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方業(yè)
近日,一網(wǎng)帖稱,一位來自江西省吉水縣的學生家長反映吉水縣尚賢鄉(xiāng)尚賢中心小學要求學生上交“不聽話押金”,如果小孩在校違紀,押金將會被逐一扣罰,直至全部扣完為止。網(wǎng)帖被眾多網(wǎng)友轉發(fā),有網(wǎng)友驚呼“真是越來越雷人了,學校居然還能想出這招?”“千奇百怪,這樣的老師能教出怎樣的學生呢?”(據(jù)新華社)
在經(jīng)歷了“戴綠領巾”、“走廊考試”等特殊“照顧”后,老師眼中那些“不聽話”的孩子再一次被區(qū)別對待,而這一次不僅是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還有赤裸裸的“不聽話押金”。就像“綠領巾”一樣,“押金”將孩子們劃分為不同的群體:“不聽話”的孩子和聽話的孩子,好孩子和壞孩子,它給一部分孩子貼上了不光彩的標簽,造成被歧視的效果。
也許按老師的本意,只是通過這種方法促使學生好好學習,遵守紀律,但這種方法并不是一個充滿愛心的做法,效果也只是摧毀性的,并不能真的讓孩子知恥而后勇。中小學生都是未成年人,心智并未完全成熟,自我控制能力還很差,有時候管不住自己,調皮搗蛋一些,非常正常,讓他們完全按照老師的意志行事,這本身就不現(xiàn)實。
在任何時代,任何國家,都會有一些學生不聽話、不守紀律,這是教育過程中常有的現(xiàn)象,如果老師總想讓孩子們整齊劃一,都成為聽話的好孩子,這本身就不合教育規(guī)律。
綠領巾、“不聽話押金”等事件的屢屢出現(xiàn),不僅是孤立的教育方法問題,還表現(xiàn)出國內(nèi)教育整體性的危機,這種危機的背后,蘊含著中國教育最根本的缺失——缺乏愛。如果教育者缺乏愛心,則這種傷害學生、歧視學生的方式就會層出不窮,此起彼伏。
這種教育是多年來教育功利化結出的果實。當下的教育,幾乎異化成為分數(shù)教育,為了這個目標,只要學生守紀律,好好讀書,就是好孩子,反之,就是不聽話,就不是好孩子。當這些指標成為考核老師和學生的最主要標準的時候,成為影響老師晉升和經(jīng)濟收入的重要指標的時候,一些老師就會“高招”疊出,讓一些歧視性軟暴力與教育掛起鉤來。
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需要愛的呵護,老師粗暴地對待,除了讓他們產(chǎn)生逆反心理,產(chǎn)生自暴自棄的念頭,并不會有正面的效應。當多年以后他們長大成人,在回憶往事的時候,總會對于那些欣賞自己、耐心地對待自己的老師心存感激,覺得這樣的老師才是引導自己走上正道的根本動力,而對一些歧視自己的老師,除了留下慘痛的回憶,很可能會產(chǎn)生仇恨。一個教育者讓學生產(chǎn)生仇恨,這無論如何都與教育的本質是相違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