“所謂‘枉與他人作笑談”※6。這簡直是“拉郎配”。且不說李紈“不為‘名利所系”這話不準確;那她又是被誰“詔出凡塵”的?她領那多“津貼”(見卷45),讓她管管姐妹“針黹禮數(shù)”就算“被詔出凡”嗎?李紈在紅樓里是個最無懸念的人物,哀莫大于心死,她的出現(xiàn)與存在就是紅樓的哀音伴奏。惜墨如金的曹翁有必要動用一個新人物(薛寶琴)來再度寫一個“活死人”嗎?這種三流小說家也不玩的伎倆,蔡先生卻品咂個沒完。蔡義江先生說“〈淮陰懷古〉是說王熙鳳的”;說“‘惡犬也許是指賈璉”※7;這“也許”二字顯然是蔡先生連自己也糊弄不過去了。如果說賈璉是“惡犬”,那王熙鳳就該是“惡鬼”吧。賈璉不過搞幾個女人,沒干啥傷天害理的事,且良知未泯,敢在父親面前替“石呆子”說話,貶損賈雨村(卷48)。而王熙鳳害死人命三四條,還不包括尤二姐肚里的胎兒。這,蔡先生作為紅樓專家不會不知道吧?蔡先生說“〈廣陵懷古〉是說晴雯的”“〈桃葉渡懷古〉是說賈迎春的”“〈馬嵬懷古〉是說秦可卿的”“〈蒲東寺懷古〉是說金釧兒的”“〈梅花觀懷古〉是說林黛玉的”※8——蔡先生也不管這些人是先死的還是后亡的,是金陵十二釵不是十二釵,一概拉郎亂配。且牽強到“沾邊賴”“賴不上也硬要賴”的程度,不顧及詩中給出的那么多較明顯的“條件”,一味在他認定的草叢里死鉆;同時也根本不在乎自己的論點是否成立。他說“〈青冢懷古〉是說香菱的”,說“‘漢家制度的‘漢,在這里是作‘漢子,亦即‘丈夫解”※9——他對“漢家制度誠堪嘆”如此明確的“點示”竟毫無敏感,對曹翁委婉地抨擊皇道統(tǒng)竟然到無知的程度,倒不惜把其解讀成山村悍婦嘴里的“漢子”,端到“紅樓詩詞評注”的高臺上,這簡直是蓄意歪曲??芍^,瓦釜雷鳴勢奪黃鐘大呂之聲。這樣的紅學研究怎能不緣木求魚指鹿為馬?
遍觀蔡義江先生的《紅樓夢詩詞曲賦評注》,蔡先生對曹雪芹詩詞的高深造詣理解得不深不透,對紅詩中尤其“擬作林黛玉詩”中的“倡揚靈魂、高標人本”的獨特意韻,他更是毫無知覺。由此可見,蔡先生對整部紅樓夢的理解也是比較低下的,乃至朦朧不確的。于是,他只能一味在人物讖語上轉(zhuǎn)圈圈,沒話找話。至于對潛隱在薛寶琴十首〈懷古詩〉中曹翁痛斥皇道統(tǒng)、相關(guān)紅樓主題的重大深義,他更是一竅不通。當然,他有些初淺的感覺也對頭,但卻不能沿著這些“感覺”追蹤到紅樓潛涵的“真”意,一定程度是《脂評》誤導了他。這是中國紅學的一段歷史性的悲哀,不予匡正難以面對廣大紅樓愛好者。
——文中為明確觀點,言語有沖撞處,還望蔡先生諒解。
(三) 最后的歸納
此次由賈母(“史”)指示,以薛(“學”)寶琴十首〈懷古詩〉為主體的“燈謎之謎”是由三部分構(gòu)成。第一部分,是以李紈三姐妹的“非詩體”燈謎組成的“燈謎鏈”為引子。其謎面謎底及相關(guān)典籍直指“皇統(tǒng)政治”,這暗示出此番制燈謎的暗喻向度和意境所在。尤其“李紋李綺”的姓名與“螢~花”一謎,點示出此番制燈謎的“文理之奇”。
第二部分,是整個紅樓文本的真正敘述者“靈”,借“釵寶黛”做人類生命生存的總述說,這一述說相當于此次“燈謎之謎”的底色或叫縱坐標軸——這三首詩從縱深,高度地概括了人類的三種生命形式,是穩(wěn)定的中軸線。這就支撐或說映襯出“薛寶琴用十首〈懷古詩〉羅列出的華族人在皇統(tǒng)社會的十件生存事例”的橫坐標軸;最后完成了曹翁在紅樓里繪制的極具代表性的“華人兩千多年的生命展列圖”。當然,也可說這是一次絕妙的伴奏配合或底色布陳——自然也是一種思維的交織碰撞,以使“釵寶黛”的三首生命之歌與薛寶琴的十首皇統(tǒng)社會人間哀樂,構(gòu)成了一闕精妙絕倫的東方人文交響詩樂。
