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友智
有位馴象人從來不把大象拴在大樹上,只把它用細繩拴在小竹竿上。許多人不理解,小小竹竿怎能拴住力大無比的大象呢?原來,在象很小的時候,它就被拴在上面,小象雖然拼命掙扎,卻無力逃脫,最后終于放棄了努力,并形成一種觀念:這竹竿是無法掙脫的。漸漸地,象雖然長大了,卻再也沒做任何嘗試。
其實,拴住大象的哪是什么細繩、竹竿,而是“我無法逃脫”的信念,這就是心理定式。它是思維的一種傾向性,是長期形成的一種信念。想一想,我們思想中又有多少的“竹竿”在束縛著我們,令我們裹足不前!
有這么一個不爭的事實:讓一人平地起跳,他常常很輕松地跳出了1.5米的距離;而將他帶到懸崖邊,雖然兩山之間只有1米的距離,他卻不敢起跳。問題出在心理上:害怕,懷疑自己了,過多地去想不存在的失敗,擔憂自己可能會失誤掉下懸崖,使他最終選擇了放棄,成功又一次失之交臂。心態(tài)是我們真正的主人,它能使我們成功,也能使我們失敗。
事實上,有些事人們之所以不去做,只是因為我們認為不可能。而許多的不可能,只存在于人們的想象之中。
古代有一位國王,他把幾個兒子帶到一座巨大的石門前,對他們說:“誰能推開這扇門,誰就繼承王位?!蓖踝觽兺薮蟮氖T,都搖搖頭放棄了。只有最小的王子走過去,用力一推,門就開了,就這么簡單!
心理的“封條”壓在人們的心頭,如一座大山,其實也就是一張紙,輕輕一碰就破了,所需要的只是一點勇氣和行動,取而代之的將是一個嶄新的世界!
現(xiàn)在的人生成長過程中,無論是個人、團隊還是集團,似乎都在完整的系統(tǒng)里面,在規(guī)則里面生存,在系統(tǒng)里面去做自我對接和調(diào)整。我們似乎都在準確當中去發(fā)現(xiàn)準確,所以我們就在自己的門口行業(yè)里不斷地左突右沖地改變著什么。
當然,不是每一次奮力一搏就能取得成功。有人說“成功者就是比失敗者多站起來一次”,有過坎坷經(jīng)歷的人往往更具魅力。
哈佛校長曾說過,“我們只教給學生四個字——信心、方法”。這是想與做的完美結合,樹立信心、方法無誤,還怕做不成事嗎?前不久,牙買加人博爾特上演震驚世界的一幕,以9秒72的成績打破同胞鮑威爾保持的9秒74的百米世界紀錄,成為新的百米之王。有人問過這位“百米王”:“你每次能感覺到來自對手的壓力嗎?你不緊張?”博爾特淡淡一笑,說:“我要超越的不是對手,是自己,發(fā)揮自己的潛力是我追尋的目標!”
其實,成功者在做事前往往也不是有100%成功的把握,但他有良好的心態(tài):遇見了困難不言放棄,發(fā)揮自己的潛力,甚至竭盡全力,孤注一擲。重要的是,要讓“我能”“一切皆有可能”成為自己堅定的信念。
一個人要成功,一定要打破現(xiàn)有的模式,開創(chuàng)新的模式。成功的人都敢于挑戰(zhàn)自己的模式,我們又有什么不能呢?跳出自己的框框,成為自己的主人,創(chuàng)造自己的明天吧!
(摘自《做人與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