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正華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我擔任黃巖市副市長。經(jīng)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的全國第一個縣級市軍民兩用機場投入使用,我代表政府派往澳大利亞采購機場導航必需的盲降設備,有幸接觸到澳洲的民眾,在澳大利亞最大城市悉尼,我遇到不少中國的移民群體,他們都會向我展示同胞的微笑并順便用普通話聊上幾句,如“您好”、“大陸來的嗎”等,而當?shù)鼐用?,無論在商店或餐館也都臉帶微笑迎接我們。更使我難忘的,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的小街上,我見到當時該國的前總理霍克手挎籃子,與普通民眾一起在菜場買肉,他臉上總帶著微笑,身旁既無保安,也無傭人,就像一位極其普通的家庭主婦,非常和藹可親,他用英語對我們幾個人說了一句:“Good Morning!”剎那間,我腦子里閃過一個念頭,可親、慈祥、慈善的心靈。
20年過去了,往事歷歷在目。在國內(nèi),就沒有處處都有微笑的現(xiàn)象。人與人之間似乎普遍比較冷漠,缺乏慈善的心靈。我發(fā)現(xiàn)研究微笑這個人類最起碼的慈善文化倫理道德對于處理人際關系,建設和諧社會,弘揚雷鋒精神,倡導真善美社會,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和社會意義。一般來說,對陌生人,人們都不會微笑,更談不上對乞丐的施舍,這是普遍現(xiàn)象,說明構建和諧社會路漫漫。有一種是下級對上級的微笑,大多是為了尊重領導,少數(shù)是討好領導。前一種是人之常情,是正常的人際關系,后一種卻被人們稱為“拍馬屁”。還有一種是對美麗的微笑,那是人類本能。但對陌生異性的微笑,往往是居心不良,更談不上心靈的慈善。中國是一個“熟人社會”,人們都會將微笑留給熟人,親朋好友,這無可厚非。但有許多種微笑,并非出于內(nèi)心。如醫(yī)患關系,病人對大夫大多表現(xiàn)出微笑,其目的是為了醫(yī)生能夠給予更多的關懷,更準確診斷。但在微笑遇到冷漠以后,只有“送紅包”的無奈,這是一種道德的失落。當醫(yī)生拒收紅包并像電視劇《心術》中的眾多白衣天使那樣敬業(yè),那是社會的進步。當學生成績不好,遭到教師斥責時,家長就會微笑著去向老師求情或說明原委,而教師如果以微笑回應家長,那這位教師具有慈善的心靈。反之,就是師德的失落。商人微笑對待顧客,目的是為了招攬生意或做成買賣,如果短秤少兩,以假亂真,那就是偽微笑,敗壞了社會風氣,是假丑惡的社會倫理。子女成家立業(yè)后,經(jīng)常去看望父母,這是天經(jīng)地義之事。中國傳統(tǒng)上以“孝”論人,如果忘記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那就是忘恩負義。現(xiàn)在社會上有不少“啃老族”的年輕人,他們應該反思自己的心靈道德。
中國近年來出現(xiàn)許多聳人聽聞的社會悲劇,例如毒奶粉事件,毒膠囊事件、地溝油事件、小悅悅事件等等,其實都是慈善心靈的缺失所致,講得嚴重些,是社會公德的喪失。
至于小悅悅事件,則要數(shù)鳳凰衛(wèi)視的梁文道的評論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在他看來,中國人就是這樣的。我雖然不完全贊成其說法,但不得不承認他所說的基本屬實——缺乏慈善的心靈。在慈善的心靈還遠未普及的土地上,小悅悅的悲劇既非第一例,也絕非最后一例。
中國慈善文化的建設,亟需雷鋒傳人郭明義、最美媽媽吳菊萍、最美女教師張麗莉、最美司機吳斌等一大批感動中國的典型人物。今天,當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吃飽穿暖是不夠的,必須要有內(nèi)心道德底線的提升,這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的碩果。慈善文化建設任重而道遠。荷花的純潔源于出淤泥而不染,慈善的心靈同樣是對污泥濁水的超越和戰(zhàn)勝。唯有時時拂拭心靈之鏡,才能使精神更純潔,信仰更堅定,事業(yè)更神圣,微笑更動人,讓我們以慈善的心靈,微笑著迎接每一天早晨的陽光。