第三部分,自然是薛寶琴的十首〈懷古詩〉了;是以回顧古代的人與事為形式,從橫向展列出社會生存(皇統(tǒng)政態(tài)與個體生命的潛流)的。歸結(jié)起來這十首詩有7大特點:
1-鏈狀結(jié)構(gòu)——雖看似寫十處景觀及十樁人事,但整個十首詩是不可支離的整體——前后有內(nèi)在的呼應聯(lián)系,往往后一首的意境是對前一首的繼承,有“頂針”的味道。
——這從形式到內(nèi)容,在中國詩歌史上是空前的,甚至絕無僅有。
2-剝筍似布局——十首詩布局從政事大事、政治人物、男性大人物談起,像那筍的外葉;逐步談女性名人、傳說中的藝術(shù)作品中的性情女人——這種排列既符合中國人的現(xiàn)行認知習慣,也是有意展示并提醒讀眾思索;同時,這種導向又說明一種認識過程的必然。
——最后的筍心是“史實未必是生命之真,非生活真實的審美是人生終極”的結(jié)論。
3-搭配的節(jié)奏變化——這十首詩每前后兩首形成一種不可分割的緊密關(guān)系——這已說過。而從情緒、選材、寫作觸點、人與景、直陳其理與引人思索等方面均有變化,展顯錯落。譬如,“強勢雋永”的〈赤壁懷古〉之后,就是“淡而直平”的〈交趾懷古〉,接下來是“說理性強”的〈鐘山懷古〉,再接著又是“強勢明晰”的〈淮陰懷古〉,接著又是“觀景嘲諷”的〈廣陵懷古〉,再接下來又是“情致新雅”的〈桃葉渡懷古〉,等等。
——十首詩各有變狀凸顯,異彩紛呈。
4-基調(diào)的沉黯——這組詩總的基調(diào)低緩沉黯;無論“喧闐一炬”“黑水茫?!边€是“小照空懸”“溫柔赴東洋”以及“惡犬欺”“死也知”皆有痛徹千古之悲。而“自是功勞大”“無端被詔”“惹得口舌多”“漢家制度誠堪嘆”又是讓人冷凝思索的;只有最后兩首,由于是人們熟知的故事才變得“纏綿”些,其余八首詩幾乎都是這種的低冷色調(diào)的。
——這既與整部紅樓悲劇的情調(diào)吻合,又與紅樓詩詞尤其黛玉詩的情調(diào)和諧。
5-“史政”之論——這十首詩與以往的紅樓詩最大不同即是,“寶黛釵湘探”的詩里,很少含有對“史政”的議論,而這十首詩(尤其前八首)基本都含有對史政的議論,而且其中七首是直接或間接指向皇家帝王的。即使后兩首,也暗含對傳統(tǒng)意識的沖擊。
——這在紅樓詩里不能不說是一種“反?!被蚪小捌嬗^”。
6-結(jié)尾詩的至重意義——前八首詩僅224字卻高度概括了華族人兩千多年的生存史,這針對整部紅樓形成了背景圖案。后兩首是奇異的“翹尾”——點示出人生終極意義既不在“生存層面(利)”上,更不在“創(chuàng)造層面(名)”上,而是在“審美層面(情感)”上。
——這兩首詩,該說是此十首〈懷古詩〉的重中之重。
7-就詩的純藝術(shù)品評,這十首詩比“釵寶黛”的前三首詩,稍遜一籌。但“她”卻十分符合“薛寶琴”這一人物的年少直觀無忌的心態(tài)和詩(思)維靈巧多變出奇的性格特征。
至于這十首詩里各“隱俗物”到底是些什么?我想就沒必要煞費苦心去確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