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峰
據央視報道,目前,中國半數(shù)5A級景區(qū)門票達到100元,黃山門票10年來由80元漲至230元,翻了近3倍。山東曲阜稱,自己與同類景區(qū)相比收費較低,僅收150元,不漲票價就丟身價。
為尋求漲價,更以攀比為理由,曲阜此舉令人失笑。然而歸納成因,不免發(fā)現(xiàn)公權力為背后主導,大有“此山是我開”意味,如此缺乏公共理性和誠意,讓人在可笑之外,更覺多了一份可氣。
在“門票”邏輯大受質疑的語境下,曲阜如此不識趣,并公開宣稱“不漲價就丟身份”,可謂一語道破行業(yè)規(guī)則。透過只言片語揣測,本應作為公共服務的“門票”,顯然已經被異化為攀比手段和斂財手段,而“門票經濟”所拖拽出成本不公開、收入不透明怪象,更是眼下景區(qū)偏“私人化”的必然結果。
無論是商討“逃票攻略”,還是索性罷游不出,都無法改變“買票貴觀景難”的現(xiàn)實難題。對“門票經濟”追根溯源,最關鍵的一點是回歸性質探討,也就是說,這些景點到底為誰所有?對比西方“低門票”,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種契約精神——名山大川、人文圣地以人類的名義存在,是一種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而消費者買票,只是購買公共服務,也就是支付政府代為管理和維護的成本。而公共服務最基本的一點便是“非盈利”。
既然是非盈利,理當透明支出成本,公開門票收入,接受公眾“用腳投票”的監(jiān)督和選擇。但對這些細節(jié)的諱莫如深,正是中國“高門票”的痼疾所在——由于所有權不明晰,地方政府渴望據為己有;由于不受監(jiān)督,權力介入就難免有增收沖動;由于收支不透明,景點更加重視“門票經濟”。所以不難理解,曲阜為何如此高調顯擺,也不難理解為什么很多地方隨便圈地一塊,就可坐收門票。
如今為官一方,走馬上任,地方官員只盯著GDP,卻并不了解精細化的旅游運作模式。所以難免出現(xiàn)——基于整體旅游產業(yè)鏈的社會效益見效緩慢,坐收漁利的“門票經濟”必然成為首要選擇,而且這部分收入越高,仿佛越能體現(xiàn)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程度。僅從這幾年票價成倍上漲,與國外相比顯著偏高,便可“惡意”想象其中漁利。顯然,“門票”漲價之亂,背后是公共理性的集體缺失。
公眾須知,景區(qū)沒有票價自定權,更沒有權力從消費者那里直接掏出一份盈利。所以無論是委屈式的“成本上漲”,還是曲阜式的“向別人看齊”,都不足以成為亂漲價的理由。道理很簡單,無論打溫情牌還是蠻橫牌,都沒有吸納公共決策的理性成分。景區(qū)并非不能漲價,而是怎么漲價——須明晰所有權,普及它的公共屬性;須走論證、成本監(jiān)審,透明開支細節(jié);須允許公眾“用腳投票”,接受監(jiān)督和質疑。
(責編:田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