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梅
一、課標要求及分析
“舉例”是指提供典型的案例讓學生探究,體驗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案例可用教材提供的,也可選擇其它案例,最好是當?shù)匕咐?/p>
舉例說明、強調案例學習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案例中歸納一般性規(guī)律,并用來說明具體的事物。因此要求學生掌握案例分析方法,實現(xiàn)知識向能力的遷移。
“說明地表形態(tài)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主要使學生掌握地形形態(tài)對交通線路密度、布局、形態(tài)、走向的具體影響,對影響聚落和交通線路分布的其它因素有一定了解。
二、學情及教材分析
學情分析:學生已基本具備中國地形、中國氣候等基礎知識,但可能對寧夏、臺灣等區(qū)域的特征不熟悉,影響分析。
教材分析:新高中地理課程不強調地理知識的完整性,但是特別強調讓學生理解地理環(huán)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因此本章是高中地理的重點。本節(jié)課重點向學生講解自然條件中的地形對交通線路的影響。通過地形地勢與交通、寶成線的修建、寧夏交通等案例使學生理解自然條件對交通線路的影響,教材意圖通過上述內容學習,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人地關系。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分析寶成線8字型線路設計的原因和中國鐵路分布、寧夏交通密度等資料,理解自然條件對交通線路的走向、密度和分布格局的影響;了解影響聚落和交通線路分布的綜合因素,學會進行地理調查;通過“地形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相關案例的剖析,提高學生從圖文資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能夠用原有知識,結合各區(qū)域的特征具體分析自然條件對交通線路的影響;能夠運用所提供的文字或圖像資料,提取并分析信息,從而培養(yǎng)學生分析、綜合、比較、歸納、知識遷移、探索創(chuàng)新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理論聯(lián)系實際,并能結合實例說明自然條件對交通線的影響,進一步理解人地關系的協(xié)調統(tǒng)一;激發(fā)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體驗成功樂趣,養(yǎng)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增強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地形對交通線路密度、布局、形態(tài)、走向的影響;結合實例理解地形、氣候、河流和地貌等對交通線的影響。
難點:世界、中國等具體區(qū)域的區(qū)域特征;地形對交通線走向的影響;案例的剖析以及案例分析方法的訓練。
五、教學方法
案例分析法、舉例說明法、圖表資料分析法等。
六、設計思路
結合上節(jié)所學內容,通過本節(jié)所舉案例,在理解基本知識及其地理原理的基礎上,學會分析寧夏的自然條件對交通線路的影響,進而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使學生體會到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愿意學習生活化的地理。
七、教學資源
相關臺灣地圖、寶成鐵路圖、寧夏黃河金岸規(guī)劃圖等來源于網絡;相關表格來源于教材;“中國地勢三大階梯”、“2000年中國交通線路密度分布”等圖來源于地圖冊和其它教材。
八、教學過程(表1)
九、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從教學目標的制定到教材分析都緊扣新課程教學設計的理念,授課過程條理清晰,銜接自然流暢。在教學過程中從情境導入—案例分析—知識遷移、引申等環(huán)節(jié),都始終貫穿學生活動,注重學生的探究和教師的引導,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想,能夠落實新課程標準所要求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力的發(fā)展仍有待改進,如在學生討論問題的設置梯度及學生討論時教師的必要引導方面,缺乏課堂的生成活動,還需要進一步探討、研究。特別是在教學的最后一環(huán)節(jié)——以大銀川為例,討論地形對聚落和交通線路布局的影響環(huán)節(jié),沒有充分展開,使預計的課堂教學活動高潮沒有掀起??偟膩碚f,對學生還沒有完全大膽地放手,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受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羈絆,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改進、提高,努力達到良好的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