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梁平,當代詩人。曾出版詩集《梁平詩選》、《巴與蜀:兩個二重奏》、《琥珀色的波蘭》等八部,出版長篇小說《朝天門》?,F(xiàn)為中國作協(xié)全委會委員,四川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星星》詩刊主編。
最后的王宮
落日的輝煌,
在波蘭永遠地照耀。
最后的王宮從二戰(zhàn)的廢墟上,
還原澤格蒙特的威儀。
每一個記憶抖落了硝煙,
每塊磚石回到原來的位置。
每幅畫、每件藏品,
帶著斯拉夫人幸存的體溫
復活在國王的宮殿。
不僅僅是緬懷,
而是梳理祖先留下的遺產,
守護家園古老的文明,
守護自己亙古不變的姓氏。
世襲的王室已遠,
歷史的真實很近。
近得可以看見肌膚上的褶皺,
和奔流的血脈。
波蘭,波蘭,
這個曾經消失在地球上的名字,
曾經連自己的語言,
也被禁閉在地下室的民族,
沒有人能夠忽略她對戰(zhàn)爭的
切膚之痛。
所以王宮成為華沙的封面,
古城與新城之間,
漫長兩千年。
這里一切都慢下來了,
慢得優(yōu)雅、古典。
甚至陽光和空氣也格外舒緩,
街上流淌的波語,
比肖邦的曲子更輕曼。
那些在王宮門前散步的鴿子,
挪動貴族的步態(tài),
沒有人去打擾,那是當年遺留的
一份高貴的悠閑。
聽肖邦的心跳
在圣十字教堂的靜穆中,
聽肖邦的心跳。
一顆離開身體的心臟,
發(fā)出聲音,從十九世紀的華沙到巴黎,
從巴黎回到起點,華沙郊外,
那個誕生這顆心臟,
一個叫沃利亞的村莊。
這個聲音,永遠地跳動,
以生命注釋音樂,
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這個被譽為莫扎特后來的人,
把民族心跳寫進了《瑪祖卡舞曲》。
那是音樂在民間的舞蹈,
那是風情在音樂里的天籟,
寂靜了整個世界。
那一尊舒曼看見的“花叢中的大炮”,
在《第一敘事詩》里,
記錄了三次被列強瓜分的波蘭,
百次起義的波蘭,
每一個音節(jié)都是國家的心跳,
——“波蘭不會滅亡!”
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心跳。
這是波蘭民族的驕傲。
這是上帝的旨意,把它安放在,
耶酥背負沉重十字架的教堂。
已經壓彎了身子的耶酥,
鋼鐵般守護在門前。
門外飄零在秋風中的一地落葉,
就像當年被肖邦唾棄的,
俄國沙皇冊封給他的音樂桂冠,
沒有人理睬。
而肖邦的心跳,世界在傾聽。
訪居里夫人故居
華沙老城一條普通的街道上,
石頭拼接的路面,因為,
這里逗留的腳步太多,
已經沒有了原來的堅硬。
沒有人弄出聲響,
擔心打擾了臨街房子里,
曾經居住過的主人。
街道上很靜,
靜得可以聽見那個小女孩的夢,
那是一個可以放射的夢。
那個夢,影響了世界的進程,
小女孩在這里長大,
青磚外墻上看得見她的名字,
——瑪麗·居里夫人
奇跡般地從諾貝爾獎臺上,
摘下兩頂桂冠,
她站立在物理和化學的高端,
站成了世界的仰望。
從華沙的那間屋子走出來,
女孩走向更高、更遠,
走向了另一個獎臺,
那里依然給了她兩頂桂冠,
居里的好夫人。
女兒的好母親。
這個珍藏著波蘭琥珀色溫情的,
最嫵媚的女性,
以另一個角色放射了自己。
當她的夢成為第一克鐳,
世界所有的眼睛閃爍著驚奇。
那是在一間破舊的棚屋,
從幾十噸油瀝青廢渣里提煉出來的,
屬于世界的一克,
足以讓她富顯一世的一克。
她拒絕了專利,面向整個世界,
公布了鐳的提煉方法,
公布了自己的科學品德。
愛因斯坦說,“如果世界還有,
她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
