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述思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孤品,但成長往往意味著被扭曲埋沒,最終大多數(shù)活成一個樣子。
真正健全的社會承認平凡的偉大,但必須為天才留下存活的空間。
愛因斯坦的科學成就讓他成為世人崇拜的偶像,但他的語言表達能力卻讓人不敢恭維,他直到上了小學還是對基本的拼讀感到吃力。在大學講課也以雜亂無章著稱。
莫里哀和伏爾泰都是失敗的律師,但前者成了杰出的文學家,而后者成了偉大的啟蒙思想家。
荷蘭著名印象派畫家凡·高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定義:“在人際關系方面,我不具有天賦?!?/p>
北京奧運會連奪8塊金牌的游泳天才菲爾普斯從小患有多動癥,曾被母親當成病人長期治療,直到遇到他的啟蒙教練。
問題來了:假如這些真命天才活在中國,下場該是什么?
相當悲觀,因為我真的找不到讓他們存活的舞臺,也許他們會在老師、家長、社會的共同教育下,恥辱地成為高考落榜生,帶著滿身傷痕徹底沉淪;或者靠著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對生活的渴望,過上自己既不喜歡也不擅長的他人的生活。
自古英才多磨難。經(jīng)過時光的淘洗,中華文明在漫長的封建歲月曾星光璀璨。進入全球化的現(xiàn)代文明社會,曾經(jīng)阻礙天才誕生的客觀屏障被逐步摧毀,大科學家錢學森的臨終追問卻呼嘯而至:“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人才?”為什么中國最杰出的高校北大清華淪為美國長春藤大學的學前班?為什么有著如此快速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國度,在本土舉辦的世博會上拿不出一項真正引領世界科技前進的原創(chuàng)性成果?
在整齊劃一的應試教育體制下,孩子們的個性和天賦已很難遇到伯樂。多數(shù)有自我意識的孩子往往被歸為異類,甚至被無情地掃進時代的垃圾堆。
中國有強烈虐待狂傾向的教育家們甚至發(fā)明了奧數(shù)、鋼琴十級以及三模三電,試圖為應試披上素質的外衣,最終成為孩子身上難以擺脫的枷鎖。
錢學森大師還有所不知:天才要想被承認,首先要有級別。也就是說,中國式的天才往往是領導。于是很多天才都改行了,去參加世界上最慘烈也最能改變命運的國考了。
在一個不允許奧運冠軍先感謝父母的國度,怎么指望自己的公民敢于釋放自我,進而真誠地關心和幫助他人。
所幸這一切正在改變。新的教育理念方式在探索,新的公民社會在路上,新的一代在成長——他們青春、獨立、自信且正在經(jīng)受殘酷命運的歷練。
社會開始為發(fā)現(xiàn)天才搭設更寬廣的舞臺。
趁孩子還小,給他們一個機會,讓他們試著成為天才——至少可以成為自己。(摘自《時代郵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