最后,她以生命和科學優(yōu)美地告別,
筆記本還有射線在釋放。
復活的古城堡
那是國家的記憶,
在中世紀凝結而成的民族情感,
最血緣的表達。
那些紅顏色的石磚,
把十三世紀的遙遠砌在內墻,
而外墻時間的堆砌,
指向十四世紀。
那些尖頂?shù)脑煨筒紳M四周,
筑成波蘭文明的守衛(wèi)。
經歷太多苦難的華沙,
沒有忘記古城堡曾經的坍塌。
那是1944年,天空翻滾烏云,
法西斯張牙舞爪,
撕裂了每一條街道,
古城堡散落一地,
維斯瓦河伏臥在它的身旁,
哭干了淚水,
一千萬只鴿子在呼喚:波蘭。
當折斷的歷史縫合了傷口,
復活的古城堡,
成為華沙的精神堡壘。
以原來的姿勢,
講述一個民族古老的輝煌,
以重筑的鐵骨,
扛起一個國家年輕的驕傲,
在新城與老城之間,
日夜傾聽,波羅的海的波濤。
一只簡單的母鹿
——致希姆博爾斯卡
奔跑在文字叢林里的母鹿,
以自己最簡單的方式,
最適當?shù)木嚯x,
安靜地觀察這個世界。
這樣的觀察就有了疑問,
很多疑問在她的輕言細語里,
云朵變得沉重,
流水不再輕盈,
讓我們看見彼此丑陋的胎記,
讓我們這些稱作人的動物,
有了內心的疼痛。
這是一只異常敏感的母鹿,
叢林里有細微的響動,
也逃不過她的追蹤。
她可以分開林子的詞,
看見盛開的花蕾。
她可以面對全副武裝的圍剿,
讓子彈“停留在半途”。
她與一切沖突對話,
她在自己的傷口上撒上鹽,
保持高度警醒。
她幾乎沒有離開過她的叢林,
在華沙的郊外,那是她永遠的世界。
她把所有的問題寫成詩歌,
以簡單處理復雜,
制造距離熱愛生活與時間,
似乎一直游離在外,
卻又如此膠著。
她至今沒來過中國,
卻有緣與中國“一見鐘情”,
那是一部關于青春的電影,
無論向左、向右,
她都依然年輕。
時間上的米沃什
與時間糾纏一生的詩人,
在最后的時間里,轟然倒下。
藍色的波羅的海在搖動,
波及到所有的水面和陸地,
這個為時間唱挽歌的波蘭老人,
凝固了時間。
那些用波蘭語寫成的詩歌,
以尖銳沉重的音符,
繁衍成其他民族的語言,
緩緩流向世界。
這是波蘭的一個神話,
可以用時間制造畫面和記憶。
制造這個神話的大腦,
就是一片海。
無數(shù)種類在海里相互撕咬、激活,
又在他頑強的波蘭語境里,
在并不和諧里列出秩序,
如同自己生存的復雜與無序,
闊少、制作人、外交官,
詩人、教授、流亡者……
時間在他的記錄里,
永遠是惶恐、困惑、悲傷和虛無。
他救贖時間,以自己的生命。
面對法西斯的屠刀,
他有一千個選擇,唯獨沒有逃避。
他把子彈裝滿《無敵之歌》,
在炮火里沖鋒陷陣。
他的敏銳、毫不妥協(xié)的承擔,
甚至粗暴地撕開人類沖突的赤裸,
使他站在時間之上,永遠。
和二戰(zhàn)老兵的一次邂逅
從翻譯那里知道我是中國詩人,
那個參加了二戰(zhàn)的老兵,
在華沙的王宮里,
和我留影。
我來自中國,
同樣有著二戰(zhàn)的刻骨之痛,
在相同的痛里,
我們找到了一種親近。
一個退役的波蘭軍人,
穿上軍裝,很軍人地出現(xiàn)在,
幾乎看不見軍人的華沙
即使別人看這種打扮有些異樣,
他卻以這樣的方式,
緬懷這個城市的痛,
以及記憶里的每一塊磚瓦。
華沙保衛(wèi)戰(zhàn)的那個青年士兵,
已經滿頭飛雪。
只有他,在這個寧靜的宮殿,
耳邊還有呼嘯的炮火·……
他來這里是為了清點,
陳列在這里的寶藏,
以那些已經犧牲的戰(zhàn)友的名字,
為它們重新命名。
王宮依然雍容,
可以在這里有很多浪漫抒情。
老兵一直握著我的手,
沒說一句話。
我從他眼睛里蕩漾的,
蔚藍色的波濤,
看見一個民族與另一個民族,
因為相同的傷口隱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